忍讓是人類的美德,更是人生的一種境界

Feb20
1.學會忍讓。忍讓,屬於人生哲學的範疇。忍讓,是為人生者之必修課程。忍下無小,以忍進德,是忍之真諦之所在。

古人的偉大與深刻,僅憑造就一“忍”字即可凸現。心頭紮著刀,刀刃鮮血淋淋,其境遇與滋味,還用言說?

注重“忍”,推崇忍讓,是華夏民族數千載文明史的最大特色,亦是我們為人處事的切實需要。忍一時風平浪盡,退一步海闊天空!忍確實難,於是其益愈顯。更何況“小不忍則亂大謀”。

失於忍,其受累大矣!常聞街市中因一語相悖,兄弟間為爭半棵果樹的遺產,便弄得輕則惡語以對,重則拳腳相加,甚或刀斧血拚,就隻因為沒有一方能稍予忍讓。在古代,更有“二桃殺三士”的悲劇上演,不也就是不能一忍嗎?就因為少那麽一忍,致使我們的“老晏”神氣千古。

“忍小忿而就大謀”,古來有道不盡的佳話。司馬遷忍辱以成《史記》,孔子困蔡而作《春秋》,文王囚羑而演《周易》,孫臏含垢而著《兵書》,俱各得不朽傳世;張良圯橋進履,韓信當街鑽胯,薑子牙朝歌賣麵,司馬懿帥帳妝幗,均終以或出將入相,或克成大業……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相信大家都有過與別人爭執的經曆吧?可有多少人事後會想一想為什麽要發生爭執呢。如果我們都能忍下滿肚子的怒火,那麽事情會不會向好的方向發展呢?如果我們都學會忍讓,那麽一場原本可以避免的誤會,是不是就可以冰釋前嫌了呢?答案是肯定的。

學會忍讓,會給我們的社會帶來一道亮麗的風景,會使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加美好。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人與人交往難免會產生磕磕撞撞,在你上班下班、上學逛街的路途上,都可能碰上一些小插曲。這樣一些片段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兩個騎自行車得人相撞了,他們下車後相互攙扶,相互道歉,然後上車各走各的路。兩個出租車相撞了,盡管隻擦劃了了一點漆皮,卻見兩個司機先是嘴噴吐沫星,相互大聲叫罵,繼而扭打在一起,既堵塞了交通,也耽誤了生意,這真是何苦呢?古人雲“退一步海闊天空”“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就是對忍讓的最好詮釋。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假如我們人人都學會忍讓,那麽我們將會消除掉多少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我們生活的世界將會變得多麽的祥和和美好。

忍讓固然重要,但是不可事事都忍,忍讓是有限度的,忍讓要有原則。無論是人與人之間,或者是國與國之間,忍讓都應該講究一個度,講究一個原則。對於嚴重侵害國家利益、個人權益的事,我們應該奮起而反之,去捍衛國家的利益,保護自己的權益。想當年,美國將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對我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時,剛剛經過戰火洗禮的年輕共和國,麵對武裝到牙齒的敵人,不退不讓,果斷出兵朝鮮,浴血奮戰,終將凶猛的敵人趕過了三八線。當美國一次次在聯合國人權大會上,對我國人權問題進行責難時,我國政府毫不退讓,據理反駁,終使美國的陰謀一次次落空。國與國之間如此,那麽個人與個人之間也應如此,對於嚴重侵害我們權益得人和事,我們就不能一味的退縮忍讓,我們應該拿起法律的武器,去堅決的保障我們的權益。

忍讓讓我們心態平和,忍讓讓我們生活美好,忍讓讓我們的工作、交往受益匪淺,朋友,讓我們都學會忍讓吧!

2.忍讓的風度。忍讓者,忍耐也,謙讓也。一般說來,社交過程中產生什麽矛盾的話,雙方可能都有責任,但作為當事人應該主動地“禮讓三分”,多從自己方麵找原因。忍讓,實際上也就是讓時間、讓事實來表白自己。這樣可以擺脫相互之間無原則的糾纏和不必要的爭吵。歌德有一天到公園散步,迎麵走來了一個曾經對他作品提過尖銳批評的批評家,這位批評家站在歌德麵前高聲喊到:“我從來不給傻子讓路!”歌德卻答道:“而我正相反!”一邊說,一邊滿麵笑容地讓在一旁。歌德的幽默避免了一場無謂的爭吵,同時也可以消除自己的惱和怒。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既為自己擺脫尷尬難堪的局麵,順勢下台,又顯示出自己的心胸和氣量。忍讓是一種美德。親人的錯怪,朋友的誤解,訛傳導致的輕信,流言製造的是非……此時生氣無助霧散雲消,惱怒不會春風化雨,而一時的忍讓則能幫助恢複你應有的形象,得到公允的評價和讚美。

清代中期,有個“六尺巷”的故事。據說當朝宰相張英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鄰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英出麵幹預。這位宰相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立即作詩勸導老夫人:“千裏家書隻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母見書明理,立即把牆主動退後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牆讓後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事情就這樣: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古代開明之士尚能如此,今天同誌之間處理小事小非,更應該比封建時代更高一著。忍讓不是懦弱可欺,相反,它更需要的是自信和堅韌的品格。古人講“忍”字,至少有如下兩層意思:其一是堅韌和頑強。晉朝朱伺說:“兩敵相對,惟當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勝耳。”(《晉書·朱伺傳》)這裏的忍,正是頑強精神的體現。其二是抑製。《荀子·儒效》:“誌忍私,然後能公;行忍惰性,然後能修。”被譽為“亙古男兒”的宋代愛國詩人陸遊,胸懷“上馬擊狂胡,下馬草戰書”的報國壯誌,也寫下過“忍誌常須作座銘”。這種忍耐,不正凝聚著他們頑強、堅韌的可貴品格嗎?有誰說他們是懦弱可欺呢?

3.忍讓是藝術。忍讓是人類的美德,更是人生的一種境界。雨果說過:“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短暫的生命裏,懂得忍讓的人會更加快樂;繁雜的生活中,懂得忍讓的人才會更加幸福。

忍讓是丈夫的大海。男人可以沒有俊朗的容貌,也可以沒有魁梧的身材,但不能缺少忍讓的心態。忍讓可以覓親情,忍讓可以得密友,忍讓可以獲真愛。生活中的她,總有避免不了的缺陷,夫妻之間,我們要“將心比心”,不能一味地去指責對方的缺欠而忘了自己其實也不完美。隻有相互理解,才有忍讓。

忍讓是妻子的甘泉。夫妻之間沒有對錯,更沒有勝者。矛盾之後的報複,沒有勝負可言,隻是發泄了蓄積的憤怒,卻加深了彼此的傷害。忍讓如水的溫柔,在遇到矛盾時往往比過激的報複更有效。它似潺潺清泉,輕柔地抹去彼此一時的敵視,使雙方冷靜下來,從容地看清事情的本來,也看清了自己。

忍讓是夫妻心靈的高速路。夫妻從兩個不同的家庭走到一起,方方麵麵的差異在婚後會暴露無疑,這時就需要雙方懂得磨合,學會溝通。相愛,就要彼此懂得忍讓。

忍讓是婆媳間的陽光。婆媳就像兩座冰山,仿佛隻有碰撞,不會交融,為何不用忍讓這和煦的陽光融化她們呢。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讓家在陽光的照耀下變得溫暖。忍讓,不僅能融化彼此的冰凍,更將愛的熱力輻射進對方的心窩。選擇忍讓,便獲得了理解和溫情,同時也獲得了真正的天倫之樂。

忍讓是無聲的教育。當孩子有了缺點給予指出並諒解,勝過訓斥;當孩子受到挫折或遇到麻煩時,給予體貼和安慰,勝過埋怨。忍讓,有時更能讓孩子深刻的反省和自責。

忍讓是生活的一首詩。至高境界的忍讓不僅僅表現在處理日常生活的某一事情上,而是升華為對人生如詩般的氣度。忍讓的涵義也不是僅僅指家人之間的理解和關愛,而是內心對於天地間一切生命產生的博愛。正因為有這詩一般的寬容,才賦予生活以藝術,賦予愛情以永恒。

家,永遠沒有“道理”可講,卻比外麵更需要忍讓,因為它是心落腳的地方。因為愛,所以忍讓,因為別無選擇,所以隻能忍讓,忍讓能讓我們把所有的誤解和猜疑置之度外而不聞不問。

學會忍讓吧,它是潤滑劑,能及時化解家庭矛盾,消除摩擦;它是粘合劑,使家人變得親密無間,愈合裂痕;它是鎮靜劑,讓人恪守平靜,冷卻怒火;它是家庭和諧的音符,能彈奏出曼妙的樂曲;它更是一把神器,靠夫妻的雙手共同打造,用來鑄就家的幸福。 這篇關於忍讓是人類的美德,更是人生的一種境界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20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