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的五個層次,你處在哪一層?

Feb20

-1-

國慶中秋長假怎麽過?

無非是旅遊。

暑期的酷熱已過,初秋的風還不太冷,或組團,或自駕,攜妻帶子,呼朋喚友,到山上去,到海邊去,到人多的地方去,到著名的景點去。

錢少時間短的,幾十公裏幾百公裏在周圍轉轉,錢多時間長的,天南海北日韓歐美來個大範圍時空變換。

但同樣是旅遊,同樣是去一樣的景點,熙熙攘攘的旅遊者其實是分層次的。

-2-

最初級的一層,是“到此一遊”型。

不說別人,我就這德行。

稀裏糊塗跟著大部隊,找到景點有標誌性的地方,趁前一個遊客照完相,抓住機會擠過去,咧開嘴,露出牙,伸開剪刀手,嘴裏高喊一聲“茄子”,然後完成任務,奔赴下一個景點。

有人形容這樣的旅遊是“上車睡覺,下車撒尿,到了景點拍拍照”,然後發到朋友圈或微博,證明自己曾經去過。但問起景點的曆史文化背景和當地的民俗風情,則一概不知。

如此雖然也能跑遍中國甚至跑遍世界,但恰如囫圇吞棗,吃則吃矣,至於什麽味道,卻不甚了了。

此為旅遊的第一階段。

-3-

稍高一級的旅遊,是“領略美景”型。

我們單位剛剛退休的老李,大抵屬於這一檔次。

這些人也許不那麽有錢,但肯定不窮,也許不一定很閑,但一定能擠出時間。

他們一般自己有一個鬆散的組織,經常結伴出行,或登名山,或訪幽境。

對於這一層次的人來講,一部價格不菲的單反相機那是標配,登山杖衝鋒衣等裝備也一應俱全,頗有一副專業人士的架勢。

和第一類遊客不同,他們在旅遊的過程中隨時都能發現美,路邊的一朵野花,遠山的迷蒙雲霧,都會被他們鏡頭的忠實地記錄下來,並樂在其中。

-4-

更高一點的是“享受生活”型。

這一類遊客肯定不跟團,因為那不自由。

他們的時間歸自己支配,行程由自己做主,會自己提前規劃好線路,提個拉杆箱,信馬由韁而去。

他們不用舉小旗子,不用戴小黃帽或小紅帽,他們想看啥就看啥,想吃就吃啥,想玩啥就玩啥。

這個地方玩得高興,不妨多住兩天,如果忽然改變了主意,另一個地方也可以不去,瀟瀟灑灑,隨心所欲。

對於這些人來講,旅遊就是一段閑適愜意的生活,就是為了嚐遍美食,看遍美景,關鍵是,心裏放鬆。

-5-

比較專業的境界,是“懷古幽思”型。

這一類遊者,到一個景點,一磚一石,都能看出來曆,一草一木,都充滿詩情畫意。

比如餘秋雨,“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終活著,血脈暢通,呼吸勻停,這是一種何等壯闊的生命力。一代又一代藝術家前呼後擁向我走來,每個藝術家又牽連著喧鬧的背景,在這裏舉行著橫跨千年的遊行,紛雜的衣飾使我們眼花繚亂,呼呼的旌旗使我們滿耳轟鳴……”

結果,他全國各地溜達了一圈兒,整出了一部《文化苦旅》,火得一塌糊塗。

但說實話,旅遊能達到這一境界的人不多,而且終究還是帶著任務,心裏有著牽掛,專業則專業矣,卻未免太累太沉重,並不值得普通人效仿。

-6-

旅遊的最高境界,是“物我兩忘”型。

我的一位朋友,就深得此中之妙。

他經常一個人背起行囊,山南海北。

“風景不是目的地。隻要人在路上,就是圓滿。”他如是說。

獨自一人,在陌生的城市街頭,酒足飯飽,“沒有任何煩心事,沒有人管我,也沒有世俗規矩約束我,沒有任何事等著我去做,我從來沒有這樣放鬆過自己。如果這就是一生,也值了。”

此境界,唯有陶淵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能與之媲美。

但從根本上說,這幾乎已經不是旅遊的境界,而是生活或做人的境界了。

-7-

而按照這個標準,其實我們宅在家裏,哪兒不去,懶懶地靠在床上,什麽也不去想,什麽也不去做,也是旅遊,而且是最高層次的旅遊。

所謂“心遠地自偏”,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出去旅遊,無非是想換一個地方,換一種心情,讓自己放鬆一下,收獲心靈的平靜與滿足。

目的達到了,去哪兒,在哪兒,真的並不重要。

人生本是一個旅途。

隻要我們能夠享受精神的充盈與滿足,就是最好的旅遊,就是最好的長假,就是最好的人生。

這篇關於旅遊的五個層次,你處在哪一層?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20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