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靜——人類靈魂最和諧的狀態

Feb19

  有這麽一個小故事。從前,有兩對夫婦比鄰而居,其中一對是地主,另一對是開豆腐店的。開豆腐店是很辛苦的,起早貪黑,終日勞作,可是他們家裏常常傳出夫妻倆歡快的笑聲。地主的妻子很不理解:我們倆吃得比他們好,住得比他們好,但是怎麽就沒有他們倆開心呢?地主說:“這個簡單,今天晚上我拿一塊金子扔到隔壁院子裏,他們就笑不出來了。”果不其然,從揀到金子開始,豆腐店裏再也沒有了笑聲。夫妻倆整天想著怎麽花這塊金子,用它賺更多的錢;又害怕金子的主人前來索回,煩心得很。開豆腐店的這對夫妻,本來每天工作、吃飯、睡覺,什麽也不想,反而很快樂。有了錢以後失去了清靜自在的平常心,同時也就失去了快樂。
  
  不久前,有人做了一個關於中國人幸福指數的調查。按常理說,誰最不幸福呢?大家都以為當然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老百姓了。誰最幸福呢?當然是那些有錢人。但結果卻出人意料:幸福指數的高低和財富的多少並不成正比。很多有錢人認為自己不幸福。這些人算計過多、心機太深,比起一般的老百姓,離天生的情趣越來越遠。他們物質有餘,精神上卻常陷於困頓、煎熬之中。這樣一來,他們的幸福感反而比平民百姓還低。用道門的話來說,就是他們的內心艱辛、疲憊得太厲害,沒有片刻的清靜。由此可見,清靜實在是人生旅途上不可或缺的心境。
  
  豐子愷先生曾經把人的生活總結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世俗生活,第二個層次是精神生活,第三個層次是靈魂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對應,世俗生活的主要內容是物質生活,物質生活的滿足需要我們辛勤的勞動。中華民族以吃苦耐勞聞名,作為其中的一分子,我們當中的絕大多數人都可以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一個豐衣足食的生存環境。然而,如若止步於此,一味地追求物質的富足,則難免會陷入貪欲的漩渦,帶來無盡的煩惱,身心疲憊。正如《清靜經》裏所說的“人心好靜,而欲牽之。既著萬物,既生貪求;既生貪求,既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長沉苦海,永失真道”。因此,人類需要繼續追求自己的精神生活。精神生活的充足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人類步入文明時代以來所積累的種種文化寶藏,因為精神生活的土壤離不開文學、藝術、哲學的滋養。但是,我們依然不能就此停歇,正如《南華經》裏所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沒有目的地的旅途,或許能帶來沿途風景的賞心悅目,但卻無法得到向理想不斷邁進時收獲的大歡喜、大快樂。海明威曾在《太陽照常升起》的扉頁上寫道:“我們都是迷茫的一代。”這迷茫正是靈魂憂傷的哭泣。當我們在寂靜的深夜仰望星空,可曾感到我們孤獨的靈魂正在尋找它可以安適的樂土。那麽,靈魂生活又將歸向何處?道教給出的答案就是“清靜”。因為,隻有清靜,才能自然;隻有清靜,才能自在;隻有清靜,才能無為而無不為。清靜,正是人類靈魂最為理想、最為和諧的狀態。 這篇關於清靜——人類靈魂最和諧的狀態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