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在家,怎麽和蔡康永一樣會說話

Feb19
毫無疑問,蔡康永是娛樂圈最會說話的人之一。

  正如小S所說,蔡康永最會說話的地方在於絕對不會有意或無意地刺傷你,同時還附帶一兩句小誇獎逗得你心花怒放。難得的是,做出這一切的時候,他還能讓人感覺那麽真誠而並不滑頭。

  會說話並不在於是否準確地表達了自我,那僅僅是善於演講罷了。讓聽話的人高興並願意做出反應才是最終目的。所以蔡康永強調,他關心的是說話之“道”,而不是說話之“術”。聽眾高興了,接下來發生任何事情就都順理成章。

  “把說話練好,是最劃算的事。”精明的上海人蔡康永如是說。

  想像蔡康永一樣會說話麽?

  首先,請記住這四件事:

  1

  “我的說話之道,就是把你放在心上”


  “你去簽離婚協議書的時候穿什麽衣服”、“你怎麽會沒有小開追”、“18歲才初夜是不是太晚”,這些令人尷尬而不失尖銳的問題,換一個人說那就是“惡毒”,但為什麽一旦被蔡康永說出來就永遠顯得那麽斯文,那麽理所當然呢?

  首先他的信念是“適度的挑釁,絕對能讓談話熱絡”。

  尖銳並不一定是壞事,就算是文藝青年,也未必不想辯論他是否在寫論文時作弊,就算是60歲的路人叔伯,可能也很想聊第一次性經驗。

  自以為善意的體貼,反而可能令他們因為錯過了難得成為話題中心的資本而感到失落。否則,惺惺相惜、顧影自憐這些詞是為了什麽存在的呢?

  換位式的說話,遠遠不是機械地一句“你的苦我都知道”能詮釋的,真實情況是,你真的很難“了解另一個人所受的苦”,而如果你不能了解,寧可不要這樣說,還顯得更加真誠。

  諸如“你最近是不是因為離婚壓力很大,所以才會吸毒的?”迂回式的尖銳,可以說是討巧,也可以認為是貼心的,事先留出了餘地的。

  然而大多數人會容易忘記要給對方留餘地,因為他們總把說話當成比賽,一定要有上風下風,一定要分出個你死我活。一旦遇到對方提出一個爛話題,戰鬥完全體們會興奮地覺得終於抓住了錯漏,糾結著不放。

  而蔡康永則會認為,這其實就像是,聞到有人放了一個屁,你通常都是怎麽做的?最得體的辦法或許就是默默地讓它過去吧。

  說話中無所謂的勝利,就讓給對方好了。

  2

  每次想說“我”字時,都改成“你”或“他”


  “初次跟別人碰麵,約見的地點牆上是有鏡子的,我會盡量讓對方坐在可以照鏡子的位置,這樣就可以看看對方在和你談話的過程中,是對你比較有興趣,還是對鏡子裏麵地自己的倒影比較有興趣。”蔡康永這樣解釋他的環境個性論。

  一般人的直覺是,既然對方對自己沒興趣,還有必要繼續交談下去麽?但問題是,說話中到底是“我”比較重要,還是“你”更重要?

  很多時候,你必須承認自己就是個聽話的角色,向你傾訴的人也許需要你給她一點建議,但並不一定會喜歡另一個人也不斷地插話進來,宣稱“我也有過類似的故事”。

  如同你總是覺得自己的故事最重要,自己的話題最有趣,讓對方聊自己,他也會更有說話的興趣。

  不斷把話題丟給對方的時候需要把自己當作足球比賽裏的後衛,懂得自己的最大責任是傳球,可參考的實用技術包括:“自己的問題要短,讓對方的回答更長。問得越具體,回答的人越省力,回答的人越省力,就越有力氣和你聊下去。”

  這是會說話和說得好話的最大區別,前者能做到聽眾連晚上做夢都全是你,而後者,就像蔡康永說的,你需要懂得,你不是英國女王,離場時不必驚動大家。

  3

  做自己和沒禮貌隻有一線之隔,永遠不要吝惜讚美


  “每次聽到別人說,‘我這個人說話就是比較直。’我就開始冒汗,因為接下來一定會有一些被他歸類為直接其實挺刺耳的話出現,比如‘你今天氣色怎麽這麽差’、‘最近胖嘍’、‘怎麽還不結婚’。”這話聽著真不像是百無禁忌的小S會抱怨的。

  但事實是,做自己並不是可以不懂禮貌的借口。

  蔡康永說他喜歡研究說話,是為了從中搞清楚自己和別人的關係,搞清楚自己在想什麽、別人在想什麽,最重要的,自己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人。

  《論語》說“不因言舉人”,對話令人格的無所遁形在於,除了語言的技巧,它不可避免地要暴露出人與人的關係,人相對於人的情感交鋒;有道無道十分明顯。

  “別人罵你一句,你回罵他一句,這就叫吵架。別人讚美你一句,你回一句讚美,這就叫社交。”

  蔡康永是無條件讚同讚美在說話中的重要性的。

  在他看來,故意去捏造讚美那當然虛偽,但如果是真的聽說過,就算是轉了三四手的讚美,也一定要不吝傳達給當事人,這樣不僅會讓聽的人很高興,而且比你自己一味說一些空洞的讚美,要可信的多。

  4

  應酬不是打牌,不用全力以赴或填太滿


  英文中有句話叫“Less is more”,少即是多,說話討人喜歡,數量和頻率並不是關鍵。

  覺得寡言就等於不會說話,以及害怕冷場是連許多靠說話吃飯的主持人都會患上的說話綜合症。他們不能接受談話的中間存在空檔,他們無法擺脫一個話題陷入僵局的噩夢,他們去參加派對,永遠是從頭到尾都在炒熱氣氛。蔡康永形容說,“好像網球發射機,隻顧發射沒感情”。

  而對以為談話遇到瓶頸,多講笑話總是沒錯的人,他則評價說,講笑話像翻跟鬥,翻得好不好姑且不說,但其實很少人喜歡跟一個沒事就翻跟鬥的人一起走路的。

  處理一個死結最快的方法是什麽?正確答案是:直接把結剪掉。

  同樣,一個談不下去的話題,其實根本不必用力挽救,另開一個話題即可。

  “如果在相聚的兩小時裏麵,你有三次讓對方開心的笑,那對方應該是絕對不會記得你曾經提過幾個無聊的話題的。”

  事實上,說話中的適時停頓和空隙也是一種技能。

  另一個以會說話出名的台灣作家吳淡如說過一個故事,有位企業家很不喜歡某一種員工:在他講話時為了表示積極肯定,一直說“對,對,對”,問題在於“對”得不對節拍,反而給人一種企圖打斷談話的感覺——對得不是時候,也是錯了。

  But,我們為什麽要學習說話的技巧?

  說好的做自己呢?不是說不合群也沒關係嗎?

  唔,蔡康永曾經出過一本《蔡康永的說話之道》,他自己是這樣推薦這本書的:“讓已經很討人喜歡的你,在未來會更討人喜歡”。

  就是這樣,誰又真的會討厭被人喜歡呢?

  這家夥果然很會說話。 這篇關於春節在家,怎麽和蔡康永一樣會說話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為人處世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