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及時成功就是失敗

Feb19
由於後院緊鄰著被列為鳥類保護區的森林,使我經常能觀察到鳥類的生態,尤其是在屋簷下掛了野鳥的喂食器,躲在百葉窗後,更可以近在咫尺地觀察它們的小動作。
  
  最愛仲春、山茱萸花盛開的時節,紅雀、藍堅、斑鳩、麻雀,都攜家帶小地來進嚼。其中陣容尤其龐大的要算是麻雀了,一對父母,足足領來五隻小寶寶,不知是否因為怕冷,寶寶緊緊地擠在同一枝上,等著父母喂食。
  
  大鳥總是先飛到喂食器裏銜取穀子,然後飛到地麵咀嚼,再回到枝頭哺育孩子。而每當大鳥飛臨的時候,小雀都極力地抖動翅膀,張大了嘴巴,並發出了叫聲。別看那些小鳥不大,它們的嘴巴張開了可是驚人,似乎整個頭,就隻有一張嘴的樣子,而且小雀的嘴跟大鳥的顏色不同,色彩較淺,邊緣呈淡淡的黃色,變得非常顯眼。
  
  觀察久了,這些小鳥的生活,竟使我產生一種驚悸,我發現在那一窩初生的小鳥之間,居然也存在著激烈的競爭——生存的競爭。至於那張大嘴巴、高鳴乃至抖翅的動作,則莫不是為了吸引大鳥的注意。
  
  鳥畢竟是鳥,它們可以來來回回地喂同一兩隻小鳥,因為那兩隻嘴張得特別大,聲音特別響,翅膀抖得特別凶,有時候看到最瘦小的一隻,半天吃不到一口,真是讓我發急,可是又有什麽辦法?隻怪它的父母太蠢,更怪它自己不知道爭取表現!
  
  幾乎是一定的,那不知道表現而吃不到東西的小鳥,後來都不見了,剩下壯碩的兩三隻,被喂得更結實,終於能獨立進食。我常想:這是否就是自然的定律呢?因為大鳥的體力有限,食物有限,在成長過程中,當然有些子女要被淘汰。
  
  於是那抖翅膀、張大嘴、高鳴的表現,就值得我們沉思了。鳥類的社會正反映了人類社會,生物間生存競爭的道理是相同的。
  
  去年底,當《民生報》公布暢銷書排行榜的時候,也道出了一個殘酷的現實,賣得好的書與滯銷書,是一比四。金石堂每月進書近七百種,其中百分之七,可能全年一本也賣不掉。
  
  好些賣不掉的書,難道就差嗎?不!它們從進書店,就沒被擺在顯眼的“台麵”,而被寒到書架的一角,因此一年下來,不曾被顧客翻閱過。如此說來,內容再好又有什麽用?滯銷書的命運,不僅像我所看到的那隻瘦小麻雀,不知所終,而且幾乎從一開始,就注定了早夭的命運。
  
  我們常說人才不怕被埋沒,遲早會被發掘出來。但是,今天這句話或許不對了!
  
  在這個極端競爭的時候,你不但要成功,而且要及時成功,否則就是失敗。甚至你要嫁個理想的丈夫,再也不能憑自己天賦的外在或內在吸引異性,而要主動地把自己展示給你中意的人看。
  
  否則你可能隻是一本封麵無比精美的書,由於出版商少了炒作、宣傳和疏通,而被束之高閣,也可能是內容無比深入的精品,卻落得一本也賣不掉的命運!
  
  你的內容再美,人家翻都不翻,又有什麽用?尤其現實的是:在這個時代,一過時,就沒人要了!
  
  所以,不如學學我窗外的兩隻小雀吧!

  文/劉墉 這篇關於不及時成功就是失敗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勵誌文章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