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是成為自己的好父母

Feb19

  一、絞盡腦汁讓孩子自卑的父母
  
  剛過去的春節,很多人與家人團聚,享受著團圓所帶來的美好,父母康健,手足情深,愛人廝守,孩子繞膝,闔家歡樂,衣食無憂,安居樂業……但對於另一些人而言,團圓就沒有那麽美好了,更多的時候團圓意味著一種痛,一種危險。
  
  我在北方小鎮的一個破舊茶館裏,在玻璃杯中的綠茶衝了幾泡,舒展開的茶葉浮浮沉沉幾回的時光裏,和朋友W一起,聽了L的故事。
  
  L是家中四個孩子中的老三,唯一的男孩,如果按照中國重男輕女的傳統,他應該是父母最愛的孩子,但是事實並非如此。他的父母對他有諸多的挑剔和不滿。他今年31歲,大學畢業後在一個三線城市做著紅酒代理的工作,平時炒炒股票,每年的收入在當地算頗為豐厚的,他的生活過得也還可以。因為不確定未來在哪個城市生活,他還沒有買房。對於他的父母來說,這個兒子沒結婚,沒房子,過得實在是太失敗了。因此,這個春節,他聽了許多父母的嘮叨、催促、甚至責罵。他說,我春節與父母在一起,沒得精神病真覺得自己心理素質好!
  
  他喝了一口茶,目光望向我不知道的地方,緩緩地說:這幾年,我漸漸明白我內心一直在追求的東西是什麽,就是在追求父母的認可和肯定,我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為了這個。他接著說:原以為人長大了就不會再渴望父母的肯定,可實際上我似乎還一直活在童年裏。
  
  L告訴我,小時候他特別渴望父母能表揚他,誇讚他,哪怕隻是一句都好。比如做了某個事情,父母對他說,你做得好。可這個願望從沒有實現過,父母對他總是不滿,覺得他不聰明、懶惰、笨拙、學習成績不好、不會說話,總是不如別人家的孩子,仿佛他令父母蒙羞。其實,他是他們村為數不多的考上高中和大學的幾個小孩之一。
  
  為了得到大人的肯定,L常常跑去別人家幫忙幹農活,因為其他大人不會像父母一樣挑剔和指責他,而是給予自己很多的肯定和讚美。L經常跟父母對著幹,父母讓他幹得活他就是不幹,原本他可以做好的事情,也不知怎麽地做得一塌糊塗。這導致L的父母越發對自家孩子不滿,覺得他叛逆,無能,不懂事。多年後的今天,L似乎有些醒悟,若不是父母經常那樣評價自己,他其實很多事情可以做得更好一點。
  
  因為得到的肯定太少了,他從小就很自卑,人際交往中總是感到緊張,難以表達自己。高中時他喜歡一個女孩子,一直不敢去靠近對方,更無法去表達自己的感情。這三十多年來,父母的肯定是童年未被滿足的心願,像懸掛在驢麵前的一根胡蘿卜,L就是那頭驢,為了吃到這根“肯定牌”胡蘿卜,他不停地追逐著,焦慮著,疲憊不堪著。
  
  L深情地回憶起自己高中時去W家做客的情景,看著W和自己的父親暢談時事政治,兩人可以有說有笑的場景,他無比羨慕,因為自己和父親在一起時,兩個人完全無法可說,就像兩根被凍住的木樁。W的母親溫柔的話語,動聽的聲音,做的麵食,美味無比,這些他至今都難以忘懷。他說,當時多麽希望自己有W那樣的父母。因為這次做客的經曆,他一有機會就去W家玩,還跟著W的母親學做麵食,這位母親稱讚他聰明懂事,讓他激動得睡不著,他在黑夜中無數次幻想自己“如果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那該多好啊!”
  
  有趣的是,W並不覺得自己的父母是多麽好的父母,他覺得自己父母那密不透風的關注和愛令他時常感到窒息,那種對他的學業、工作、婚戀,以及生活中大大小小事情無時無刻的擔憂和操心,以及經常在別人麵前批評自己,甚至嘲笑自己,所有的這些都讓他活得沉重、內疚又自卑,似乎自己是一個沒用的人,父母無法信任他的能力。
  
  我想起女友小敏曾很難過地說起,男朋友和他的父母來自己家提親的事情。她的父親在男朋友和未來的公婆麵前說了一兩個小時她長得如何不好看,做事情是如何偷懶,脾氣稟性是如何不好,身上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和毛病,對方能夠娶自己的女兒,自己是如何感恩戴德等話。她一直渴望父母的肯定和認可,這次提親再次使她舊傷複發,不過也使她決定徹底放棄尋求父母的認可,過好屬於自己的日子。
  
  小敏和L的父母是中國大多數父母中的一員,他們在家庭教育中奉行“讚美會導致驕傲,驕傲會使人落後”“批評才能使人進步”的文化觀念和準則,他們的教育是訓斥、挑剔、責備和打罵孩子,因為這樣做是“為了孩子好”。他們不會在外人麵前稱讚自己家的孩子,經常的做法是在別人麵前貶低自己的孩子,因為這是謙卑的表現,也許也是一種習慣或者社交上的安全策略。所以,當我們取得一點成績,想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悅時,父母卻說:你看誰誰家的某某某,人家可比你強!當你考了95分時,父母會說:你好好想想,那5分丟在了什麽地方……
  
  這是一種絞盡腦汁使人自卑的教育。也許正是這種教育,培養出自我價值感普遍偏低的中國人。據說,中國人去發達國家,最驚訝的是一個司機、或是一個清潔工,都活得趾高氣昂,精致得體。而我們這邊,因為普遍的自卑情結,摧毀了一個人的精氣神,就像陳丹青說的那樣,人人都長了一張受欺負的臉。自卑化的教育使一個人難以活出自我實現的人生。
  
  每一個人在心理上都有獲得肯定與讚賞的需要。孩子的心智發育尚不成熟,常常根據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尤其是父母和老師的評價來給自己定位。如果父母經常肯定和讚賞孩子,他的心裏就充滿了自豪和自信,覺得自己很優秀很特別。如果孩子平時聽到的都是父母對他的訓斥、挑剔、責備甚至挖苦,他就會覺得自己很失敗,什麽都做不好,就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孩子會內化父母對自己的評價,他們通過父母確認自己在世界上存在的價值、意義和對他人的重要程度,他們自我價值感的高低與父母的肯定密不可分。
  
  二、做自己的好父母
  
  如今,我看到越來越多的70後,80後成為父母後,對孩子的教育朝向了另一個極端:孩子吃口飯就狠誇孩子多棒,孩子喝一口水就狠誇孩子多麽了不起。也許是他們認識到父輩這種批評教育的弊端,所以進行了修正和超越,但更可能的是他們小的時候被肯定的太少,現在形成一種補償心理,補償童年被肯定的缺失,滿足兒時的心願。他們還常常抱著“孩子一定要富養”的育兒觀,拚命掙錢,滿足孩子物質上的所有需要,因為他們擔心孩子受到物質匱乏帶來的創傷。這也許也是另一種補償心理,補償曾經自己童年時所遭受的物質匱乏。
  
  當父母對孩子具有補償心理,正說明他沒有辦法接納自己的成長,不能忘記自己對父母的渴望。於是,他的這種教育方法,同樣會對孩子造成負麵的影響。
  
  也許在很多父母的心中,自己的孩子總是一無是處,令人不滿和失望的,而別人家的孩子總是好孩子,是自己的孩子需要仰望的榜樣,而在很多孩子的心中,自己的父母總是缺乏溫柔與慈愛的,而別人家的父母才是自己渴望的理想父母。而吊詭的是,那所謂的“別人家的孩子”中有許多無法成為令他們的父母滿意的孩子,“別人家的父母”中也有許多無法成為令他們的孩子渴望的理想父母。
  
  父母與子女之間理解與情感的錯位、隔閡,是多麽殘酷又令人憂傷。李安曾在電影《冰風暴》中借用漫畫“超能四人組”描述了家庭成員間的彼此關係。“理查必須用反物質槍射殺變成人肉原子彈的兒子,四人組總是遇上這樣的問題,因為他們和其他的英雄不同,他們就像一家人,關係越親密,越容易不自覺地傷害彼此。這就是超能四人組的意思,而家庭就是那把反物質槍。你在家庭裏出生,也在家庭裏死亡。”
  
  家是有愛的地方,但必須承認,家往往也是一個讓你受傷的地方,這個傷害就來自於我們的父母。如果做一份調查,問有多少人對自己的父母滿意,恐怕沒有幾個人會打鉤。
  
  “我的自卑和自我封閉都是父母造成了。”
  
  “父母讓我覺得自己總是不夠好。”
  
  “如果我沒有遭受情緒上的虐待,一切都會很完美。”
  
  “為什麽父母傷害了我,卻不能對我說一句‘對不起’?”
  
  “為什麽我有這樣糟糕的父母?”
  
  “為什麽我內心總是渴望一對理想的父母,他們溫和、耐心,懂得愛與自由,給我很好的理解和信任,讓我快樂地成長?”
  
  ……
  
  相信以上這些是很多人心中的呐喊和痛苦。心理學知識的普及,讓很多人很容易就找到自己問題的根源——“童年創傷”“糟糕的父母”,但是如果一個人把自己麵臨的難題,自己的不快樂全部都怪罪到父母身上,內心編造一出父母害你受苦的戲碼,然後不停地重複播放,那他其實就是利用“糟糕的父母”為借口,不想為自己是人生負責,同時也將自己的生命能量困住了,無法活出更真實的自己。
  
  我想,沒有人願意以受害者的身份度過餘生吧。
  
  生而為人,非常不易,無論是做父母還是做小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迷茫、掙紮、局限、無助和困境。越是長大,我越是明白,理想的父母並不存在,所有的父母都是凡人,他們不完美,因為世上本沒有完美的人,他們有自己的局限和弱點,也有屬於時代造成的創傷和遺憾。也許他們貧窮,也許他們強勢,也許他們無知,也許他們過於控製,也許他們內在充滿匱乏和不安,也許他們根本就不夠格當父母……他們能做的,往往就是用自以為最好的方式對你,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盡最大的努力,卻不能預料到,他們的這些做法會給你帶來什麽。
  
  也許他們帶給你很深的傷害,但他們卻渾然不知。也許當你向他們指出這種傷害,他們要麽是無動於衷,要麽是暴怒:老子辛苦把你養大,真是養了一隻白眼狼了!很多父母沒有成熟的愛人的能力,又缺乏反省精神,麵對此類父母,那些希望父母改變,變得懂得愛,重新愛自己,肯定自己的成年子女注定會再次失望和受傷。
  
  與其渴望父母改變,成為自己理想的父母,還不如先改變自己。
  
  你已經長大了,不再是當初那個等著被父母肯定的小孩了,你可以有其他的選擇。
  
  一個人的成長往往意味TA不再希冀父母的肯定,放下對理想父母的渴望,而是成為自己的父母,成為自己想要的那種父母,不再尋找、等待和依賴,學會愛自己,肯定自己,關懷自己,安慰自己,讓內心那個“長不大的小孩”有一次成長的機會,去療愈自己,醫治自己,修複自己的生命。
  
  成為自己的父母,學會對自己溫和而又堅持。科胡特說:“在孩子的經驗裏,創傷與恰到好處的挫折隻是程度上的差別。這個不同點在於一個母親嚴厲地喊‘不!’,而另一個則是溫柔地說‘不’。或者說這個不同點在於一個是令人恐懼的禁止,另一個是具有教育意義的經曆。這個不同點也如一個父親對孩子的大吵大鬧還以敵對的暴怒,而另一個父親抱住孩子並安撫他——堅定卻沒有攻擊性,充滿愛意卻不誘惑。”失敗時,學會鼓勵自己,讓自己從失敗中振作起來;犯錯時,學會原諒自己;管理好自己,對自己溫和又堅持說“不”。
  
  成為自己的父母,學會完全承當起自己人生的全部責任,對自己負責,把自己的自我整理好,讓自己幸福和快樂,你就是自己最好的父母。
  
  你的生命屬於自己,你可以決定TA到底成長為什麽樣子。你可以有自己的選擇和努力,成就最終的獨一無二的自我。
  
  如果一個人能做自己的好父母,也就一定能做孩子的好父母,甚至能夠成為父母的父母。
  
  作者:meiya 這篇關於成長,是成為自己的好父母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勵誌文章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