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說絕大多數人都是“低品質勤奮者‘’

Feb19
為什麽說絕大多數人都是“低品質勤奮者‘’

  作者丨布洛迪的後花園

  1

  一個普通“勤奮者”的模糊肖像

  如果你足夠勤奮,你多半會按照被這個時代所鼓勵的方式去生活——熱愛學習,擁抱變化,走在快速成長的風口上——或者至少你是這麽認為的。

  首先,你會耳濡目染相當數量的缺乏實現路徑的勵誌故事,相信天道必然酬勤,在地鐵上也不忘用一本《創業維艱》或者《窮爸爸富爸爸》來配合自己的定位;

  然後,你對潮流的走向也相當敏銳,羅輯思維的語音一天不落,忙於穿梭於各互聯網創業訓練營,一言不合就用微信來掃一掃,自以為與各種大咖建立了連接;

  當然,作為崛起的中產階級一份子,你對於旅遊也持有支持的態度,說走就走的事情也不是沒幹過,體驗不同的生活固然是一個很文藝的說辭。

  然而下麵往往才是重點——用美顏相機精心地采集好你“生活在別處”的證據,通過朋友圈被選擇性地展示出來,並滿懷期待地等待32個zan。

  可是問題是:你做完了以上所有事,你會如願得到你想要的結果嗎?或者你有認真考慮過結果嗎?

  是的,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我們討論的絕不是“勤奮的姿勢”,而是“勤奮所帶來的結果”。

  2

  表演“勤奮”,還是想把事情搞定?

  大概很少人會拒絕“成功來自勤奮”這種說法。

  就像大多數人擁有夢想的人一樣,說不定淩晨四點,你就踏上了一天的征途,去迎接一整天的忙忙碌碌和東奔西走,好不容易處理好一天的工作,顧不上身體被掏空,又趕著最後一班地鐵回家。

  我相信,你這麽一複一日地努力,無非想結果更好一些,離成功更近一點,不過令人遺憾的是,時間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不舍晝夜地消逝。

  不經意間小半年過去了,接著一年又沒了,直到你盤點收獲時,才尷尬地發現以下事實:

  1.之前計劃好的雅思沒有準備好,隻得棄考或者硬著頭皮裸考,導致無法出國;

  2.一直想提高的演講和寫作技能也沒大長進,所以那次難得的公眾表達機會就這麽白白溜走;

  3.甚至你一直期待的“減肥成功後,自信滿滿地向女神大膽表白”這樣的美好畫麵也沒有出現,原因想必大家都了解。

  這所有的一切,都與你製定目標時的雄心壯誌相去甚遠,壓迫著你的神經,以至於你會顯得忿忿不平:我投入了這麽多時間,卻沒有收到預期的回報,實在是不公平!

  事實上你隻是在表演勤奮而已,這種看似勤奮的行為實質上是一個人“思維懶惰”的保護色。

  用一句流傳甚廣的話來概括:這根本是在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還是結合文章開頭的場景來談:

  你聽完羅輯思維的語音後,一時心血來潮地下單了很多書,卻從來不看——不難理解,畢竟買書的行為容易,看書則要困難得多;

  而更加困難的是,你完全沒有思考過你應該係統地讀哪些書來更好地解決你的實際問題,哪些書對你的幫助最大。

  你下了血本,花了大幾千塊去聽風頭正勁的某大咖演講,哪怕他標價¥38的書裏所闡述的思想完全一樣——這也好理解,畢竟聽演講這個行為有逼格又輕鬆,況且還可以勾搭上大咖;

  而相對讓人不那麽愉悅的還是埋頭看書這件事了,至於能否勾搭上大咖,我認為唯一靠譜的判斷標準就是你的咖是不是夠大,但是思維懶惰者總會有自欺欺人的理由。

  至於“旅遊去體驗生活”這件事,我很認同其價值,不過我認為其美好特質依然與思維懶惰者無緣。

  我問過好多朋友:你旅行的目的是什麽?令我吃驚的是,雖然答案五花八門,但是好像沒幾個人能真正說出一個讓他們自己滿意的答案。

  當然,有一個女生想得比較清楚,她認為“旅行是一種讓自己從例行公事般日常脫離,去體驗另一種生活的機會”。

  也許正是她的這種認真思考所帶來的對於旅行的認同感,讓她分外珍惜每次旅行的機會——往返機票和住宿的預訂、裝備行李的配置,以及記錄心情的旅行劄記——無一例外的精心規劃。

  我幾乎能想象出這種積極的準備態度會讓她擁有怎樣高品質的旅行經曆。

  以上行為的價值有高有低,但毫無例外,你很有可能就選擇了價值更低的那種。

  在此聲明,雖然我用的代詞是“你”,實際上也是“我”,這是我們每個人的思維傾向。事實上,一旦我們選擇了“思維懶惰”,我們也就選擇了做一名“低品質勤奮者”,同時也就選擇了低價值的行為和由此而來的低價值結果。

  到這裏,我有了這麽個初步結論:“思維懶惰”所帶來的“低認知水平”才是“低品質勤奮者”產生的原因。

  不過依然困擾著我的是:費這麽大勁,苦也沒少吃,福卻沒多享,從經濟學角度看,“低品質勤奮者”的勤奮行為性價比極低,完全不具備投資價值,那為什麽包括自己在內的這麽多人還樂此不疲地投入其中?

  3

  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

  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愣了半天,我想如果你初次看到這句話,並且足夠走心,多半也會被震撼到。

  這句話的力量在於它放棄了自我欺騙,毫不留情地拒絕了任何尋找借口的可能。所以,經濟學上解釋不通的事情,就這樣在心理學上找到了突破口。

  人是趨利避害的動物,在進化史上絕對長的時間內,人類都沒有被賦予過多深度思考的任務,原因很簡單,光是應激反應就足以解決掉過去95%以上的問題了。

  但是讓基因萬萬沒想到的是,人類的進化速度竟然是如此之快!

  讓我們從遠古穿越到現在,那麽目力所及,現在社會究竟是什麽樣的存在?變化,急劇的變化,非常急劇的變化!

  事實上,變化早已經成為了我們彼此心知肚明的共識,這種越來越快的變化所導致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信息的指數級發展,從信息的承載方式上亦可見一斑——從甲骨、竹簡、羊皮卷、印刷紙,一直到理論上無限大的虛擬存儲空間。

  對於這種信息瘋狂蔓延所引發的知識洪荒,每個人可憐的認知能力顯得是那樣微不足道,認知能力取代了知識信息儲備成為了更為稀缺的資源,構建起人與人之間新的壁壘。

  如果此時還順從頑固不化的基因,繼續思維懶惰下去,避免反人性的深度思考,會導致什麽結果?

  我想結果大概也很容易預測——我們將無法享受到知識增長和環境改變所帶來的好處,至多維持目前水平的生活質量,甚至被淹死在信息的洪荒之中,焦慮無助、不知所措。

  有句話說得好,如果想得到與過去不同的結果,就必須做一些與過去不同的事情,而這些不一樣首先要體現在認知層麵。

  4

  “深度思考”才能帶來“認知升級”,從而成為“高品質勤奮者”

  談到“深度思考”,愛因斯坦說過這麽一段話,讓我印象尤為深刻:

  如果給我1個小時解答一道決定我生死的問題,我會花55分鍾來弄清楚這道題到底是在問什麽。

  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問什麽,剩下的5分鍾足夠回答這個問題。

  死生亦大矣,這段話用事關生死的極端描述強調了“深度思考”的重要性,很有說服力。

  我們都知道《孫子兵法》,在這部被譽為“兵學聖典”一書的“軍行篇”中有這麽一句: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意思是說,在兩軍短兵相接之前,就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努力收集一切渠道的信息,充分評估當下態勢,殫精竭慮地質問己方一切的隱患和可能發生的問題,然後在腦海裏推測、模擬戰爭可能的走勢,利用現存資源來精心籌劃出解決方案。

  等到這所有工作都就緒,雙方真正踏上戰場的時候,才能將一切了然於心而胸有成竹,這仗才會有勝算。

  由此可見,對於精心準備的一方,戰爭的大部分工作在戰前就在深度思考的頭腦裏完成了,上戰場打仗隻不過是一個例行公事般的存在,勝負的天平早已傾斜。

  寫到這裏,我基本上也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勤奮很重要,怎麽強調都不為過,它是優秀結果的必要非充分條件。

  那麽如何讓它變得充分必要?我給出的答案是——拒絕思維懶惰,習慣於深度思考,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

  而至於如何深度思考,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嚐試著給出自己的答案。

  希望每一位真正勤奮的人都能撕掉“低品質”的標簽,過上配得上你努力程度的高品質生活。 這篇關於為什麽說絕大多數人都是“低品質勤奮者‘’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勵誌文章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