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故鄉賞析

Feb19

 故鄉


(一)回憶中的“故鄉”
  “我”回憶中的故鄉是一個帶有神異色彩的美的故鄉。
  它的“美”,我們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感受得出來:
  1.它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這裏有“深藍”的天空,有“金黃”的圓月,有“碧綠”的西瓜,少年閏土有一副“紫色”的圓臉,脖子上帶著“明晃晃”的“銀白”色項圈,海邊有五色貝殼,“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還有各種顏色的鳥類:稻雞、角雞、鵓鴣、藍背……在這裏,沒有一種色彩不是鮮豔的,明麗的,任何兩種色彩之間的對比都是鮮明的,它們構成的是一幅“神異”的圖畫,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2.它是一個寂靜而又富有動感的世界:
  當“我”記起童年時的“故鄉”,浮現在腦海裏的首先是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海邊沙地上的碧綠的西瓜,整個大自然是那麽靜謐,那麽安詳,但在這靜謐的世界上,卻有著活潑的生命。這活潑的生命給這個幽靜的世界帶來了動態的感覺。“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月亮地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它幽靜而不沉悶,活潑而不雜亂。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和諧自然,是一個令人心曠神怡的世界。
  3.它是一個遼闊而又鮮活的世界:
  “我”回憶中的“故鄉”是一個多麽廣闊的世界啊!這裏有高遠的藍天,有一望無垠的大海,有廣闊的海邊的沙地。但在這廣闊的天和地之間,又有各種各樣的人和事物,有活潑的少年閏土,有猹、獾豬、刺蝟,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有五彩的貝殼,有金黃的圓月,有碧綠的西瓜……這個世界廣闊而又鮮活,一點也不狹窄,一點也不空洞。
  我們可以看到,“我”回憶中的“故鄉”並不僅僅是一個現實的世界,同時更是一個想像中的世界,是“我”在與少年閏土的接觸和情感交流中想像出來的一幅美麗的圖畫。它更是“我”少年心靈狀態的一種折射。這顆心靈是純真的、自然的、活潑的、敏感的,同時又是充滿美麗的幻想和豐富的想像力的。它沒有被“院子裏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所束縛,而是在與少年閏土的情感交流中舒展開了想像的翅膀,給自己展開了一個廣闊而又美麗的世界。
  那麽,少年“我”的這個廣闊而又美麗的世界是怎樣展開的呢?是因為兩顆童貞的心靈的自然融合。少年“我”是純真的、自然的,少年閏土也是純真的、自然的。他們之間的關係不是用封建禮法關係組織起來的,而是用兩顆心靈的自然需求聯係起來的。少年閏土不把少年“我”視為一個比自己高貴的“少爺”,少年“我”也不把少年閏土機為一個比自己低賤的“窮孩子”。他們沒有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的觀念。他們之間的情感交流是暢通無阻的,是沒有任何顧忌和猶豫的。我們重新讀一讀他們之間的對話,就可以感到,他們之間是想到什麽便說什麽的,想到哪裏就說到哪裏的。他們不是為了討好對方而說,也不是為了傷害對方而說,而是說的雙方都感興趣的話。兩個人的心靈就在這無拘無束的對話中融合在一起了。也在這融合中各自都變得豐富了。少年閏土來到城裏,“見了許多沒有見過的東西”;少年“我”通過與少年閏土的談話,也像看到了過去自己從來沒有看到過的世界。
  總之,“我”回憶中的“故鄉”是一個美好的世界,這個世界實際是少年“我”美好心靈的反映,是少年“我”與少年閏土和諧心靈關係的產物。但是,這種心靈狀態不是固定的,這種心靈關係也是無法維持久遠的。社會生活使人的心靈變得更加沉重,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複雜起來。當成年的“我”重新回到“別了2O餘年的故鄉”時,這個回憶中的“故鄉”就一去不複返了。在這時,他看到的是一個由成年人構成的現實的“故鄉”。                                   返回目錄

  (二)現實的“故鄉”
  現實的“故鄉”是什麽樣子呢。我們可以用這樣一句話概括我們對這個“故鄉”的具體感受:它是在現實社會生活的壓力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鄉”。
  這時的“故鄉”是由三種不同的人及其三種不同的精神關係構成的。
  1.豆腐西施楊二嫂
  豆腐西施楊二嫂是一個可笑、可氣、可恨而又可憐的人物。她為什麽可憐呢?因為她是一個人。一個人是需要物質生活的保證的。當一個人無法通過自己正常的努力而獲得自己最起碼的物質生活保證的時候,為了生命的保存,就要通過一些非正常的、為人所不齒的手段獲取這種保證了。在這個意義上,她是值得同情的。她原來是開豆腐店的,為了豆腐店能夠賺到更多的錢,她擦著白粉,終日坐著,實際上是用自己的年輕的美來招待顧客,“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美”,在豆腐西施楊二嫂這裏已經不再是一種精神的需要,而成了獲取物質利益的手段。物質實利成了她人生的惟一目的。為了這個目的,她是可以犧牲自己的道德名義的。當自己的青春已逝、美貌不再的時候,她就把任何東西都拿來當作獲取物質實利的手段了。她的人生完全成了物質的人生,狹隘自私的人生。這樣一個人,親近的隻是物質實利,對別人的感情已經沒有感受的能力。在這類人的感受裏,“利”即是“情”,“情”即是“利”。“利”外無“情”,天地間無非一個“利”字。她感受不到別人的真摯的感情,對別人也產生不了這樣的感情,“感情”也隻成了撈取好處的手段。她的眼裏隻有“物”,隻有“利”,隻有“錢”,而沒有“人”,沒有有感情。有道德、有精神需要的人。在這個世界上,她是能撈就撈,能騙就騙,能偷就偷,能搶就搶。但人類社會是在相互關聯中存在和發展的,人類為了其同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心靈的溝通,需要感情的聯係,需要道德的修養,需要精神品質的美化。像豆腐西施楊二艘這樣一個毫無道德感的人,時時刻刻都在做著損人利己的勾當,是不能不引起人們的厭惡乃至憎恨的。所以,就她本人命運的悲慘而言,她是可憐的,而就其對別人的態而言度,她又是可氣、可恨的。她的可笑在於長期的狹隘自私使她已經失去了對自我的正常感覺。她把虛情假意當作情感表現,把小偷小摸當作自己的聰明才智。她是屬於世俗社會所謂的“能說會道”、“手腳麻利”、“幹淨利索”、“不笨不傻”的女人。但在正常人眼裏,她這些小聰明心把戲都是瞞不了人、騙不了人的。所以,人們又感到她的言行的可笑。人們無法尊重她、愛戴她,甚至也無法真正地幫助她。她是一個令人看不起的人。如果說少年“我”和少年閏土的一切言行的總體特點是自然、純真,豆腐西施楊二嫂的一切言行的總特點則是“不自然”、“不真摯”。在她這裏,一切都是誇大了的,是根據自己的實利考慮變了形的。她一出場,發出的就是一種“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這是她不感驚奇而故做驚奇的結果。她的麵貌特征也是在長期不自然的生活狀態中形成的。她一生隻練就了一個“薄嘴唇”,“能說會道”,臉相卻迅速衰老下來,隻留下一個“凸顴骨”,沒有了當年的風韻。她的站姿也是不自然的,故意裝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實際上她早已失去了自己的自信心,失去了做人的驕傲,但又希望別人看得起她。尊重她。她對“我”沒有懷戀.沒有感情,但又故意裝出一副有感情的樣子。她能說的隻有“我還抱過你咧!”這樣一個微不足道的事實,但卻把這個事實說得非常嚴重,好像這就對“我”有了多麽大的恩情,好像“我”必須對她感恩戴德,牢牢記住她的重要性。她不關心別人,因而也不會知道別人的生活狀況,不會了解別人的思想感情。她通過自己的想像把別人的生活說得無比闊氣和富裕,無非是為了從別人那裏撈取更多的好處。
  豆腐西施楊二嫂體現的是“我”所說的“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的特征。她的生活是辛苦的,但這種辛苦也壓碎了她的道德良心,使她變得沒有信仰,沒有操守,沒有真摯的感情,不講道德,自私狹隘。
  2.成年閏土
  少年閏土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是一個富有表現力的少年。“他的父親十分愛他”,他的生命是有活力的,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的心地也是善良的。“這不能,須大雪下了才好。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穀,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隻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麽都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現在太冷,你夏天到我們這裏來。我們日裏到海邊撿貝殼去,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個瓜吃,我們這裏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豬、刺蝟、猹。月亮地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見猹了,你便刺。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來,反從胯下竄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在這些話裏,跳動著的是一個活潑的生命。少年閏土較之少年“我”更是一個富於表現力的少年,是一個有更多的新鮮生活和新鮮感受要表達的少年。少年“我”的知識像是從書本當中獲得的,少年閏土的知識則是從大自然中,從自己的生活實感中獲得的。他生活在大自然中,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他比少年“我”更像一個語言藝術家。他的語言多麽生動,多麽流暢,多麽富有感染力啊!它一下子就把少年“我”吸引住了,並給他留下了至今難以磨滅的印象。但這個富於生命力和表現力的少年閏土,到了現在,卻成了一個神情麻木、寡言少語的人。“隻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為什麽他在少年時就能有所感而又形容得出.現在卻形容不出了呢?因為“那時是孩子,不懂事”,但“不懂事”的時候是一個活潑潑的人,現在“懂事”了,卻成了一個“木偶人”了。這是為什麽呢?因為這裏所說的“事”,實際是中國傳統的一套封建禮法關係,以及這種禮法關係所維係著的封建等級觀念。
  維係中國傳統社會的是一套完整的封建禮法關係,而所有這些封建禮法關係都是建立在人與人不平等的關係之上的。帝王與臣民,大官與小官,官僚與百姓,老師與學生。父親與兒子,兄長與弟弟,男性與女性,都被視為上下等級的關係。他們之間沒有平等的地位,也沒有平等的話語權力,上尊下卑、“上”對“下”是指揮,是命令,是教誨,“下”對“上”是服從,是馴順,是聽話。閏土之所以說小的時候是“不懂事”,是按照現在他已經懂得了的禮法關係,“我”是少爺,他是長工的兒子,二者是不能平等的。“我”尊,閏土卑,他那時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卑賤地位,在“我”麵前毫無顧忌地說了那麽多的話,都是極不應該的。但那時年齡小,可以原諒,一到成年,中國人都要遵守這樣一套禮法關係。不遵守這套禮法關係,就被中國社會視為一個不守“規矩”、不講“道德”的人了,就會受到來自社會各個方麵的懲罰。閏土就是在這樣一套禮法關係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他是一個“老實人”,是一個講“道德”的人。但一旦把這種禮法關係當成了處理人與人關係的準則,人與人之間的思想感情就無法得到正常的交流了,人與人的心靈就融合不在一起了。這就是在“我”和閏土之間發生的精神悲劇。“我”懷念著閏土,閏土也懷念著“我”,他們在童心無忌的狀態下建立了平等的、友好的關係。這種關係在兩個人的心靈中都留下了美好的、溫暖的、幸福的回憶。“我”想到故鄉,首先想到的是閏土,閏土實際上也一直念著“我”。“他每到我家來時,總問起你,很想見你一次麵。”隻要想到他和“我”在重年一起玩耍的情景,我們就能夠想到,閏土的這些話絕不是一般的客氣話。兩個人重新見麵時,“我”“很興奮”,閏土也很興奮:“臉上現出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動著嘴唇”,說明他心裏顫抖著多少真摯的感情嗬!但封建的禮法關係卻把所有這些感情都堵在了他的內心裏。形容不出來了,表現不出來了。
  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
  “老爺!……”
  在這裏,我們能夠聽到兩顆原本融合在一起的心靈被生生撕裂開時所發出的那種帶血的聲音。閏土不再僅僅把“我”視為平等的、親切的朋友了。他把“我”放在了自己無法企及的高高在上的地位上,他自己的痛苦,自己的悲哀,在這樣一個高高在上的人麵前已經無法訴說,無法表現,這個稱呼帶著一種“敬”,但同時也透脫著一種“冷”。在這種“冷”的氛圍中,“我”的感情也被凝固在了內心裏。兩顆心靈就被這個稱呼擋在了兩邊,無法交流了,無法融合了。所以“我”“打了一個寒噤”,知道兩個人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故鄉》讓我們看到,隻有少年閏土和少年“我”的關係才是符合人性的,後來這種封建禮法關係不是人的本性中就具有的,而是在社會的壓力之下形成的,是一種扭曲了的人性。人在自然的發展中不會把自己樹為一個卑賤的、無能的人,像閏土這樣一個人的封建禮法觀念是在長期的強製性的壓力下逐漸形成的。社會壓抑了一個人的人性,同時也壓抑了他的自然的生命,使他習慣了消極地忍耐所有外界的壓力。忍耐一切精神的和物質的痛苦。那個手持鋼叉向猹刺去的閏土是多麽富有朝氣,富有生命的活力嗬!是多麽勇敢嗬!但封建的禮法關係逐漸壓抑了他的生命力,使他在一切困苦和不幸麵前隻有消極地忍耐。隻有意識到閏土已經沒有了少年時的旺盛的生命力,我們才能夠理解,為什麽“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能夠“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他已經沒有反抗現實的不幸的精神力量。他把所有這一切都視為根本不能戰勝的。他隻能承受,隻能忍耐,他盡量不去思考自己的不幸,盡量迅速地忘掉自己的困苦。他不再敢主動地去感受世界,思考生活、思考自己。久而久之,他的思想幹癟了下去,他的感受力萎縮了下去,他的表現力衰弱了下去,他的精神一天天地麻木下去,他已經成為一個沒有感受力、沒有思想能力和表現能力的木偶人。隻有宗教還能給他帶來對未來的茫遠的、朦朧的希望。他的精神已經死亡,肉體也迅速衰老下去。成年閏土體現的是“我”所說的“辛苦麻木而生活”的一類人的特征。這些人是善良、講道德、守規矩的人。但傳統的道德是壓抑人的生命力的。他們在封建道德的束縛下喪失了生命的活力,精神變得麻木了。
  3.成年“我”
  “我”是一個現代知識分子,他在自己的“故鄉”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失去了自己的精神落腳地。他像一個遊魂,已經沒有了自己精神的“故鄉”。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是官僚地主。在經濟上是地主,在政治上是官僚,是有權有勢的闊人。但現代的知識分子是在城市謀生的人。他已經沒有穩固的經濟基礎,也沒有政治的權力。在豆腐西施楊二嫂的心目中,值得懼怕和尊敬的是做了“道台”,“有三房姨太太”,出門坐“八抬的大轎”的“闊人”。現在“我”不“闊”了,所以也就不再懼怕他,尊重他,而成了她可以隨時掠奪、偷竊的對象。他同情豆腐西施楊二嫂的人生命運,但豆腐西施楊二嫂卻不會同情他。他無法同她建立起精神的聯係。他在她那裏感到的是被歧視、被掠奪的無奈感。閏土是他在內心所親近的人物,但閏土卻仍然按照對待傳統官僚地主知識分子的方式對待他,使他無法再與閏土進行正常的精神交流。他在精神上是孤獨的。他尋求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平等關係,但這種關係在現在的‘“故鄉”是找不到的。總之,現實的“故鄉”是一個精神各個分離,喪失了生命活力,喪失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幸福的情感關係的“故鄉”。     返回目錄

  (三)理想中的“故鄉”
  回憶中的“故鄉”是美的,但卻是消失了的、回憶中的、想像中的、不那麽“真實”的,因為它隻是在少年重貞心靈感受中的“故鄉’”,而不是一個承擔著生活壓力和社會壓力的成年人感受中的故鄉。這種童貞的心靈是脆弱的,是注定要消失的。少年可以不承擔物質生活的壓力,不必養家糊口,也不必介入到成人的社會關係之中去。但人注定是要從少年成長
  為成年人,成年人注定是要獨立謀生的。所以成年人眼中的“故鄉”才是一個更重要的也更真實的“故鄉”,因為它不但決定著成年人的命運,同時也決定著一代一代孩子們的前途。但是,這個現實的“故鄉”卻是痛苦的,缺乏生命力量的,缺乏發展的潛力的。豆腐西施楊二嫂用自己的自私狹隘、用自己物質實利的欲望腐化著“故鄉”的精神,瓦解著“故鄉”的前途,閏土則用自己的忍耐維持著現實的苦難,使現實的一切不可能向著美好的前途轉化。但是,我們不能不希望“故鄉”有一個美好的前途,不能不產生改變現實的“故鄉”的願望。這不但因為它毀滅了自己回憶中的那個美好的“故鄉”,更因為現實的“故鄉”決定著一代又一代故鄉人民的命運。
  真正的理想不是憑空設計出來的。也不是別人告訴自己的。我們常常這樣認為,但那不是一個人的真正的理想。那樣的“理想”對一個人的精神發展起不到重要的作用,因為它無法深入到一個人的心靈深處去,是一個人可有可免的東西,一遇困難他就會輕易放棄它。一個人的真正的理想是在自己不同生活感受的差異中產生出來的,是從對現實生活狀況和社會狀況的不滿中產生出來的。具體到《故鄉》中來說,“我”有一個回憶中的美好的“故鄉”,也有一個令人感到痛苦的現實的“故鄉”。前一個是美好的.但卻不是“故鄉”的現實,不是全體“故鄉”人民實際生活中的“故鄉”。而現實的“故鄉”卻是令人難以忍受的。“我”就很自然地產生了一種希望,希望現實的“故鄉”也像回憶中的“故鄉”那麽美好、希望現實的“故鄉”中的故鄉人也像回憶中的“故鄉”中的少年閏土那麽生意盎然、朝氣蓬勃,像少年“我”與少年閏土那樣親切友好、兩心相印。但是,現在的“故鄉”已經成了現在這個樣子,現實是無法改變的,改變的隻能是未來,在這時,“我”就有了一個理想的“故鄉”的觀念。隻有這種理想,才是“我”的最真切的理想,因為它是從自我的生活感受、社會感受中自然形成的,是從自己心靈深處升華出來的。這種理想一旦產生,“我”就永遠不會放棄它。“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然而我又不願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輾轉而生活,也不願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願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這就是“我”對故鄉的理想。
  這個理想能夠不能夠實現呢?“我”沒有給人做出明確的回答。實際上,任何的理想都是無法做出確定無疑的回答的。因為“理想”是要人去具體地實現的,是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的。而人又是變化著的,並且是有各種不同的發展變化的可能的,這就使任何一個人任何一種理想都難以得到確定無疑的實現。但“我”的理想又絕對不是沒有實現的可能的,因為人類自身永遠存在著向上追求的力量。在《故鄉》中,那就是水生和宏兒的友誼。它像少年閏土和少年“我”的關係一樣,也是脆弱的,也是可以瞬時即逝的,但他們到底還沒有被社會壓榨成像成年閏土、成年“我”或豆腐西施楊二嫂這樣的人物,他們是有可能變得比現在的人們更好、更有朝氣、更有美好的心靈的。
  我想: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也就是說,誰也不能斷定一種理想能不能最終得到實現,關鍵在於有沒有人去追求,有人去追求,有更多的人去追求,就有希望;沒有人去追求。或者隻有極少的人去追求,就沒有希望或沒有更大的希望。
  作者沒有給我們做出美好未來的許諾。所有關於未來的許諾都是虛幻不實的。他讓我們去追求,去追求美好未來,去創造美好的未來。在《故鄉》,三個“故鄉”的關係是:
  過去現在未來少年閏土成年閏土少年“我”成年“我”豆腐西施楊二嫂少年水生成年水生少年宏兒成年水生成年宏兒回憶中的“故鄉”現實的“故鄉”理想中的“故鄉”。                             

  (四)“故鄉”與“祖國”的同構
  真正好的文學藝術作品,是有對自身的超越力量的。也就是說,它寫了一些人、一些事,但表現的卻不僅僅是這些人、這些事。它能使我們感受到更多、更大、更普遍的東西。它隻是一個發光體,但這個發光體所能夠照亮的範圍卻是無限廣大的。在這裏,我們首先應當看到,《故鄉》具體描繪的是“我”回故鄉時的見聞和感受,但表現的卻不僅僅是這些。什麽是“故鄉”?“故鄉”就是一個人曾經生活過的地方,特別是兒時生活過的地方。但這個“故鄉”的範圍卻是可大可小的、在杭州,紹興就是魯迅的故鄉;在北京,浙江就是魯迅的故鄉;而到了日本,中國就是魯迅的故鄉。在這時,“故鄉”和“祖國”就成了同一個概念。所以,在有的民族的語言裏,“故鄉”和“祖國”是同一個詞。第一個字母大寫就是“祖國”,第一個字母不大寫就是“故鄉”。也就是說,《故鄉》具體寫的是“故鄉”,但它表現的卻是魯迅對“祖國”的感受和希望。
  在我們的觀念裏,“故鄉”好像隻是一個物質的存在。好像一個人對自己故鄉的熱愛是天然的,是一種責任,一種義務,是不會改變也不應當改變的。實際上,“故鄉”對於每一個人都是時時變動著的精神的實體,它是在一個人與它的精神聯係中逐漸形成和發展的。在《故鄉》中,“我”與“故鄉”的精神聯係首先是由於有了少年“我”與少年閏土的友好和諧的關係,在這時,“故鄉”在他的觀念中是美好的、親切的.但當他再次回到“故鄉”,這種精神聯係淡漠了,“故鄉”的觀念就變化了,在這時,他對“故鄉”的現實是厭惡的、反感的。但“我到底是曾經與故鄉人有過親密的情感聯係的,他無法忘卻自己記憶中的那個美好的故鄉,無法對故鄉人的痛苦生活采取完全冷漠的態度,所以他希望自己的故鄉好起來,希望自己故鄉的人有一個美好的前途。不難看出,這表達的也是魯迅對自己祖國的痛苦的愛。魯迅的生命是在自己的祖國成長發展起來的,他曾經在自己的祖國感受到愛,感受到人與人關係中的溫暖。但當他離開自己的童年,作為一個成年人進入了社會,有了更廣闊的生活視野和社會視野,經曆了人生的艱難,看到了中國社會的落後和破敗,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在現代世界的痛苦命運和嚴重危機,感到了中國人民生活的艱難和命運的悲慘時,他對“祖國”的感受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他的精神中的“祖國”失落了,物質“祖國”雖然存在著,但在這個“祖國”中卻再也找不到自己精神的歸宿。這時的“祖國”,主要是由兩種人組成的。一種是像豆腐西施楊二嫂一樣隻有物質欲望的中國人。他們沒有信仰,沒有道德,沒有固定的操守,極端狹隘自私。他們虛情假意,把任何一個人都視為自己掠奪、沾光的對象,對人沒有真摯的感情,關心的隻是個人眼前的物質實利、他們沒有“別人”的觀念,更沒有“祖國”的觀念,www.lizhidaren.com他們是社會腐敗、人與人關係混亂的精神根源。中國物質文化的落後更加重了部分中國人對單純的物質實利的關心,加重了這些人的狹隘和自私。他們是中國社會中的上些“不老實”的人。但像成年閏土這樣的“老實人”,又是被中國傳統宗法倫理道德嚴重束縛著的人。他們已經沒有旺盛的生命力量,沒有爭取自己美好前途的奮鬥意誌和智慧才能。他們消極地忍受著生活的重壓。兩種人有能力的不講道德,講道德的沒有能力,彼此沒有起碼的同情和理解,更沒有團結奮鬥的精神。他對這樣一個“祖國”萬能不感到嚴重的失望。但這種失望又是在關切著它的時候產生的。豆腐西施楊二嫂沒有失望的感覺,因為她並不關心自己的祖國;閏土也已經感覺不到對社會、對祖國的失望,因為他隻有在忘卻中才有刹那的心靈的平靜。“我”已經沒有正視現實的勇氣,正是這種失望,使“我”產生了對祖國未來的理想,並切實地思考著祖國的未來。魯迅的“愛國主義”不是虛請假意的“愛國主義”,也不是狹隘自私的“愛國主義”,而是通過對“祖國”現實命運的切實關心、對祖國前途的痛苦思考體現出來的。

  假若我們把魯迅的《故鄉》提高到對“祖國”前途和命運的關切的高度來體驗、來感受,那麽,<故鄉>我們當代的讀者也就有了密切的精神聯係。一個民族、一個社會,都是在發展過程之中的,人的成長也是緩慢的、曲折的。童年的夢都是美的,成年人的發展則是受到社會人生的嚴重製約的。每個人都必須獲得物質生活的保證,但物質利益隨時都可以把大量的社會成員變成一些不講道德、沒有感情、狹隘自私、損人利己的人,他們在任何曆史條件下都會成為腐化社會、破壞人與人和諧關係的力量,而人與人的社會競爭又會把社會不平等的關係保持下來,壓抑廣大社會群眾的生存意誌和奮鬥意誌,使之成為像成年閏土那樣精神麻木的木偶人。既不成為豆腐西施楊二嫂那樣的人,也不成為成年閏土那樣的人並不是那麽容易的。人類發展的過程不也是這樣的嗎?一千年以後還會有豆腐西施楊二嫂這樣的人,也會有成年閏土這樣的人,有良知的知識分子還會像成年“我”一樣在社會上找不到自己精神的歸宿。《故鄉》的意義將是常青的。

這篇關於魯迅故鄉賞析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勵誌文章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