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丹《論語》心得全集之四:君子之道[2]

Feb19

第二部分
 

於丹《論語》心得之四 君子之道(2)

    孔子曾經說過,“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論語·憲問》)。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小日子,那麽這個人就不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
    孔子的學生曾子曾經說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

    這樣一份擔當,後來就演化成了中國儒家人格中所謂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中國人的人格理想很有意思,儒家和道家從來不是徹底分離的,而是人格理想的兩端。用林語堂先生的話來講,中國每一個人的社會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個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

    這就是我們經常的一種表述,叫做“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一個人在顯達的時候能以天下為己任,而在困窘之時還不放棄個人修養,還能心懷天下,這就是君子了。

    在孔子之後,中國古代有許多名士當自己窮極潦倒的時候,還念念不忘蒼生黎民。

    詩聖杜甫在自己的茅屋僅能容身、破敗漏雨之時,他想的卻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想讓更多的人住上好房子。我們不會感到杜甫是在說大話,而是會被那博大的胸襟和熾烈的感情所震撼!

    再比如範仲淹,他認為一個士人不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應該係念天下君民,都應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嶽陽樓記》)。

    這樣博大的胸懷,這樣高遠的誌向,不難看到孔子和《論語》的影響。

    讀到這裏,大家也許會有一種疑問:儒家講“天下己任”是要以犧牲個人利益為前提的嗎?

    其實孔夫子並不否認個人利益的存在,相反,他所倡導的這樣一種篤定、實用而溫暖的人際理論是以保障每個人利益權利最大化為前提的。他讓你在此基礎上盡量為社會做更多的事情。

    但孔子認為謀求個人利益的時候不能不走正路,一心想走捷徑,一心想貪小便宜。孔夫子認為,走正路還是走捷徑,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他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裏仁》)“義”就是“宜”,也就是說,君子走的始終是一條適宜的正路。而小人則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驅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那麽,君子和小人有哪些不同的表現呢?

    孔子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裏仁》)就是說,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記的事情是不同的。

    君子每天牽掛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繕,小人則記惦的是自己的家鄉;君子心中始終有一份規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則滿腦子想的是些小恩小惠,小便宜。

    一個人他每天就惦記自己家的事情,比如我怎麽樣能夠多買一套房,我怎麽樣利用一下福利分房政策,每天算計著自家的衣食居住,這就是孔夫子說的小人的心思。當然這也沒有太大的過錯,但是如果一個人的心就拘囿在這麽一點點利益上,為了維護和擴大這一點點利益而不顧道德和法律的約束的話,那就很危險了。

    君子從來是尊重道德法製的,就像我們每一個人,走過街天橋,走人行橫道,等待紅燈,這些看起來都會給我們生活多多少少帶來一點限製,但是當這點限製成為彼此尊重、社會默契的時候,卻保障了自己的安全。

    而小人則貪圖眼前的利益,喜歡鑽小空子,占小便宜,一次兩次可能得手,但這裏麵潛藏著危機,肯定遲早要吃大虧。還是拿走路來說,一看紅燈、綠燈中間閃著黃燈,趕緊跑過去吧,覺得這個事情沾了個小便宜,久而久之,這裏麵有多大的隱患大家都心知肚明。

    所以什麽是小人呢?就是沒有大眼界,搶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那麽在今天這個社會,怎樣成為一個君子?我想不妨從倡導“恒心”開始。

    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有了多元選擇,我們在興奮、激情的驅使下,在眾多選擇中搖來擺去,難以決定。這是缺乏“恒心”的表現。

    每一個人走上社會的時候,都會懷抱一種理想和憧憬,希望能夠有所作為。但是為什麽這些理想在現實中會一一破滅?一個重要的原因也是我們的“恒心”不夠。

    如果我們真正有一番定力,有一個宏闊的境界,即使沒有達到“無恒產而有恒心”那麽高的境界,起碼離君子已經不是很遠了。

    這是君子的第二個標準。

    君子還有第三個標準,就是“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

    就是說:君子是合群的,雖然他內心裏莊重、莊嚴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裏頭卻從來不爭。同時,他也決不拉幫結派,謀取私利。

    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和而不同”(《論語·子路》)。

    舉個例子,許多人在一起,大家的觀點肯定會不完全一樣,當各自說出自己的觀點時,一個真君子是會認真傾聽的,他能夠理解和尊重每一個人觀點的合理性,同時又能夠堅持自己的觀點。這樣就既保證了整體的和諧,又保留了不同的聲音。我們今天說要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把每一個人的不同的聲音和諧地融入到大的集體的聲音中。

    小人則剛好相反,他是“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生活中經常會看見這樣的場麵:大家討論一件事情的時候,領導的話還沒說完,馬上就會有人跳出來說,對對對,領導說得真好,什麽高屋建瓴、深謀遠慮之類的溢美之詞說了一大籮筐;可是到會後他轉臉就會對別人說,哎,這個領導說的都是什麽啊?我一點都不同意他的觀點!

    關於君子和小人行事的不同,孔子還有一個表述,叫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

    “周”就是能夠團結照顧到很多人,他以道義為準則與人交往,所以有很多誌同道合的朋友。一個真君子不管他有多少朋友,他都會像空氣裏的氧氣一樣,讓朋友們感覺到很歡欣,感到受到照應。

這篇關於於丹《論語》心得全集之四:君子之道[2]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勵誌文章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