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生存狀態——讀《誰動了我的奶酪》有感

Feb19
中國人的日常問候語"吃了麽"很流行,對於久別重逢的友人,則問"在哪發財"或者"在哪高就",話一出口,脆響脆響的,心裏卻惴惴不安,生怕別人搶了風頭。有問就有答,我們常常把"混"字掛在嘴邊,象醫生一樣隨時拿出兩片阿司匹林療救問診的朋友。其實,正是這個字深入淺出地道出了大多數中國人的現實生存狀態--晃晃悠悠,吊兒郎當,象遊手好閑的二流子。

  前些日子,美國作家斯賓塞·約翰遜的《誰動了我的奶酪》紅的發紫,書中闡明了一個國人都知道的再淺顯不過的道理,可為何要人手一本,奉之為經典,值得思考。全球銷量超過2000萬冊,不敢怠慢,買來捧讀,覺得很不劃算,隨便一本劣等的碩士論文也差不多有4萬字。但又覺得劃算,中國人此時此刻確實需要放慢腳步,讓自己的感官清醒一點,深悟並掌握書中的道理,拿鍍過金的"國粹"當鞭子抽自己一個激靈,從東方一直抽到西方。概括起來,書中不厭其煩、羅哩羅嗦闡明的,無外乎四點:第一,變化是不可避免的;第二,麵對變化時要積極行動,不能坐以待斃;第三,手裏有"奶酪"的時候,對未來的環境變化(或沒有"奶酪"的時候)要有一定的敏感性和預見性,要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第四,麵對或追求變化時要克服恐懼感,一是對未知領域的恐懼,二是對放棄已有習慣的恐懼。

  道理淺顯易懂,隻可惜國人冥頑不靈,尚且不能做到。

  墨守成規,安貧樂命,我們的祖先就是這樣教化臣民的,幾千年的積澱,醬成了國民頑固的劣根性。魯迅、梁實秋、龍應台、柏楊等幾位老先生都已批判過,不管三七二十一,屎盆子都往孔老夫子頭上扣,誰讓你生的早,死的早。儒家有這樣的說法:利不十,不變法。沒有百分之百的利益,絕對不可以改革,這種觀念使我們苟且偷安,夜郎自大;使國家固步自封,不能發展和強大。儒家用心良苦的教導中,很少激發靈性,很少提到權利義務,很少鼓勵競爭,隻一味的要求後人安於現狀,做好撞鍾的和尚。總而言之,統而言之,啥都可幹,就是不能冒任何危險。來自美國的朋友,斯賓塞·約翰遜先生,果然了解中國人,一脈就診出了我們的病根兒,更成就了這?quot;經典",倘在美國賣不順的話,中國市場一定可以成為其救世主,象拯救萬寶路一樣容易。 這篇關於中國人生存狀態——讀《誰動了我的奶酪》有感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勵誌文章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