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一個懸崖,才能激發出生命的潛能

Feb19
總生活在安逸的環境中,人的能力就會漸漸消退,心智就會漸漸老去,致使潛力生鏽,淪為平庸。因此,一個人若想脫穎而出,必須時時給自己一些壓力,讓自己去接受挑戰,如此才能不斷突破自我,發揮潛能,走向卓越。
  
  給自己一個懸崖,你才能有被逼到絕境時的感受,才能激發出你生命的潛能,從而一掃過去的慵懶,走向成功。
  
  有時候,我們就是要體會一下粉身碎骨的痛,因為隻有經過磨煉,才能認識到什麽路可行,什麽路不能走。而在止痛了之後,我們才能夠找到前進的方向,取得脫胎換骨的進步和成長。
  
  她從小就“與眾不同”,因為患了小兒麻痹症,不要說像其他孩子那樣歡快地跳躍奔跑,就連平常走路都做不到。寸步難行的她非常悲觀和憂鬱。醫生讓她做一點兒運動,說這可能對她恢複健康有益時,她卻拒絕了。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憂鬱和自卑感越來越重,甚至,她拒絕所有人的靠近。但也有個例外,鄰居家那個隻有一隻胳膊的老人卻成為她的好夥伴。老人是在一場戰爭中失去一隻胳膊的,但老人非常樂觀,她非常喜歡聽老人講故事。
  
  這天,她被老人用輪椅推著去附近的一所幼兒園,操場上孩子們動聽的歌聲吸引了他們。當一首歌唱完,老人說道:“我們為他們鼓掌吧!”她吃驚地看著老人,問道:“我的胳膊動不了,你隻有一隻胳膊,怎麽鼓掌啊?”老人對她笑了笑,解開襯衣扣子,露出胸膛,用手掌拍起了胸膛……
  
  那是一個初春,風中還有幾分寒意,她卻突然感覺自己的身體裏湧動起一股暖流。老人對她笑了笑,說:“隻要努力,一個巴掌一樣可以拍響。你一樣能站起來的!”
  
  那天晚上,她讓父親寫了一張紙條,貼在牆上,上麵是這樣的一行字:“一個巴掌也能拍響。”從那之後,她開始配合醫生做運動。無論多麽艱難和痛苦,她都咬牙堅持著。有一點兒進步了,她又以更大的勇氣,爭取更大進步。甚至父母不在時,她自己扔開支架,試著走路。蛻變的痛苦是牽扯到筋骨的,但她堅持著,她相信自己能夠像其他孩子一樣行走、奔跑。她要行走,她要奔跑……
  
  11歲時,她終於扔掉支架。這時,她又向另一個更高的目標努力著,她開始鍛煉打籃球和參加田徑運動。
  
  1960年羅馬奧運會女子100米跑決賽,當她以11秒18的成績第一個撞線後,掌聲雷動,人們都站起來為她喝彩,齊聲歡呼著這個美國黑人的名字:威爾瑪·魯道夫。
  
  那一屆奧運會上,威爾瑪·魯道夫成為當時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女人,她共摘取了3枚金牌,也是第一個黑人奧運女子百米冠軍。
  
  別以為剩下一隻手就做不成什麽事了,“一個巴掌也能拍響”,一個巴掌也能給自己鼓掌。
  
  身處逆境,人們將比平日更能激發出巨大的潛能,因此,你不必因恐懼逆境和挫折而去當溫室裏的花朵。溫室裏的花朵固然可以安全舒適地生活,但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一旦逆境來臨,首先被摧毀的就是失去意誌力和行動能力的溫室花朵,經常接受磨煉的人才能創造出嶄新的天地。
  
  生活中,我們常會聽到這樣的話,“立即幹”、“做到最好”、“盡你的全力”、“沒做並不意味著不能做”、“讓我們幹”、“現在就行動”,這些都是攀登者熱愛的語言。他們是真正的行動者,他們總是追求行動的結果,他們的語言恰恰反映了他們追求的方向。
  
  不因幸運而故步自封,不因厄運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強者,善於從順境中找到陰影,從逆境中找到光亮,時時校準自己前進的目標,人生的冷遇也可能成為你幸運的起點。 這篇關於給自己一個懸崖,才能激發出生命的潛能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勵誌文章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