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如何向實踐轉化

Feb19

《文化診斷學思考力專輯》中說:“思考力是由思維體係的完整性、思維方式的完善性、思維的對象化能力三個方麵決定的”。 其中,思維體係的完整性是由思維深度、思想高度、思維速度、思維廣度四個方麵決定的;思維方式的完善性是由科學思維、價值思維、應變思維的統一性程度決定的。那麽,什麽是思維的對象化能力呢?
所謂思維的對象化,也叫思維的對象化活動(創造活動)。思維的對象化能力通俗的講就是思維的實踐能力,是思維將主體性的欲求轉化為客體性存在的滿足過程,這種轉化能力就是思維的對象化能力。假如一個人擁有豐富的知識和超強的邏輯推理能力,但是不能把這種內在的思維潛能轉化到特定的對象上,使之產生特定的作用和現實的價值,那麽,這種潛能就不具有思維競爭力,也就是不具有思維的對象化能力。
那麽,又如何增強思維的對象化能力呢?在此我特別強調兩點:一是思維的對象化方法;二是思維的對象化過程。關於思維的對象化方法,最重要的就是把握思考力三要素;關於思維的對象化過程,關鍵在於掌握由理論到技術再到藝術的升華過程。
我們必須清楚,思考是思維的一種活動,思維的對象化能力是在特定的思維過程中或特定的思維對象上產生的一種作用力。在物理學上,力具有三個基本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事實上,思考力同樣離不開三個最基本的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首先,思考力取決於思考者掌握的關於思考對象的知識量和信息量(大小),如果沒有相關的知識和信息,就不可能產生相關的思考活動。在一般情況下,知識量和信息量越大思考就愈加具體、全麵、完整,從而也就決定了思考的維度。其次,思考需要有一定的方向性,體現為目的性、方向性和一致性的價值統一。漫無目的地思考難以發揮強有力的思考力,常常會把思考引進死胡同,導致思路夭折和無果而終。目的性、方向性、一致性的價值統一決定著思考的角度和向度。第三,必須把思考集中在特定的對象上,並把握其中的關鍵點,這樣的思考就會勢如破竹。如果找不準思考的著力點,就會精力分散、思維紊亂、胡思亂想,出現東一榔頭西一棒的現象,思考就會停留在事物的表麵上浮光掠影,無法深刻認識事物的本質。思考在作用點上的集中性程度,決定著思考的力度和強度。
在實際運用的實踐過程中,關鍵在於用什麽具體的方法把握思維過程中的“大小、方向、作用點”。為此,《文化診斷學思考力專輯》重點介紹了時空掃描——掌握了時空掃描,就能夠豐富關於思考對象的知識量和信息量;其次介紹了價值思維方法論——掌握了價值思維方法論,就能夠確立合理的目標和明確的方向;然後是製衡規律——掌握了製衡規律及其分析方法,就能夠找到事物之間的製約和製衡關係,進而準確把握思考的作用點,使思考集中在關鍵問題和關鍵環節上……
有讀者來信說:“ 曹教授,您的理論我非常讚同,讀您的《文化診斷學思考力專輯》有醍醐灌頂的感覺,請問,具體如何把理論轉化為實踐呢?”
我回信說:一種想法,如果能夠在邏輯上講得通,就能夠發展成為一套理論。而一種想法或者一套理論要轉化為實踐,不僅僅在於邏輯上的必然,還在於滿足實踐的現實條件,即不但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配置,也包括天時、地利、人和等外部環境。
理論屬於認識方式,它的奧妙在於“知”;實踐屬於把握方式,它的奧妙在於“力”。理論有理論的價值,因為它發現了一種邏輯和必然,也就是找到了一種有效的方法。但是理論價值不能替代實踐價值——正如方法不能代替行動。在實踐中,僅僅隻有知識理論是不夠的,必須在理論的指導下掌握係統化的操作技術,並將操作技術轉化為過程控製。如果分不清理論、技術、操作三者之間的關係,或者把知識理論與操作技術混為一談,就會出現理論與實踐的困惑。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文化診斷學思考力專輯》中總結了思維對象化過程的“三部曲”:
第一部:理論化——簡單的事物中往往隱藏著複雜的道理,複雜的道理往往借用了簡單的形式。在沒有進入實質性的行動之前,把簡單的事情理論化有利於思考。通過理論將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和係統化,甚至窮盡心智,登峰造極,其目的就是便於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使複雜的事情變得更加簡單。
第二部:技術化——如果思考不深刻,認識就膚淺,會導致頭腦簡單。如果行動不簡便,工作就繁瑣,會導致效率低下。能否將思考上的深刻和複雜轉化為行動上的簡便和效率,其關鍵在於找準著力點,然後根據著力點構建一套行為程序或運作流程。通過著力點,根據現實的相對性條件,把理論轉化為可操作的技術,將複雜的事情簡單化,條理化、流程化、標準化,計量化。一旦進入實質性的實施過程,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有利於行動。
第三部:藝術化——有位學友曾經評價說:“受過文化診斷學思維訓練的人比較深刻,踏實厚道,善於成事”。其實,善於“做事”和善於“成事”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也是兩種不同的實踐藝術。相比較而言,善於“成事”的人更懂得實踐藝術,更需要建立一套分析、診斷、駕馭係統——它既是目標合理性、方法可行性、組織(實施)有效性、資源配置科學性的結構統一,也是角度、力度、適度、量度關係的價值權衡。作為實踐的藝術升華,必須把握好操作的角度、力度和適度,在操作過程中將技術標準與主體的個性特征結合起來,在科學思維、價值思維、應變思維的三維結構中,達到主客體關係的和諧統一。
由理論化、技術化、到藝術化,再由藝術化上升到更高的理論層次,由此構成了一個連續整體,形成了思維的對象化過程。其中,理論需要追求哲學高度,技術需要追求科學深度,操作需要追求藝術角度。理論是一門哲學,技術是一門科學,操作是一門藝術,能夠將它們融會貫通的,就是文化診斷學要培養的思考力,也是思維對象化過程中必須掌握的思維方法。如果把握了思維的對象化方法(思考力三要素及其一係列思考方法)和思維的對象化過程(理論、技術、藝術三部曲),就能夠很輕鬆的掌握理論與實踐之間相互轉化的奧妙。

這篇關於理論如何向實踐轉化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勵誌文章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