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原本就是一場修行!

Feb19

學友提問:現在很多人談幸福感和幸福指數,而我的壓力感越來越大,煩惱使我失去了幸福感,請問導師,我該怎麽辦?

曹政鈞回答:拿得起,放得下,煩惱就不會在心頭積壓。

心情是否愉快,常常取決於看問題的角度。一般來說,當我們正麵看問題的時候,就會心情愉快,產生陽光心態;當我們負麵看問題的時候,就會顧慮重重,產生消極心態。一個人的生活是否快樂取決於他的心態;一個人的心態,取決於他的思維方式。對於心理壓力來說,也是這樣。

在競爭社會,人們需要麵對各種各樣的壓力。對於壓力,既要拿得起,又要放得下。“拿得起”需要能力;“放得下”需要文化。如果沒有一定的能力,就不能排除困難、抗拒壓力,因此就會“拿不起”;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和心性修煉,對於困難和壓力,就會缺乏一種超然心態,因而就會“放不下”。

如果您的心裏放不下,即使小事情也會形成心理積壓。放得下,再多再大的事情也不怕。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社會關係本質上屬於矛盾關係,因此矛盾是逃避不了的,隻有去勇敢麵對。一個人如果拿不起放不下,他就會在煩惱和痛苦中糾纏不休,也就不會有幸福可言。一般來說,如果你有拿得起的能力,就會產生放得下的自信;如果你有放得下的自信,說明你有拿得起的能力。

    學友:有能力,就不怕壓力。有多大能力,就能夠承受多大壓力,這就是“拿得起”?那麽,能力指的是什麽呢?

曹政鈞:能力有兩個基本屬性。首先,能力是在對抗狀態下表現出來的,例如與困難的對抗、與競爭對手的對抗、與改造對象的對抗、與不良習慣的對抗等等。在這種力量對比關係中,如果你沒有一定的力量對比優勢,或者說缺乏承載困難、對抗幹擾、負荷忍受所必需的方法和力量,你就會處在從屬地位和屈服地位,這是缺乏能力的一種表現。我們借用 “爆發力”這個概念來表述力的這種特征。這種在一定時間內產生的對抗力和爆發力——即能力的發揮性——是能力的第一個基本屬性。

其次,任何能力都需要有一定的持續性,沒有持續性就不能保證整個追求過程的完整性,從而也就不能摘取到最終的勝利成果。堅持就是勝利——持續性是能力的第二個基本屬性。

學友:我認為能力的發揮非常重要,如果有能力卻不能發揮出來,這等於和沒有能力差不多,請問,有什麽方法能夠使這種“爆發力”發揮出最佳水平?

曹政鈞:談到能力,我們會聯想到它的很多表現樣式,例如:觀察力、執行力、競爭力、領導力、溝通力、思考力、創造力、想象力、說服力、理解力、意誌力、注意力、判斷力、決策力、控製力、激勵力……等等等等。所有這些能力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都有一個“力”字。而且,這些能力的發揮都與以下三種能力密切相關:

首先,這些能力的發揮都離不開思考,沒有一定的思考力水平,這些能力不會發揮到很高的水平;其次,這些能力都需要通過行動來表現,沒有行動力,這些能力也發揮不出來;第三,所有的這些能力都與意誌力有關,沒有堅強的意誌力做保障,這些能力的發揮不可能持續,也不太可能創造價值。因此,所有的這些能力都可以歸結到三種關鍵性的能力之上:思考力、執行力(行動力)、意誌力。 關於思考力、執行力、意誌力,《文化診斷學思考力專輯》中分別做過這樣的表述:

在物理學上,力具有三個基本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事實上,思考力同樣也離不開三個最基本的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首先,思考力的大小取決於思考者掌握的關於思考對象的相關信息量,如果沒有相關的知識和信息量,就不可能產生相關的思維活動;其次,思考力的方向取決於思考的價值目標以及圍繞著目標形成的思路。第三,思考必須找準作用點——必須把思考活動集中在特定的思考對象上,並把握其中的關鍵點,這樣的思考活動就會勢如破竹,如果找不準思考的著力點,注意力就會分散、思路也變得混亂,就會出現胡思亂想、東一榔頭西一棒的現象,思考就會停留在事物的表麵上浮光掠影,無法深刻認識和把握事物的本質……

執行力是在行為過程中產生的一種作用力。執行力同樣也離不開大小、方向、作用點這三個最基本的要素。在工作中:(1)如果達不到必要的工作量(大小),也就達不到需要的執行力;(2)即使工作量達到了,但是在執行上如果目標和方向不正確或者缺乏一致性(方向),那麽這樣的工作量也很難達到最佳執行力;(3)達到了必要的工作量或者一致性的方向,還必須找準工作的切入點(作用點),這樣的活動就會產生四兩撥千斤的執行效果,反之就會因為力量分散或者找不到關鍵而達不到最佳執行力。一個人隻有在工作量(大小)、工作目標(方向)、工作著力點(作用點)三者有機統一的情況下才能發揮最佳執行力。

意誌力則是指一個人確定目標並根據目標調節行為、克服困難、實現計劃的執著能力。一個人如果朝三暮四、畏頭縮尾就不會有堅強的意誌力。意誌力也離不開三個基本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其大小取決於一個人的“精”“氣”“神”(這是建立在身體、心理、生理基礎之上的能量);其方向取決於一個人的欲望和價值訴求;作用點則是特定時位關係中的“精一”和執著。一個人如果離開了這些要素,就會精力耗散、見異思遷,也就很難形成堅強的意誌力……

總之,人的所有的能力都離不開思考力、執行力、意誌力作為基礎或前提,而思考力、執行力、意誌力的正常發揮都與“力”的三個要素有關。當你掌握了大小、方向、作用點的關係和運用方法之後,你就能夠發揮出很好的“爆發力”,在與困難和壓力的對抗中,你的能力將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具體如何運用?這涉及到理論如何轉化為實踐的技巧問題,對此,我將通過在線學習輔導的方式提供實戰性的指導。

學友:“思維方式決定行為方式,思考力是第一競爭力”,我非常認同您的這個觀點,但能力不僅僅隻是思考力吧?如何理解其中的奧妙?

曹政鈞:是的,思考力很關鍵,但是不能絕對化,思考力也隻是能力的一種表現形式。一個人的能力歸根結底取決於他自身的能量。人的能量可以轉變為能力,人的能力實際上來自能量。能力是個性化的概念,能量是數字化的概念,能力是矢量,能量是標量。也就是說,有能量的人,如果方法和方向不正確,不一定表現出能力。

“精”“氣”“神”是建立在身體、心理、生理基礎之上的能量,如果你善於養護自己的“精”“氣”“神”,就會精力充沛,心態積極,整個人都會充滿力量感。如果你能夠修煉自己的“精”“氣”“神”,就能夠增強自己在生理、身體、心理上的能量,進而可以提升自己的各項能力。反之,如果 “精”“氣”“神”萎靡不振,各項能力都會下降。

其實,在自然界能量是可以轉化的。例如,機械能可以轉化為熱能和電能,熱能也可以轉化為電能和動力。人的能力(能量)也可以相互轉化。例如,思考力可以引導執行力和意誌力,意誌力也可以影響思考力和執行力,執行過程中也可以增強思考力和意誌力,由此形成了一套轉化機製。一個有“正能量”的人,隻要有機會,其能量就能夠轉化為能力,進而創造價值。關鍵在於如何建立這種能力轉化機製,如何修煉自己的“精”“氣”“神”,關於具體細節和使用方法以及我的個人經驗,我將通過強化訓練的方式言傳身教。

總之,日愈激烈的競爭迫使人們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水平以獲得精神上的優勢,並需要通過行動,將精神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能力的奧妙實際上蘊涵在這個互動關係之中。

學友:拿得起需要能力,這個很好理解,如何理解“放得下”需要文化?

曹政鈞:很多人的壓力和煩惱來自貪欲。保持合理的欲望,不被腐朽思想迷惑心智,這需要一定的文化修養和心性修煉。認識自我,把握自我,管理自我,放下那些不屬於“我”的東西,保持自我的自由和超然,這需要一定的文化修養和心性修煉,所以說“放得下”體現的是一種文化修養,是對欲望和期望值的合理把握。

    學友:文化的內涵不好把握,請您告訴我,文化的內涵是什麽?

曹政鈞:簡單一些的講,可以從哲學的角度上把握文化的內涵,隻要掌握了三個基本範疇就可以很準確地把握文化的基本內涵。這三個基本範疇是:世界觀、價值觀、方法論。如果你把握了這三個範疇及其形成的思維模式,你對文化內涵的把握就會非常準確了。

學友:如何理解其中的關係?

曹政鈞:世界觀是關於客觀事物和客觀世界的認知體係,主要解答“對象是什麽”;價值觀是關於價值訴求的認知體係,主要解答“我要做什麽”。世界觀與價值觀的主客體統一形成了方法論,主要解答的是“應該怎樣做”,由此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思想體係,就產生了具體的文化模式。並且,隻有先解答“是什麽”,然後才可能得出“做什麽”和“怎樣做”。如果連“是什麽”都不清楚,不可能得出“做什麽”和“怎樣做”的結論。當然,如果“做什麽”都不清楚,也不能得出“怎樣做”的結論。其中存在一定的邏輯關係。

而且,對客觀世界認識的思維深度,對主體性及其價值認識的思想高度,二者的統一,決定了方法論的思維廣度,進而決定了該文化模式的合理性程度(或者說文化的先進性程度)。

學友:這與“放得下”又是什麽關係?

曹政鈞:當你在文化修養上具備了一定的思維深度、思想高度、思維廣度,當你認識清楚了屬於你的客體世界(取決於科學的世界觀)和主體世界(取決於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在主客體的統一關係中,就形成了你人生實踐的方法、方向和指導原則,同時對自我就有了明確的角色定位和行為規範。這樣,你就能夠恰當的把握自己行為的力度、適度、角度,你就會放下那些你認為不屬於你的東西,你就會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樣你就能夠“拿得起”,“放得下”。

學友:佛教說放下煩惱,是不是你說的“放得下”?

曹政鈞:是的。“放得下”是佛教修煉智慧的重要內容,也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不過,僅僅講“放得下”,不重視“拿得起”,二者不能相輔相成,其最終就會逃避責任,回避矛盾,躲避現實。這種躲避會導致能力的畏縮,導致與社會的脫離,逐漸被邊緣化。能力是需要在磨練中得到成長的,否則就萎縮退化。

學友:當今社會由於壓力太大,很多人都希望回歸傳統,尋找慰藉。對此您怎麽看?

曹政鈞:傳統文化(例如佛教、基督教、“儒教”、道教、伊斯蘭教等等)以神佛、上帝、上天、鬼怪的有神論觀念解釋世界的必然性和矛盾性,這種傳統意義上的有神論常常與無神論的科學精神相違背,產生認識上的誤導和文化衝突。

傳統文化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傳統農業社會的經濟基礎和社會關係之上的,這種價值觀和人生觀與現代商業社會和信息社會的世界觀和價值理念存在很大差異。因此,由這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價值觀)相統一形成的方法論和文化模式,難以有效指導現代人的思想和行為,難以解決當今社會的真理迷惑和價值迷失。

現代化社會,必須運用科學思維,才能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必須運用價值思維,才能樹立合理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科學思維和價值思維相統一基礎上產生的應變思維進而形成的方法論,才能有效指導當代人的思想和行動,使人們能夠應對商業社會的激烈競爭和全球化時代的風雲變幻。在科學思維、價值思維、應變思維整合關係中形成的智慧曲線三維模型,是文化診斷學幫助人們提高思考力水平和改善思維方式的重要工具……這是文化診斷學的核心思想,並由此形成了一套關於拓展思維深度、提升思想高度、延伸思維廣度、增強思維速度的方法論體係。

學友:在競爭社會能力修煉很重要,請問如何參加文化診斷學舉辦的能力修煉呢?

曹政鈞:所有的野生動物都生活在一種自然化的爭鬥狀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所有的文明人類都生活在一種社會化的競爭狀態,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盡管人類社會在爭鬥麵前常常披著溫情脈脈的道德麵紗,但是,這些裝扮無法改變競爭的本質。所以,能力不僅僅隻是競爭的智慧,也包括道德能力(或稱文化力競爭)——智慧的最高境界是道德。
 

這篇關於能力,原本就是一場修行!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勵誌文章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