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努力和忍受,將來再享受

Feb19
在孩提時代,每當我們想出去和小朋友們玩的時候,常常會聽到媽媽的告誡:“現在努力學習,以後你就輕鬆了。”換一種說法,就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讓孩子們首鼠兩端:既想玩,又害怕影響未來的人生。
  
  心理學家指出,人們犧牲現在的快樂,其實隻是為了換取未來的名、利、權,表麵上目光似乎很長遠,實際上都是短視的行為,隻會讓生活永遠都得不到快樂,解決之道不是完全不考慮未來,而是謀求現在與未來之間的平衡。
  
  我們不敢讓自己好過
  
  乍一看,家長、老師以及一些“有識之士”從小給我們灌輸的似乎是好東西,讓我們相信自己太懶惰,容易受到誘惑,看得不夠長遠,例如做事經常拖延。很多重視子女教育的家庭都信奉“快樂不是白給的,是要用努力換取的”。
  
  按理說,我們都不喜歡消極的情感體驗,但被反複教育之後,我們相信愧疚和焦慮是有必要的,能夠督促我們把目光“放長一些”。例如,吃美味但不健康的食品時感到愧疚,就促使我們約束自己的衝動,選擇更健康的食物;對未來越缺乏安全感就會產生焦慮,促使我們存更多的錢。然而研究顯示,人們吃了美味可口的不健康食品之後,不安、愧疚的感覺越強,以後再吃這類食品的可能性反而越大。
  
  美國《消費心理學雜誌》編委拉傑·拉古納凡博士將上述“神邏輯”總結為“現在忍受,將來享受”——最諷刺的是,結果是未來永遠都享受不到快樂。當我們快到生命盡頭,才發現最快樂的竟然是孩提時代,恰恰孩子最討厭父母的說教。他說:“過於看重未來,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們現在的快樂。”接著,他提出了3條建議。
  
  知道怎樣才足夠
  
  過去你以為,賺到足夠多的錢,事業足夠成功,就不用再擔心了。當你賺了很多錢以後,又發現還需要更多。拉古納凡稱,掙錢超過一定數量就不能增加安全感。再多的名、利、權都無法保證你對未來感到100%安全。這不意味著一無所有者不用為未來儲備,而是不要被過度的欲望牽著鼻子走,隻要基本的需要有保障就夠了。
  
  換言之,如果現在你擁有的金錢、財產加上預計未來能夠獲得的收入可以保證你和你供養的人不用挨餓,不會無家可歸,你就不用為未來想得太多,可以享受現在了。很多人擔心自己如果不繼續為未來奮鬥,別人卻繼續無休止地努力,以後就會超過自己了。
  
  重新定義成功
  
  大多數人錯誤地以為,成功源自個人對金錢和社會地位的強烈欲望,即我要渴望成功,才能成功。拉古納凡稱,成功更多的是實現內心的追求,而非得到外在的獎勵。
  
  實際上,真正成功的人士投入相當多的時間、精力追求內心真正感興趣的事情,即所謂“內心的呼喚”。IT的喬布斯、音樂界的莫紮特都是如此,長時間完全沉浸在個人的深層次興趣上,在自己選擇的領域越做越專業,最終取得巨大成功,其實他們並不太在乎名利。
  
  因此,如果你要為了未來的享受而奮鬥,你可以把時間精力灌注在你的興趣愛好上,提升你喜歡的技能,而不是隻著眼於攫取名、利、權。
  
  放鬆“最大化”思維
  
  假如你到馬爾代夫度假,準備懶洋洋地躺著海灘上享受陽光,卻碰上暴風雨,隻能困在酒店的房間裏。如果你是個追求什麽都要“最大化”的人,總是想著“完美狀態”,你就會抱怨一切,徒勞地試圖改變。“最大化”的思維讓你無論身處什麽條件,總是希望改進,改進,再改進,結果就是看不到現在積極的一麵,總是擔心消極的一麵。如果風和日麗也無法讓你滿足,那麽“最大化”思維就已經走入了死胡同,是時候改變心態了。
  
  在目前的條件限製下,你可以盡量讓自己開心起來,例如每天和家人、朋友在一起時,以及無法進行工作時,你可以欣賞、感激生命中的美好。 這篇關於現在努力和忍受,將來再享受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勵誌文章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