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聽說你想坐在路邊鼓掌

Aug04

  孩子,聽說你想坐在路邊鼓掌

  文/蘇心

  女兒這幾天和我進入冷戰狀態,當然是因為她期末考試中等靠上的成績,離我的要求差了十萬八千裏。可女兒不這麽認為,她說,不可能人人都是尖子生吧,我已經算不錯了。

  我把她這種態度歸罪於我老公的口頭禪:不要勉強孩子。因為這,我和他們爺倆起過N次爭執。

  記得我上學時,每次考試都如臨大敵,緊張到失眠。因為一旦考砸,就要麵對父母的橫眉立目。我父親是軍人出身,對孩子一向高標準嚴要求,無論我考多麽好的成績都沒誇過我,不說話就是最大的誇獎了。

  我心底那些深深的自卑,我一直懷疑和我童年沒得到過誇獎有關。以至於現在如果有人誇我,我表現出來的從來不是喜悅,而是惶恐。

  為了鍛煉女兒文筆,我讓她在這個暑假每天都要讀名家的文章,每天寫一篇東西。

  上周日,女兒在臥室看書,我在客廳看電視。她興衝衝拿著一本打開的書跑來給我看,是台灣作家劉繼榮的文章---------《坐在路邊鼓掌的人》,有兩段已經用筆劃了黑線:

  正在織圍巾的女兒,歪著頭想了想,認真地告訴我說,老師曾講過一句格言:當英雄路過的時候,總要有人坐在路邊鼓掌。她輕輕地說:“媽媽,我不想成為英雄,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長大成人後,她一定會成為賢淑的妻子,溫柔的母親,甚至,熱心的同事,和善的鄰居。在那些漫長的歲月裏,她都能安然地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作為父母,還想為孩子祈求怎樣更好的未來呢?

  看完我哈哈大笑,把女兒笑得直發毛。她想借用名家的文字說她出的心聲,達到改變我人生觀的目的,這把戲幼稚了點兒喲。

  是的,當英雄路過的時候,總要有人坐在路邊鼓掌。可是,孩子,你真的確定要一直給別人鼓掌,而自己不需要掌聲嗎?

  我初中時的一個女同學叫玲子,脾氣特別好,無論什麽事都說:差不多就行了。

  有一次期末考試,期中考試第一名的那位同學考了第五名,一時接受不了,在自習課上哭起來。玲子過去勸:差不多就行了,我考了倒數第五名都沒哭,你這成績應該高興啊。

  果然,那位同學得到安慰,破涕為笑。

  玲子是熱心腸,同學們經常找她幫忙。玲子,幫我買隻圓珠筆去吧,我還有一道題沒做完。玲子,幫我買個煎餅去吧,我中午不回家吃了。玲子,幫我……

  玲子每次都是好脾氣地答應,連老師都誇她:玲子小小年紀就這麽溫良恭儉讓,以後誰娶她當媳婦誰幸福。

  中考過後,玲子沒考上高中,輟學了。

  一別經年。

  去年我回老家,去鎮子路口的一家超市買東西。老板娘是位胖胖的中年婦女,在低頭算賬。

  我一邊挑東西一邊詢問價格,在我和老板娘目光對視的刹那,她滿臉驚喜:蘇心,真的是你嗎?這麽多年沒見到你,好想你呀!我一時怔忪。看我一臉疑問,她急急地說:我是玲子啊,上學時在你後麵坐來著。

  我終於認出了她。我們倆說起曾經的那些同學,誰誰當醫生了,誰誰當大學老師了,誰誰留在部隊提拔成校官了……

  說到玲子自己時,她的情緒很黯然:真後悔上學時不像你們那樣嚴格要求自己,一輩子就守著這個小店。現在大家都往城裏奔,我也想去城裏買房子,可哪有那麽多錢啊!兩個雙胞胎兒子今年中考,學習成績也不好,但無論想什麽辦法都要讓他們考大學,哪怕是個專科也行,一定要出去見見世麵。

  告別時,玲子傷感地說:其實當初我暗戀咱們班長,但人家上了那麽好的大學,我連開口的勇氣都沒有……

  和玲子分開後,我一路心情沉重。

  原以為那麽淡然的她會生活得很快樂,可是,她一臉的“我急”,讓我看到了她太多的焦慮。

  那一刻,我推翻了當初老師的話:她那不是溫良恭儉讓,而是對自己的不負責。

  她曾經偷過的懶,馬虎過的學業,得過且過的處事態度,都化成困難加倍還給了她。最初不肯用力攀爬人生的高峰,最終隻好在穀底興歎。

  不禁想起那個石頭的故事。

  同一塊石頭,一半做成了佛,一半做成了台階。台階不服氣地問佛:我們本是一樣的來處,憑什麽人們踩著我去朝拜你?佛說:因為你隻挨了一刀,而我卻經曆了千錘萬鑿。

  時光隆隆向前。當初一同出發的人,有的一馬當先走在了最前麵,有的走在了大多數人的中間,也有人留在了原地不前。

  那個為大家鼓掌的玲子,早就和同學們走散了。

  孩子,當你把學習時光專注地努力過,心無旁騖、寵辱皆忘地勤奮過,為一個目標竭盡全力過。你會發現,你不僅可以為別人鼓掌,你也可以獲得很多掌聲。

  那些鼓勵,像陣陣甘霖,會讓你的心田開滿鮮花。那些掌聲,可以給你信心和勇氣,帶你越過人生的一座又一座高峰。

  孩子,讓你站上高峰,不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你,而是為了讓你看到更美的風景。

這篇關於孩子,聽說你想坐在路邊鼓掌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6年08月04日,歸檔到目錄家庭教育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