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老子有感

Oct21

  讀老子有感(一)

  如果說,半部輪椅可以治天下,則一部《老子》可以治宇宙。《老子》是一部偉大的哲學著作。

  李約瑟說,中國文化就像一顆參天大樹,而這顆參天大樹的根在道家。可以見得:《老子》是如此博大精深,是中國文化中的一顆奇葩。讀了《老子》,我隻能說是讀了《老子》,理解了這部巨著中的皮毛罷了。對於自己,隻能說,選出幾個特有感想的來說。

  《老子》開篇為我們講述了“道”,道產生了天下萬物,可它不是一般的道,不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是非常深邃奧妙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道創生萬物的本原。《老子》中認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是“混而為一”道。這與古希臘的很多哲學家的想法很不一樣,泰勒斯認為萬物的本原是水,亞裏士多德認為火是萬物的本原,乃至後來在科學水平比較高的情況下,出現了原子是世界的本原這一說,讓我不禁思考:在古代中國,為什麽會認為道這虛擬的東西是萬物的本原,而不是跟西方所說的某一特定的物質。難道是文明的本質性不同嗎?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其實,客觀世界就是矛盾對立著的,可人們卻因為自己的主觀,有了所謂的美惡、善與不善,這才有了每個人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審美觀等等。可在《老子》裏麵,“有無相生,難以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恒也。”每個事物的存在都是以其對立麵的存在來體現了。也許,這就是我們中國古典哲學中的“相反相成”。

  “上善若水”這是家喻戶曉的一句經典了,可又有誰能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內涵呢?老子以水來教化世人,用水性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不就是說高尚的品格就像水那樣,那麽柔,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滋潤萬物卻不與之爭。這才是最高的善吧。而如今,反思社會,爭權奪利,趨炎附勢,哪能體現善呢?又還有多少人做到無私呢?老子認為“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能自生,故能長生。”由天地之長久存在,是因為天地如此無私的奉獻著自己。所以。老子說:“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由於自己的無私,最終成就了自己,如此都偉大呀。

  其實,《老子》裏講到了很多人道的部分,正是我喜歡的。關於為人處世的哲學:“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為人之道,要求行事須留有餘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過,無論做什麽都要有一個度,應該適可而止。人們不可“盈”,一個人在成就功名之後,就應當身退不盈,才是長保之道呀。

  “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道之偉大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乃萬物之母呀。

  老子的《老子》,是那麽深奧,又是那麽深不可測,早晨一露珠,夜晚一顆星,都在這偉大的道裏麵,渺渺眾生中的我,是多麽想了解這偉大的道呀,隻有繼續努力地學習著,才能越來越接近“道”。慢慢地了解道,如同數星星般,無窮無盡。


  讀老子有感(二)

  前幾天,我讀了《老子》這本書。這本書講的是老子一生中經曆的一些事。

  老子,大約生活在公元前571―477年間,原名李耳,字聃,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寫的《道德經》雖然文辭簡煉,所蘊含的道理卻至深至遠,千百年來不知啟蒙了多少人的心智。可見,老子對人們影響深遠啊!

  書中的老子多次提到水,而《道德經》中也不乏對水的讚揚:“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勝”……我覺得,水的精神是可貴的,水的力量看似柔弱而又十分剛強。正如老子所說:“真正強大的不是剛強而是柔弱啊!”

  因為水很柔弱,它沒有爭鬥的心願,所以它能夠滋潤萬物,使萬物茁壯成長。它從不輕視低的地方,(生命。水雖然無形無色,但它看似柔弱的力量卻超越了一切。水使我明白了厚德載物,雅量容人的道理。能容天下之人才能為天下人所容。同時也使我認識到,在學習上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為學日益。我們才能精進有為,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材。

  當今社會中,又有多少像水一樣謙虛而又默默奉獻的人呢?又有多少人為了名利、金錢而落得個臭名昭著、遺臭萬年呢?水是偉大的,它的精神會讓人們有所感悟。

這篇關於讀老子有感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10月21日,歸檔到目錄讀後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