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世界奇遇記讀後感

Sep27

  物理世界奇遇記讀後感(一)

  清明假期在家讀了《物理世界奇遇記》,作者是美國的喬治。伽莫夫,他以講故事的形式來講述20世紀物理學的發現和重要理論。本書讀者隻需要具有初中以上的科學理論基礎,就可以毫不費勁地讀完、讀懂這本書,然後也許你會形成新的世界觀。

  書中提出的宇宙大爆炸假說,認為我們這個宇宙的開始是從一個點發生了大爆炸,在10-32秒的時間裏形成了我們這個宇宙99.999%的物質,然後這些物質以同樣的速度向四周飛散,在飛散的過程中局部物質產生相互作用,形成星雲,50億年後繼而出現星係、恒星,然後才有行星,偶然的在我們這個星球上出現了生命、進化出人類。也許再經過50億年,這個宇宙會達到均衡狀態,即不再膨脹而是開始在萬有引力相互作用下向內坍塌、收縮,恒星和星雲變成白矮星與黑洞,連光線都逃不脫黑洞的引力,所有的物質與能量最後匯集為一點,正物質與反物質產生湮滅,正能量與反能量產生抵消,宇宙終歸於虛無。

  我理解,在宇宙產生的大爆炸那一刻產生了能量和負能量,能量轉化為質量,這就是愛因斯坦著名的公式:E=mc2,由此式變化為m=E/c2,這就是相對論提出的物質與能量是相對的,是可以轉換的。

  相對論指出光速,就是上麵公式中的c,是這個宇宙中的極限速度,沒有一種速度可以超過它。如果一種物體的速度很快,那麽時間就會很慢,這就是相對論的鍾慢效應,也就是

  假如它的速度達到光速,那麽時間就停止了,這就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故事講訴的時間的相對性,如果一個人以極快的速度去太空旅行,當他返回時發現他會比自己的孫子還要年輕!這就是時間和距離的相對性,速度公式:v=l/t變化出兩個公式:L=v*t和T=l/v,宇宙空間的尺度L一般用光年來計量,在不同速度下,一秒鍾的長短也是不一樣的!

  世界是相對的、也是統一的,物質和能量是相對的,但實質上物質就是能量,這可以從人類成功試爆原子彈和氫彈得到驗證。微觀世界遵循量子力學,宏觀世界遵循經典力學,但事實上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同樣的基本粒子構成的,這些粒子同時具有波粒二象性,都要服從統一的力。世界上產生一個負電子的同時就會出現一個正電子,產生物質的同時就會產生反物質,甚至產生能量的同時也會產生等量的反能量,這樣我們的宇宙終究是平衡的。

  這樣我們的物理理論和哲學的辯證法實現了高度的統一,有虛就有實、有正就有負、有美就有醜、有貧就有富;同時他們又是相對的,虛和實是相對的、正和負是相對的,美和醜、貧和富都是相對的,你看一個人醜陋,那麽你在別人眼中一樣是醜陋的人;你嫌棄別人的貧乏,實際上你在對方的眼中一樣是貧窮的!

  用不同的尺度標準來衡量一個事物,他的結論截然不同,就像我們小時候聽過“小馬過河”的故事一樣,可能每個人的結論都是對的,關鍵是你要找到適合你的結論!


  物理世界奇遇記讀後感(二)

  《物理世界奇遇記》這一本書通過一個普通市民湯普金斯先生在夢中的奇遇和一個教授的若幹篇演講,介紹了現代物理學和宇宙學的主要領域——相對論、量子論、統計物理學、原子和原子核結構理論、基本粒子、大爆炸理論等。全書語言幽默生動,深入淺出,具有良好的科普性,非常適合讀者閱讀。

  此書是一本兒時的讀。,神奇的大師——蓋莫夫,一位俄裔美國物理學家,曾經預言了宇宙由大爆炸創生而留下了餘燼(微波背景輻射),也最早提出了生物遺傳密碼的概念。在本書中,他又將普通大眾領進了一個新奇有趣的物理世界。

  由於我們的愛麗絲——湯普金斯先生很容易在聆聽或思考抽象的物理問題時酣然入夢,也就將我們一次又一次帶到了他那些稀奇古怪的夢境,一個個想象中的世界:一個速度的極限(光速)比我們的慢得多的小鎮,以致在那個世界裏相對論效應(時鍾變慢、長度變短等等)變得顯而易見、普通平常,甚至根據同時性來判斷凶殺案也變得不那麽簡單;或者一個直徑很小而簡單的宇宙,體驗時空彎曲而產生的不可思議的現象,並隨著這個微型宇宙迅速膨脹和收縮;或者一個量子的叢林,因為量子常數很大而不得不麵對一隻量子老虎的無數影像;或者從一個原子跳躍到另一個原子並加入那裏的快樂的電子部族,卻一不留神與一個正電子同歸於盡;還碰到了那個出名的麥克斯韋爾妖,看著他如何惡作劇,將老教授杯中的啤酒的熵減少;甚至還可以和那位古怪的老木雕匠一起,擺弄那些紅色的質子、白色的中子和綠色的電子,隨心所欲地製作他們想要的原子核;而在那個幽深的狄喇克的電子海洋裏,聆聽他與海豚的對話……

  當然,對於一個小學生或者中學生來說,光速不變、彎曲時空、量子效應、宇宙大爆炸、測不準原理、隧道效應、泡利不相容……是無法用理性去認知和思考的,而更像是童話世界裏那些五彩斑斕的泡泡,當然也無法理解我們的主人公湯普金斯先生為什麽對老教授的女兒更感興趣了。不過,蓋莫夫真的好像是從書中跑出來的一位魔法師,將現代物理學那些抽象的理論以及複雜的數學點化為生動形象的故事,使普通大眾在經曆了一次次奇妙的旅程後,對我們生存於其中的這個宇宙有了一個比較全麵深入也是現代化的認識。

  《物理世界奇遇記》是20世紀科普經典收藏。20世紀在科學發展史上是一個輝煌的世紀,以物理學和生物學的創新性成果為標誌的科學成就,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麵貌,改變了人類的認知水平、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20世紀也是科學史上的一個英雄世紀,一大批別具一格的科學大師風雲際會,相繼登場,使科學的舞台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絢麗風采。20世紀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二戰催生的原子彈,使社會公眾了解了科學的巨大威力,也促使人類認真地審視科學,了解到科學必須要與人類的良知,與人文精神結合在一起,隻有合理地利用,才能造福於人類,才能有利於和平,有利於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進入20世紀80年代,人類更進一步認識到必須攜起手來保護生態,控製環境汙染,探索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形成,是20世紀階級社會發展觀進步的一個重大的事件。

  回顧20世紀科學走過的道路,從突飛猛進的科學創造,到科學與人文倫理的深度撞擊,形成與人文精神交融並進的局麵,最終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了不同尋常的篇章。

  20世紀誕生的科學和思想大師所取得的非凡的科學成就、創造的充足科學和思想養分,孕育了一批優秀的科普作品,為公眾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人們可以跟著愛因斯坦、薛定諤、伽莫夫、沃森、溫伯格、霍金等等科學大師的生花妙筆去領略科學創造的曆程、登攀一個個科學頂峰的征程和科學高峰的神奇景觀;可以跟著卡遜在寂靜的春天裏思考知更鳥的命運;可以跟著薩根去觀察宇宙和生命……今天這些科學大師和思想大師大部分都已離開了我們,但那些優秀科普作品是他們留給後代的不朽的精神財富。

  20世紀已經過去,21世紀已經肯定是一個全球化、知識化的世紀,也是科技國際化、網絡化的一個時代。可持續發展依然是人類唯一的發展道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精神將交叉融合,世界的文化環境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東西方文化將會在激蕩過程中進一步融合升華,創造出具有國際化,又有民族特色的新文化。在未來15年,中國要基本完成向一個創新型國家過渡。建立創新體係、創新機製配套的基礎是要大幅度提高國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和科學素質,把我國龐大的人口負擔真正轉化為無可比擬的創新人力資源。

  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傳播普及科技知識、科學精神是一個宏大的係統工程,需要政府組織倡導和社會各界的積極努力。中國科學院也承擔著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我們有義務整合全院資源努力把科普工作做大、做好,為國家和社會發揮更大的作用。科學出版社是科普圖書出版的一支戰略方麵軍,應該大有作為。《20世紀科普經典特藏》把原汁原味的經典科普大餐奉獻給新時代讀者,輔之以中文點評是一個很好的嚐試。希望這些經典著作能給讀者以啟發,開拓讀者的科學視野,更希望這些經典著作能起到示範的作用,推進我們自己的原創科普和科學文化作品的創作和出版。

  我們對人們把“時間簡史”,這樣的書當成科普讀物來讀,勉強去讀的結果就是一頭霧水之後隨意的曲解。而此書卻不同作者把深奧的相對論用一種生動有趣的理解方式,講述起來,讓讀著可以通過聯想更容易的理解相對論的基本思想。


  物理世界奇遇記讀後感(三)

  科技是創造的源泉,是進步的動力。沒有科技,我們的生活將會單調乏味;沒有科技,我們的思想將會腐朽生硬;沒有科技,我們的社會發展將會停滯不前甚至倒退。如今,我們身處科技飛速發展的21世紀,更應該從小探索科學,感受科學為我們帶來的不斷的驚喜和變化。

  緩緩合上書頁,我的心似乎仍在電子世界裏遊弋,在量子叢林裏探險,在宇宙之歌中陶醉,在相對論的演講中沉思。沒錯,就是這本《物理世界奇遇記》給了我如此奇妙的幻想,把我帶進了廣闊的物理天地。

  一個又一個奇妙的小故事,一段又一段離奇的夢境,作者伽莫夫不遺餘力地將複雜的物理知識變得有趣而又易於接受,(學習,但是能停留在書本所描述的層麵上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步人後塵者終將止於學習,惟有敢於創新、勇於實踐、勤於思考者才能創造真正的輝煌。作為青少年的我們,也許不能進行偉大的實驗,也許不能發現深奧的理論,但是我們可以發現生活,探索未知,哪怕隻有一點小小的成就,也將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朋友,以書為舟,以慧為帆,以行為槳,以思為舵。讓我們在科學的海洋上遠航吧,向著我們心中的燈塔,我們終將驅散愚昧的濃霧,發現知識的新的寶藏!

這篇關於物理世界奇遇記讀後感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9月27日,歸檔到目錄讀後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