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認我不曾經曆滄桑讀後感

Sep26

  我承認我不曾經曆滄桑讀後感(一)

  一位89年的女孩子,文章可以寫成什麽樣?蔣方舟在24歲出版了這本《我承認我不曾曆經滄桑》著實令我眼前一亮——沒有稚嫩也不會辛辣,每篇不僅充滿了真誠——光是真誠也許隻能算真心告白,能欣賞的意中人還是太少——還需要嘔心瀝血的錘煉。蔣方舟將自己的成長故事一點一點的剖開,把那些要麽被忽略要麽被遺忘的細節展現得淋漓盡致。其實世界並不美好,到處充斥著過濃的雞湯或者過激的毒藥,鮮有人可以在不打雞血的情況下高興地活著,或在不憤世嫉俗的情況下冷靜地看待這個世界。我覺得作者有做到,這樣出來的文字很令人敬佩。

  第一部分講述被綁架的一代,講述現代八零後的困境,九個故事都很令人唏噓,但生命當中那些燃燒青春卻不如意的奮鬥,不應該被埋沒或者遺忘。第二部分講文學屆的一些事情,作者虛懷若穀地去敬仰前輩。雖然現狀不好,但文明還是傳承了很多東西,雖然很多會被遺忘,同時一個人所能背負的又太少——但這並不是我們懈怠的理由。

  如果說這兩部分看起來還不錯的話,第三部分的《審判童年》就實在太震撼了。每段故事都血淋淋的,又十分生動。我們成長的環境並不是家長們所說的“實在太幸福了”,那些人性的陰暗麵是和愛一起走來,真正無私的愛實在太稀有,而且即使存在,也許隻在某個人一生的某一個/些瞬間。看最多的,還是有多少愛就有多少恨。然而兒童既是大量愛的接受者,也是各種仇恨的被傳染者。作者把自己的恐懼娓娓道來,令我也不禁想起一些封存的記憶,甚至有點渾身發涼。不得不說,作者成功了……

  按照蔣方舟的說法,她已經寫作17年——想起Michael Jackson在1989年出的自傳《太空步》,31歲就已經有25年的表演生涯了。所以這本書,並不是一個我們所謂的八零九零作品,而是由一個堅持寫作17年,對人生充滿思辨的作家所作,很值得一看。


  我承認我不曾經曆滄桑讀後感(二)

  不曾滄桑卻也少年不再,選擇《我承認我不曾曆經滄桑》來讀,隻有一個原因,就是想看看這位與我同齡的作者妙筆之下生出的究竟是怎樣的花。

  作者蔣方舟在一期訪談節目中曾說:“這本書的書名來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聶魯達的《我承認我曆經滄桑》,而我承認我不曾曆經滄桑,是對我們這一代人的反思,並且勇敢的承認我們自身的幼稚和無知。”所以在這本書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個附錄,記錄當時寫那篇文章的場景,現在對這些問題的看法,以及對這篇文稿的反思。

  看完整本書,可能源於與主人公同齡的緣故,《天才的出走》這個章節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記憶。這個章節介紹了一個北大高才生選擇出家的前前後後。這個故事給予我的不僅是震驚更多的是反思,主人公柳智宇一直被他心理上的消極情緒所羈絆,不斷地去放大它們,最後使自己走到了一個牆角。一個健康的心態,比一百種智慧都有力量。柳智宇有著讓人羨慕的學曆,卻缺少一個積極的心態。這篇文章的附錄中作者與柳智宇分享了一段這樣的話讓我受益匪淺,“世界並非是不完美的,或是正處在一條緩慢通向完美的路上。不,它在每一個瞬間都是完美的,一切罪孽本身就已經蘊含著寬恕,所有小孩本身已經蘊含著老人,所有嬰兒都蘊含著死亡,所有瀕死者都蘊含著永恒的生命。學會愛這個世界,不再拿它與某個我所希望的、臆想的世界相比,與一種我憑空臆造的完美相比,而是聽其自然,愛它,樂意從屬於它。”我想作者正是想告訴我們,即使在生活中我們的境遇由於外部的因素而有所改變,即使我們無法通過自身的努力去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但是我們卻可以通過自己的良好的心態去調節自己的心理感受,盡量地將其調適到最佳的狀態。

  作為一名和作者的同齡人,她的文字深深地喚起了我的共鳴。在這本書中寫了很多我們身邊的事,揭示出的是我們忽略的而又真真切切的事實。書中,作者與讀者分享了她對成功和失敗的認識,語言犀利卻又讓人感歎這不就是我們自己的評價標準嗎?作者在大學之前被譽為小天才,但在大學期間她卻沒有出版過一本書,麵對出版社的各種誘惑,作者曾經說,她不想為了騙錢而隨便出書。麵對固有的成敗評價標準,作者堅持自己心中的淨土才是最青春最好的回饋。《出師表》中曾有“淡泊以明誌,寧靜而致遠矣!”麵對誘惑,我們能否也做到誌存高遠?麵對誘惑,我們能否也做到心如止水呢?

  曾經在一本書中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位孩子,他的每次跳躍歡呼都是我們倍感自己童心不已的證明,他的每次哭泣沉默都是我們深知自己老來將至的預見。”什麽是滄桑?是經曆磨練之後擁有的強大心態、還是麵對誘惑時的心如止水?在這個年齡,我沒有太多資格談論滄桑,因為我不曾曆經滄桑。


  我承認我不曾經曆滄桑讀後感(三)

  2008年秋天,作者進入清華大學就讀,2012年畢業,受聘為《新周刊》雜誌副主編。回首過往五年,課業之外,作者亦經常參與公共話題的討論及多種社會活動,生活不可謂不豐富不精彩。然而在忙碌與喧騰背後,作者卻漸感迷失與困惑:參與的討論越多,離真相仿佛越遠;戰鬥檄文式的文章越寫越多,卻越來越不喜歡自己劍拔弩張的嘴臉。

  《我承認我不曾曆經滄桑》本書由作者過去五年發表的各類文章精選而成。在書中,作者選擇暫時回避各種大而化之的議論,退而反思自己的寫作與成長曆程,觀察被時代綁架的一代年輕人——他們的童年早早消逝,青春期過早覺醒,他們過早地發現了成人世界的虛偽,更過早地被拋入一個充滿競爭與爭鬥的世界——試著描摹群像,剖析標本。同時,在十七年的寫作之後,(www.)重尋寫作的意義,思考作家與時代的關係,袒露內心的文學地圖。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起,大家談論的內容不再是當下,而更多的是拚湊各種道聽途說的消息,傳遞對風雨欲來的預測與恐懼;於是,不知道從什麽時候起,我也開始用宏大的詞匯說話,而不隻關心文學及與之相關的;俗世的樂趣,不再是常態,而是暫時逃避的去處。

  而我越來越清楚地知道,真相是複雜而多麵的。因此,當我寫下“中國”、“社會”、“時代”、“人民”之類的詞時,變得越來越心虛。

  我暫時放棄了對中國的總結,而去觀察個體,見微知著。我們每往前活一天,就進一步被遺留在“曆史”的墳塋裏,總有一日,都成標本。做標本的製作者也是很有意思的,雖然這沒有浮誇的語言和意識形態的爭論來得吸引人,可不討巧的笨功夫,也得有人來下。

這篇關於我承認我不曾經曆滄桑讀後感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9月26日,歸檔到目錄讀後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