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絡讀後感

Sep23

  社交網絡讀後感(一)

  《社交網絡》這部電影,它描寫了一幫頹廢亂交的美國大學生,在沒有政府和企業精英的忽悠之下,居然也能自發地產生火熱的創業激情。同時還炫耀了一個因為智商高沒有地方發泄而做出的“大家來泡靚妞/帥哥”性質的網站。然後大學生著了魔似的喜歡上這個網站。主人公因為它發了大財,但也是因為誰擋了誰的財路的事,幾個大學生就開始掐架。然後又有朋友幽怨的怒了,“我可隻有你一個朋友”,友誼也不複存在。 ── 我的觀後感

  媒體,一直認為自己是見風使舵的能手,即使在旋風中,也力爭為讀者指明閱讀的方向。其實就是跟風。1月份以來,媒體上整天非死不可(Facebook)來非死不可去,全然不顧我們這個偉大的國度的網絡隻是個局域網的事實,為一個網民壓根兒都去不到的網站吹胡子,顯得很怪誕。

  看《社交網絡》,發現演員絮絮叨叨的,轉來轉去的,挺沒勁的。那點事唬唬科技盲還行,誰要是把電影裏的馬克·紮克伯格的編程速度和對話節奏當真,那真叫犯傻。電影如果不用10倍速快進模式讓演員敲鍵盤寫程序,好像就無法表明Geek的酷。

  導演如果以“很久很久以前…”的模式講故事,怕引來退票狂潮,於是就把故事以倒敘方式來講,一會這兒一會那兒。剛學會寫作的同學會誇讚:“看看這故事是這麽這麽展開的,多好的結構!” 你這就犯傻了吧,其實這就是因為故事乏味而不得已采用的方法。這樣倒敘加上來回在時間上穿梭,有讓影院的觀眾不得不與自己的注意力角鬥。現在的觀眾,有幾個願意說自己看不懂哪個片子的?朋友聚會沒談資也丟份兒啊。所以電影院裏基本上都會老老實實認真看。

  這個電影可能還會這樣的效果:

  會有很多美國大學的學生會覺得電影在醜化它們。而中國的大學生和創業工廠裏的年輕人可能會覺得美國人在美化自己的大學生。

  美國人可能感慨如果大學生都這樣,這個國家沒有未來。而中國人會感慨我們什麽時候才能趕上人家。

  科技盲會很佩服電影裏這幫Geek的風騷勁,真正的Geek可能說這個感覺很不對勁。

  看這部電影最大的收獲是,它給了我一個啟發。我建議中國那些年輕的導演,使使勁,把騰訊拍成電影。那要比《社交網絡》好看一百倍!《社交網絡》太單薄,太無聊,它沒有《狗日的企鵝》這部電影能有那麽多元的主題,那麽深刻的社會意義,那麽匪夷所思的騙局,那麽厚顏無恥的抄襲。咱們這部電影裏,不是動畫片,卻有一隻企鵝,還有邪惡的網警,狗咬狗大戰360。它是喜劇,又喜中帶悲。有搞笑又讓人心裏難受,所有這都是《社交網絡》不可比擬的。


  社交網絡讀後感(二)

  最近,在網上看了美國影片《社交網絡》。片子節奏很快,有些艱澀。但,我,還是挺喜歡的。

  2003年秋天的一個夜晚,哈佛大學學生紮克伯格在他的電腦麵前坐下來,非常熱情地構思著一個全新的點子,他要做一個囊括全球所有人的網站,他要大家在上麵工作、學習、娛樂、交友。此時,他與女友分手,卻在網上惡作劇進行女生比拚,幾十萬點擊量,衝垮哈佛網站。他沒有意識到,這個看似輕率的網站製作計劃,帶來了全球性網絡與通訊革命,……這就是“臉譜”。就此,《光明日報》(2011年2月12日)發表影評,《社交網絡:小失戀觸發大創新》,認為社交網絡情感大於技術。想到文學園地,個人窗口文字容量,也就是1000字。作為詩詞與博文,夠了。顯然,給與交流空間。

  《社交網絡》也是複雜網絡,它有兩個有趣的特點。一個是小世界,即短路徑與高聚集。平均來說,世界上任何兩個人經過6度握手,就可相識。比如,我握過斑竹k的手,k握深圳l,l握總書記h,h握奧巴馬o,o握《時代》主編e,e握紮克伯格。這樣,我與紮克伯格距離6度。當然,有人會多,有人會少,不過是平均距離,此即短路徑(6度理論)。紮克伯格網上辣妹選秀,圍觀數量極高,即高聚集。另一個是無標度,即動態增長與優先連接。比如文學園地同學經常增加,即動態增長。經常讀到文學園地同學的博客、微博,他們一般選擇新浪、搜狐等人氣高的網站,即優先連接。《社交網絡》用電影話語解釋複雜網絡及其引發的事情,是我看片子時的一個關注。

  《社交網絡》臉譜創始人紮克伯格當選2010《時代》年度人物。《人民日報》(2011年2月21日)的文章《社交網站與婚姻危機》,看到網絡的負麵。世界真小,變動真快。就在瞬間,社交網站臉譜紮克伯格在《時代》上戰勝維基解密網站阿桑奇。“資金與互聯網讓全世界連為一體,不能實現與兩者和諧共處將麵臨考驗。”世界不能阻擋,互聯網已經進入下一代,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社交網絡》,是傳記,也是現實。他,連結全球5億人,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時代》年度評語)。


  社交網絡讀後感(三)

  人說《社交網絡》是一部非主流的傳紀片,講述一位大學輟學的80後,年紀輕輕的億萬富翁facebook網站的創始人,他正是馬克。馬克本身就是一個傳奇,電影虛實交織,娓娓講述這個天才的創業曆程,自有一番吸引力。如果仔細品味一下主角內心的孤獨,還有那些矛盾的掙紮,會有另番感歎。

  如問二十世什麽發明正在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生活,相信許多人會回答是網絡,網絡已經改變人類的生活、學習、工作、社交等方式。可很多人認為網絡世界是虛擬的,這個觀點值得探討,世界沒有分-裂成虛擬和真實兩個部分,世界從來是渾圓一體的,在所謂“虛擬”的世界裏,都是“真實”的人在思考在爭辯在分享在交流。現在,許多人真實地生活在網絡世界裏,他們已經強烈地感受到,網絡世界就是整個世界的一部分,(成功的商人一樣,也存在道德上的欠缺。facebook網站創意源於他的哈佛校友——那兩個雙胞胎,說馬克竊用了創意或許有點過分,但他至少背叛了承諾——答應幫雙胞胎做社交網站,卻自立門戶。對此,馬克辯解:“難道因為我做了一把好椅子,就得感謝所有做椅子的人?”而後來,隨著網站越做越大,他有意無意地撇開另個facebook創始人愛德華,甚至欺騙愛德華稀釋了他的股權比例,背叛了唯一朋友的友情。以至於,愛德華在對簿公堂的時候,悲憤地說:“我曾經是你唯一的朋友。”可是,馬克把唯一的朋友都拋棄了。

  電影最後,馬克在facebook網站上,加前女友為好友,然後一遍又一遍地刷新網頁,期待前女友能夠加他為好友,眼睛裏滿是蕭索的孤獨。此時,遊魚突然覺得,他到底為什麽要製作社交網站?即使他顛覆了傳統的社交方式,創造了全新的社交方式,到頭來他還是一個孤家寡人,沒有女友,沒有朋友,他還是那位從來不會被“鳳凰社團”邀請的小男生。他名下的社交網絡王國,促成千萬人的交友戀愛的好事,卻無法成就自己的愛情和友情,何其的荒謬!又何其的悖論!想想我們的人生,有時候也是如此的。馬克從一個失戀的小男生,蛻變成網絡世界的“王”,也終於把自己煉成了自負的混蛋。馬克的人生成敗得失,相信每個觀眾都會有自己的思忖。

這篇關於社交網絡讀後感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9月23日,歸檔到目錄讀後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