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害怕生活

Feb19

  不要害怕生活

  有一回去外地出差,是一個開發商請我們去做活動,安排住在五星級的酒店,那個酒店的大堂用八個字來形容就是“金碧輝煌,宛若宮殿”。我一個人住一間豪華大床房,床頭櫃上擺著一個精致的花瓶,中間插著一枝新鮮的馬蹄蓮。衛生間的馬桶圈是時刻保持恒溫的,還有好幾個按鈕,可調節衝洗的水量大小,還有烘幹功能。還好我之前在《刺蝟的優雅》一書中看到過更奢華馬桶的介紹(按鈕衝洗的時候頭頂還有個環繞立體聲會給你播放音樂),不然我這種屌絲,估計會被那些功能嚇得便秘。我站在房間中央,忍不住演繹了一把電影《茉莉花開》中誇張又別扭的台詞:“啊呀,這樣好的房間,這樣高級的馬桶間,還有這樣柔軟的眠床,啊……”

  這一天我興奮得要命,不單單是體驗了一把奢華,還隱約找到了人生目標:“如果我這輩子能住在這樣的地方,我一定會很幸福啊,嗯,我要為這個目標奮鬥,這就是我想要的人生!”

  我帶著找到人生方向和目標的興奮感睡著了,第二天一早醒來,掀開被子,我發現那麽大張的床我隻睡了很小的一部分,隻弄皺了五分之一的床單,另外五分之四的白色床單還是平整嶄新的,我矯情地用手撫摸一下,然後決定在沒睡過的地方再躺一會兒。

  那天的自助早餐標價是288元,琳琅滿目,什麽都有,我跟自己在家吃的一樣:一碗白粥、兩個小肉包,幾小節油條,一碟鹹菜,還有一杯酸奶。

  那一整天我都在考慮一個問題:就算有一天,我真的成為有錢人,我真的會比現在更幸福嗎?我還是隻睡那麽大點的地方,吃那些簡單的早餐。我的需要好像不會變多,其實我需要的真的很少,除了這些,我還要什麽呢?你看,隻一天的時間,我又陷入迷茫之中,從目標明確的人生到又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麽了。

  最近我很認真地看了一本書——坎寧安的《時時刻刻》,講了三個女人的故事:弗吉尼亞·伍爾夫,20世紀20年代倫敦的天才作家;布朗太太,“二戰”後住在加州的家庭主婦;克拉麗莎,20世紀90年代紐約的出版編輯。小說的結構無疑很創新,用“達洛維夫人”這一關聯性將三個不同年代、不同家庭的女人放在同一時間維度裏,用平行敘述的方式,一章講述一個女人,錯落有致,充滿韻律美。

  伍爾夫給丈夫留下一封遺書:“我確信自己又要精神失常了,我感到自己無法再一次經受這樣可怕的時刻……”離開家後,她在厚重的大衣口袋裏裝滿了石頭,走向了河心。她的屍體隨著水流而下,最終被一座橋的橋樁擋住,她背對著河,臉貼著石頭,然後一對母子從橋上經過。

  勞拉·布朗剛剛給丈夫買好了生日禮物,並和三歲的兒子一起烤了生日蛋糕,她的腹內還孕育著另一條小生命。(詩歌大獎,當晚卻目睹了托馬斯跳樓自殺,然後看著他的屍體不知如何處置。

  從表麵上看來他們自殺的原因是:伍爾夫得了抑鬱症。之前她崩潰過幾次,這一次覺得無法再承受;勞拉·布朗受困於家庭主婦的角色,家庭生活讓她感到窒息;托馬斯得了絕症,無法盡展自己的才華。實際真正讓他們自殺的原因是:受困於生活,對生感到厭倦。

  在過去很長的時間裏,我一直以為當有一天我變得不普通了,比如擁有大把的財富,擁有令人豔羨的名望,我就不再需要麵對普通的生活,就像《時時刻刻》裏克拉麗莎在街上遇到電影大明星,渴望自己可以跟明星一樣不平凡,過耀眼的生活。可是我現在已然明白,無論我怎麽努力,即便我名利雙收,依然不能脫離普通的生活。隻要我生而為人,我就受困於生活,甚至受困於幸福的生活。事實上我們所有的人都受困於生活,受困於這有限的時間和很快不再青春的肉身,受困於大大小小一切形式的責任,受困於來自方方麵麵的壓力,受困於生活中那些瑣碎、無聊、惡心、齷齪……

  與其說我害怕成為普通人,還不如說我害怕生活,害怕找不到一種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度過人生,害怕不知道什麽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當我必須麵對物質生活上那些惱人的小事時,當我需要承擔工作責任又想逃避時,當我不得不麵對不喜歡的人又要假裝熱情時,我總是不停地在心裏告訴自己:“這就是生活,你不要害怕生活!”

這篇關於不要害怕生活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青春勵誌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