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讀後感

Sep11

  漢書讀後感(一)

  ——《大地漢書》讀後感

  《大地漢書》,一本好書。緩緩地讀,沉浸在思緒的流。

  同樣生活在河北,熟悉的方言土語,熟悉的運河,熟悉的農村生活氣息,貫穿始終,無處不在。我愛讀這些大白話。以前很少讀到這樣別致這樣親切的文字,散發著泥土新鮮的氣息,采擷自民間,又返歸至民間,找尋最美好的心靈契合。

  文中深埋了作者深沉的愛。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場,對愛,進行一場異常精彩的角逐。大朝的紅琴,是美好的理想,而美好的理想成為書中的現實,而張惠玲,是大朝的初戀,那種朦朧而純真的夢,永遠轉化不成現實,那夢也在不斷改換著味道。那些家族之間的恩怨,對愛是一種嚴峻的考驗,真愛,都經得起考驗。真愛,能跨越一切障礙。有愛,才會有完美的人生,才會有有滋有味的人間生活。

  理不清文中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張慧玲和大朝,和李六根,和王國剛,和三朝,和那些雜七雜八的男人,成就了張慧玲的事業,造就了她亂七八糟的生活,她逃脫不了世俗的語言和眼光,她隻是裝作什麽都不在乎。而李六根和三朝的改變,讓我們領略到人性的虛偽與多變。也許,他們是真變好了,也許,他們本質根本沒變壞。在小說中,我找不到一個完美的人,都是活生生的有優點也有缺點的凡人。人都有執著與追求,人都會變老,在這種生老病死的輪回中,我們或成就或放棄,總有行動,總有完成,譬如董子祠;總有希冀,總有繼承,譬如龍。

  《大地漢書》好,是一本值得深思的書,麵對土地,麵對河流,有作者太多詩樣的情緒,有作者充滿哲理的思考,我愛讀這樣的句子,我愛讀來自鄉間泥土凝結出的純淨的露滴。隻是,同樣出自黃土地的我,道不出萬一,隻是在一遍遍的閱讀裏汲取,再汲取。珍存,再珍存。


  漢書讀後感(二)

  ——《生命的三分之一》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生命的三分之一》這篇文章,對我有很大的啟發。

  何為生命的三分之一?《漢書·食貨誌》有一句話:婦人同巷,相從夜績,女工一夜得四十五日。這就奇怪了,一月如何能有四十五日,再看注解:一月之中,又得夜半為十五日,共四十五日。原來,古人把每個夜晚算作半天,那麽,夜晚的時間豈不是就等於生命的三分之一嗎?

  在古代,不僅是勞動人民對這三分之一的時間十分珍惜,一些大政治家也十分重視。《漢書·刑法誌》裏寫道:秦始皇躬操文墨,晝斷獄,夜理書。這句話的意思是:秦始皇白天斷定刑罰,夜晚讀書。《北史·呂思禮傳》中記載周朝政治家呂思禮生平勤學的情形:雖務兼軍國,無手不釋卷,晝理政事,夜即讀書,令蒼頭執燭,燭燼夜有數升。光是燭灰都有幾升之多,可見他讀書何等勤奮了。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為什麽古人對於夜晚的時間都這樣重視,不肯輕易放過呢?他們對待自己生命的三分之一的嚴肅認真的態度,正是我們所應該學習的。

  古來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嚴肅的對待自己的生命,當他活著一天,總要盡量多勞動、多工作、多學習,不虛度年華、不讓時間白白地浪費掉。而在當今,卻有人用寶貴的生命中這三分之一時間,甚至更多的時間,去幹一些諸如上網、打遊戲、吃喝、玩樂之類毫無意義之事。生命是寶貴的,不要小看一個夜晚的讀書,積累起來你可以學富五車。珍惜生命中的三分之一吧,不要讓它白白浪費掉!


  漢書讀後感(三)

  ——《孫子兵法》讀後感

  《孫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和內容出自孫武。但後人因《漢書?藝文誌》著錄《吳孫子兵法》有82篇,圖9卷,而多認為13篇是曹操削除繁冗,取其精粹而成。又有人因《漢書?藝文誌》著錄的《齊孫子》,即《孫臏兵法》久已失佚,後世流傳的隻有一部《孫子兵法》,而認為13篇出自孫臏之手。不過,在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一部《孫臏兵法》和《孫子兵法》的殘簡,以及記載孫武言行的70餘枚竹簡後,學者們已多傾向於13篇應出自孫武之手,82篇則是孫武後學所著,是用以補充和解釋13篇的。

  作為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的精髓之一,《孫子兵法》對我們的影響當然是不言而喻的。作為學生,我們能看到更多的是《孫子兵法》對我們學習的影響以及啟示。下麵,我淺談一下我的所得。

  我們可能會在不經意間脫口而出或在作文中舞文弄墨時,出現一兩句這樣的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置之死地而後生”——孫子兵法已經滲透進了我們的學習生活。

  《孫子兵法》為戰爭而作,也就是為了打敗敵人而作,學習中何嚐不會有“敵人”,一道難題,一個對手,甚至於自己。“五事七計”告訴我們要有正確方略與思想,要擁有有條理的計劃方案,正確地、客觀地認識我們所麵對的人事物。

  例如在《作戰篇》中,孫子指出:“兵貴速,不貴久”。學習上,對於要考試的人在考試一定的情況下,(www.)你的速度一定要快,否則考試題將作不完,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平時訓練有素。同時在知識大爆炸的今天,我們接納知識的速度一定要快,以留下足夠的時間去學習更多的知識。

  再如“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上述的“八之”戰法的實質就是變被動為主動。對於現在的學生學習,大部分的實際目的是為了應付考試,不過問,不主動,上課不聽講、玩遊戲、睡覺,到考前才猛背考試題綱,“強扭的瓜不甜”,可想而知,知識的保質期也是大幅度縮減,而且強度過大的瞬時記憶會對腦部造成負擔,影響腦部健康。這麽得不償失的事,還是少做的好。

  學習“孫子兵法”,真的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厚與精髓,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我們的老祖宗原來在數千年前就已認知和分析得如此確切與深透,使我們不得不深深感歎前人的偉大和華夏文明的精深,相信一部孫子兵法,隻要認真領會其神髓並不斷實踐,必將對我們的各方麵的提高有著指導性的作用。

  中國文化道同行、而不悖、君子和、而不同,傳承五千年,源遠流長,作為炎黃後人當虛心上學,以史為鑒。

這篇關於漢書讀後感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9月11日,歸檔到目錄讀後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