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工業革命讀後感

Aug20

  第三次工業革命讀後感(一)

  工作閑餘時間拜讀了《第三次工業革命》這本書,然而讀完之後,卻並沒有什麽太深刻的感覺,作者似乎泛泛而談,描繪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世界和我們的時代相去甚遠,想要從中尋找到一些痕跡,卻發現徒勞無功。

  有天晚上在進行網購的時候,突然發現,似乎淘寶網就是作者描述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最符合各種條件的存在,有一個大型的虛擬平台,數以百萬計的商家在這個虛擬平台上兜售商品,以億萬計的消費者上網的時候,通過這個平台挑選自己需要的商品,然後通過先進的網絡通訊和商家進行交流,最後達成協議。商家派貨,通過四通八達的公路係統,將貨品送往全國各地。

  《第三次工業革命》書中描述的新型的經濟形勢和商業形式就是類似的模式,扁平式的銷售節點遍布全國各地,以淘寶網的網絡係統為依托,形成一個龐大的整體,雖然看起來是一個整體,但是每一個商家都是淘寶網的商家,或者說是主人。龐大的通訊係統為實現這個整體和個體之間有效互動做出不可磨滅的幫助。

  這時候我才猛然發覺,原來第三次工業革命實際上已經在我們的身邊發生了,隻是我們卻從來沒有深入的探討,所以難以輕易察覺。這時候,我又想到一種新興的職業——網絡自由寫手,同樣是以先進的通訊網絡為先決條件,數以萬計的網絡寫手在各個網站上發表自己的小說,將自己光怪陸離的想象寫成文字,放在網上發售,然後賺取可觀的金錢。因此,也出現了不少的網絡小說公司和網站,在業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現在網絡小說已經成為年輕一代生活中的一部分。

  這兩個實例讓我意識到,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的確確已經發生,雖然之前並沒有什麽人明確的提出來這個概念,即便是提出來,卻沒有能夠很好的總結,它發生的標誌和發源地。作者的這本書很明確的指出來,人類,已經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

  然而如何讓本書提出的先進理念為我所用?之前尚未考慮,可是讀完一本書,卻沒有屬於自己的思考,這和沒有讀書沒什麽區別,甚至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思考,而是創新。

  借鑒之前成功的經驗,我思考的範圍主要集中在這幾個方麵,首先一個,是公司相對於整個工業的思考。

  相對於整個工業來說,每一個公司就是一個小小的“發電站”,也許一個單獨的公司的力量很小,然而數以萬計的公司發揮出來的宏觀力量絕對不容小覷。這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先決條件之一,另外一個先決條件就是——先進的通訊網絡。

  對,我們需要一個先進的通訊網絡,可以讓整個工業都容納其中,或者說是部分容納其中,我們可以從這樣一個平台內知道我們想要的信息,比如產品的需求——什麽時候什麽地方需要什麽樣的產品,我們可以迅速接收到信息,然後投入生產之中;比如原料的供給,什麽地方的原料更加便宜,質量更好,再加上運輸費用,可以讓我們選擇最佳的原料供應商;比如設備的更新,某個公司生產出來的機床能夠滿足日益精密的生產要求,我們可以通過平台得到最快的訊息,讓公司始終保持鮮活的生命力。若是數以萬計的公司都能夠這樣做,那麽帶給整個工業的利益,就顯得尤為龐大了。

  這個設想中的網絡平台需要龐大的資源,需要數以萬計甚至百萬計的公司——各式各樣的公司參與其中,需求的多樣化,供給的多樣化會使得整個工業網絡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然而建設這樣一個龐大的係統,需要的資源也肯定不計其數,如若沒有國家政府的支持,卻難以實現。

  相對於龐大的全國性工業網絡來說,這的確有些難以實現。然而一些相對於整個工業而言是小型的產業園的出現,卻也能夠初步完成這個網絡平台的一些要求。以城市為依托,形成產業園區,加強上遊供應商和下遊產品銷售與自身的聯係,產業園區聚集大量性質相似或者相近的公司,依靠產業園區的信息化,甚至不用擔心生產的原料和銷路問題,專心進行產品研發和生產,並且以更好的產品和過硬的質量為工業園區做廣告,讓產業園區進一步擴大影響力,形成良性循環。公司和產業園區形成互依共存的關係,這便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訴求。並非說,必須像書中所說,未來的工業形式必須如同能源一樣,龐大的網絡將數以萬計的微小企業聯係在一起才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精髓。“羅馬城並非是一日建成”,如果不切實際的將現行工業分割成書中描述的樣子,隻會對現有工業造成不可預計的破壞。第三次工業革命是循序漸進的,一年兩年之內可能看不出巨大的改觀,完全實現第三次工業革命可能需要半個世紀甚至更長的時間。

  除去公司層麵的思考之外,或許這樣的思考有些不切實際,畢竟即便是產業園區的建立,也不僅僅能夠靠某個人或者某些人的思考就能夠建成的,這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調研,進行數據的推演,還需要政府的支持才能夠實現。那麽,下麵的思考,也許更加實際一些。

  相對於公司這個整體而言,每一個員工就是一個小小的“發電站”,我們的生產力就是我們產出的“能源”,公司付給我們薪水的實質,就是向我們購買“能源”。若是這樣,那麽公司就應該尊重每一位員工,因為他們才是真正支撐起公司的人物。

  然而公司和員工的關係卻未必限於這種刻板的關係,也許體力勞動者無法實現,但是對於腦力勞動者,(www.)完全可以在工作地點之外對公司的事情進行處理。我曾經想象著一種工作方式,員工在家裏麵進行工作,將工作的成功通過網絡提交給公司,公司按照成果的大小支付給員工一定的報酬。這種形式的工作方式並非不存在,事實上,它們已經在某些新興的企業中開始實行。

  相對於微研公司,我想,依舊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和某些並不屬於公司的員工進行交流互動,比如一些簡單的設計,如果公司的設計人員根本拿不出時間來完成,就可以在網絡上發布任務,由一些網絡上的一些設計人員進行設計,然後根據設計的結果由公司的人員進行考核是否符合條件,付給設計人員一定的報酬。這樣既可以在公司的繁忙季節分流一定的勞動強度,而且還不用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大公司的規模,還能夠保證任務的順利進行,順便為公司打了廣告。並且,如果這些設計人員的工作完成的很出色,未必不能夠保持長期的聯係,進而挖來更好的設計人員。當然,這一個想法的前提條件是擁有一個開放性的設計平台,能夠將公司的任務發布出去,另外,則是任務的保密措施一定要做的很好。這樣,公司的實體的規模可能並未擴大,但是軟實力和業務的範圍卻已經擴大很多。


  第三次工業革命讀後感(二)

  作者的核心理論基礎是:基礎設施不再是充當經濟活動基礎的靜態模塊,而是通信技術和能源的有機結合。

  作者由此推出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5大支柱,我簡單的說一下:

  新能源

  分散式“發電站”——綠色建築物

  存儲能源的技術(燃料電池等)

  智能電網運輸

  綠色能源汽車

  全文描述主要圍繞這五大支柱,以及進行的樣板嚐試。書中提到的大多是歐盟國家的積極參與,美國對此不太感冒。美國提倡的是分布式的中央集中電網,從這點就和作者提倡的分散式智能電網相悖了。而歐洲國家以德國為首則顯示了極大的熱情和參與度。這從之前的哥本哈根會議的新聞中我也有耳聞,中文媒體另外還痛斥美帝得了便宜還賣乖。至於中國,文中幾乎沒怎麽提,頂多是說中國很有潛力啊,但是還沒有什麽建樹,或者說是努力。但是後來又說中國把五大支柱是分開進行的,因為中央集權,可能很快或是最快就搞完了,方正我是不太明白。

  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是歐盟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中國還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苦苦掙紮,還在考慮如何提升生產率。作者都提出了生產率不在是社會追求的主要目標,而是符合周期,這一點我也不是太明白。還有兩點比較讓我印象深刻的是1:美國已經開始對教育開始做改革了,更多的麵向了新技術,尤其是作者所說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所需要的技術。2:由於生產率的不斷提升,更多的崗位將要消失,更多人們可能失業,但是作者的說法是可以跟多的NPO組織,即非盈利性質的社會組織。還說人類應該開始更多的享受生活。

  作為準製造人士,我對3D打印很是恐慌和激動;我對中國的工業化前景不表示意見,中國是片神奇的土地,不缺乏能人誌士,但是現在太看政府了。中國現在有政改的前夜(或許),又要提升內需,還要麵對美帝的打壓,最後還得考慮考慮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那些事。怎麽說呢,中國是成為又一個日本式的國家還是打破全球格局,就看這幾十年了吧,加油吧,少年們!

這篇關於第三次工業革命讀後感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8月20日,歸檔到目錄讀後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