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度空間影評

Aug13

  異度空間影評(一)

  《異度空間》是一部關於記憶與創傷的電影,故事中飾演精神科醫生羅占的張國榮,在醫治少女章昕(林嘉欣飾)的過程裏,不自覺地導引出自己過去潛藏的痛苦經曆,因而逐漸變得精神分裂,幾近自殺的邊緣。每個人的記憶都存有黑洞,有時候連自己也未能察覺這些黑洞的存在,但黑洞的破毀力量甚大,可摧毀精神和軀體,因為人總有不為人知的痛苦根源,越逃避這些根源,創傷越會如影隨形,以致不能擺脫和自拔,唯一解決的方法就是挖出這些黑洞,檢視傷痕,直接麵對缺陷的自我。

  電影中的主角,少年時代的初戀女友在他麵前跳樓自殺身亡,他把這個苦難的記憶埋入潛意識的黑洞之中,以為永不揭破,便可安然忘記不幸的事件,但在精神分裂的過程中,他見到女友的幽靈時刻跟在他的左右,無論逃到哪裏,他都不能擺脫這種“魅惑”,其實困擾他的,不是鬼怪,而是過去的記憶和創傷。

  弗洛伊德指出,“抑鬱”,它不但不能經曆時間的衝淡和抹洗,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更無法找尋新的精神替代、轉移和補償,患上抑鬱症的人,失去對外在世界的興趣和愛的能力,對自我充滿譴責、鄙視和戀慕的情結,同時又不肯相信和麵對自己的問題,卻不斷以苦痛的感覺來懲罰自我。

  在本片中,身為精神科醫生的羅占相信科學,質疑宗教和鬼神的論述,生活規律,工作認真沉實,最後卻無法自醫,因為表麵理性的他,暗地裏壓著許多不為人知的鬱結,而忙碌的工作往往隻是逃避和掩飾的借口,實際上他孤僻、拒絕社交和自我埋藏,然而被他埋藏的記憶和創傷並沒有真正消失,它不過是變了形式的存在,因此,當他遇上患有精神分裂的章昕時,在醫治她的過程中,經由閱讀他人的故事而洞悉自己,進而深入意識的夾層挖掘久違的心魔。

  電影以鏡頭來回的剪接,一麵安排主角調理章昕的個人幻覺、家庭與感情的困擾,一麵以金黃色調的場景倒流主角零碎的少年記憶,兩條敘述的線索交會平行,若隱若現地浮起男主角逐漸走入精神異常的前因後果。在影尾部分,隨著他的病情逐漸惡化,開始出現幻覺,“看見”女友的幽靈追趕著他,把他迫回舊日事件的發生地點,並且企圖仿效和追隨女友跳樓自殺。

  弗洛伊德在《快感的原則》一書中說,患上“創傷的精神官能症”的人充滿憂慮、不安和恐懼,自我時刻處於危險的意識中,經由噩夢的循環不斷重臨創傷的場景,重複經曆事發的經過與痛苦的感受,而解決的方法就是賦予病人勇氣重新麵對現實,檢視傷痕,承認苦痛的根源,釋放被壓抑的自我,才可化解糾纏的心結,否則創傷能牽動死亡的本能,引發自毀的意向和行動。所以當羅占危立天台的邊緣,轉過身來麵向女友的幽靈,坦白懺悔,那是一個直接麵對創傷的姿態,女友的幽靈於是消失了,主角從死亡的階梯上拉回自己,因為他不再刻意忘懷,而是將創傷變成生命的合成體,與它共存——這是將記憶挖出黑洞,重組於陽光下的自救方式。

  “人最難於了解的是自己,而人很多時候都十分脆弱,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日積月累便會變成心結,這些心結是家人和朋友所無法理解的,因此人必須學會調息和愛護自己。”這些接近自言自語的電影旁白,在哥哥自殺離世後的日子聽來,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哥哥在片中的演出細膩自然,飾演的心理醫生時而理性專業,時而驚惶失措,眼神失焦、渙散,臉容扭曲、憔悴,演活了一個精神病患者飽受心魔煎熬卻又苦無出路的境況。在哥哥演藝曆程的最後時段,著重於對人物內心世界更深入的挖掘。


  異度空間影評(二)

  下麵我們就來進行影片的分析,正如影片的英文名一樣,Inner Senses,影片要展示給我們的,是人的複雜多變的內在的精神世界。

  故事剛開始就如大家看到的,是在詭魅的氣氛中鋪展開,女孩章昕新搬進一套舊公寓。環境的陰鬱晦暗和鄰居裝神弄鬼的捉弄,使原本就疑神疑鬼、神情恍惚的她,腦海中出現更多鬼魂幻像,她看過很多心理醫生,但仍然生活在抑鬱和恐懼中。

  羅醫生就是張國榮飾演的資深的心理醫生,他接受了轉介的章昕。我們看到章昕是由她的姐夫轉介到羅醫生那裏的。這裏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思考。章昕的姐夫也是心理谘詢師,而他為什麽不親自給章昕做谘詢呢?這裏就是我們說的親屬或者說是熟悉的人不能為來訪者做谘詢,因為彼此太熟悉,谘詢師對來訪者可能會有一些固有的主觀的看法或者態度等因素,所以熟悉的人是不能為來訪者做心理谘詢。當章昕第一次被她表姐逼著到羅醫生的谘詢室的時候,因為她早就已經經過了許多類似的心理谘詢,所以她始終是懷著排斥的態度來麵對心理谘詢的,總以為自己心理是正常的。也就無法打開心扉,這樣也就不能達到心理谘詢的最終目的。這種現象在心理谘詢中叫做“阻抗”。“阻抗”這個詞是由精神分析的創始人弗洛伊德最早提出的,是指人對於心理谘詢過程中自我暴露與自我變化的抵抗。就是說假如我是一個來訪者,這位同學是一位谘詢師,現在我要去到谘詢師那裏去做谘詢,結果谘詢師問了我好多問題,我要麽不說話,要麽對谘詢師撒謊,就是不配合。就是說我們要對別人暴露我們真實內心世界的時候,為了不使我們的自尊受到威脅,會有意識的去采取一種抵抗或者逃避的方式。這其實就是我們說的自我防禦機製。這種情況當然對心理谘詢的開展是不利的。

  下麵我們來想一下羅醫生是怎麽做的?

  章昕問羅醫生“您相信鬼嗎?”醫生:“天下之大,無其不有”。羅醫生的回應在心理谘詢中叫“共情”,在台灣的谘詢界又叫做“同理心”。這個概念是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提出的,即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地理解和接納來訪者的一切,不以自己的價值觀或態度去教導、指責或批判來訪者。共情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建立良好的谘訪關係,為下一步的谘詢或治療打下基礎,同時共情的本身也具有治療的作用。比如,有來訪者做谘詢時說到傷心處會極力咽淚水,谘詢師就可以說:“想哭就哭吧。沒關係,我能理解,慢慢說。”這樣的話就可以拉近來訪者與谘詢師的心理距離,讓他感覺到他被你接納。又比如說有來訪者來做谘詢的時候,對谘詢師說他自己最近特失敗,他掛了好幾門課,他女朋友也跟他分手了等等,這個時候谘詢師就要設身處地的去理解他的苦惱和痛苦。而不能說,你看你怎麽這麽沒用,這麽簡單的事情你都做不好類似這樣的話,這樣谘詢師隻是從自己的價值觀主觀地去評價來訪者,會使來訪者失去對谘詢師的信任,也就會再次出現我們前麵說的阻抗。來訪者就不願意再談他的問題。如何解除阻抗和使用共情對於我們在座的心理谘詢感興趣或者說以後想從事心理谘詢行業的同學來說非常重要。大家可以注意一下。

  接下來章昕在房東家裏吃飯被嚇壞了,然後給羅醫生打電話。羅醫生在安慰了章昕以後,通過查看章昕的日記來了解她過去的經曆。這裏我要給大家講是:羅醫生通過查看章昕的日記等途徑來了解她的內心世界。雖然這樣做對谘詢的順利完成提供了幫助。但是他未經得當事人章昕的同意,侵犯了來訪者的隱私,這在實際心理谘詢中是不允許的。就是說心理谘詢這個行業很特殊,很多時候是在和人的秘密打交道,但是也不能違反我們基本的道德的要求。當然作為電影來說,僅僅是為了推動情節的發展。

  然後羅醫生了解到了章昕背後隱藏著內心情緒的鬱結。我們現在就一起來分析章昕抑鬱和恐懼的原因。章昕的表麵恐懼是怕鬼,並聲稱見到鬼,這在心理學上叫“症狀”。症狀是表麵上的,是人們看得見的東西,如同一個人感冒,其表現症狀可能是發燒、打噴嚏、流鼻涕或咳嗽等。表麵症狀會提醒自己該關注自己了,但是當事人並不知道自己內心需要的到底是什麽?

  羅醫生就是用了精神分析的方法。我們大家一起來簡單地了解一下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人們產生抑鬱、恐懼等症狀是跟他童年的經曆有關,如果說童年的欲望沒有得到滿足的話就被壓抑在潛意識當中。潛意識是我們平時感覺和意識不到的。而這種被壓抑的負麵情緒不會因為個體年齡的增長和理性的增加自動消失。一旦遇到重大挫折或強刺激,壓抑在潛意識當中的消極能量就會被喚醒,這樣當事人就會感覺到痛苦不堪甚至導致自殺。比如說:有人口吃,我們在做精神分析的時候會發現,其實他小時候說話特別利索,但是他的父母嫌他唧唧喳喳話太多,就會說他,久而久之,這個孩子就有可能在和父母說話的時候緊張,不自信,逐漸就會演化為口吃。就是說他要表達的欲望沒有得到滿足。另外比如說陳凱歌導演的電影《無極》被胡戈惡搞成了《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一個單純孩子小時候因為小女孩搶了他的饅頭,長大後變的冷酷,殘忍。這就是他的一種渴求信任和真誠的欲望沒有得到滿足。這當然是一個極端搞笑的例子了。而章昕由於童年時期父母爭吵和離異的經曆導致了她的一種無助,恐懼和不安全感。安全感是每個人生存的基本需求,一個人在這種害怕抑鬱的狀態下生活,必然導致心理不健康,出現各種症狀,其主要症狀之一,就是出現了“鬼”的幻覺。章昕恐懼症狀的背後是對父母親的需要、依戀、也是對對被忽視、被遺棄的憤怒,和無助感產生的恐懼。

  所以作為專業心理醫生,羅醫生果斷地采用麵質療法。麵質技術在心理谘詢中,是指心理谘詢師指出來訪者身上存在的矛盾。麵質可以激勵來訪者放下自己有意無意的防衛心理,來麵對自己,麵對現實。

  羅醫生說“首先你要承認以往發生的全部都是事實。父母離婚,令你從小失去保護,在處理感情方麵你很失敗,是你的思想影響了你的言行,令你常常說見鬼和自殺。其實,如果你不喜歡某些人或做某些事情,嚐試放棄,如果你不可以放棄,嚐試接受他們。因為這樣你才可以接受一切,做一個真實的你,不再放棄你自己。其實你知道你心裏的鬼是誰。”這一段羅醫生在尊重、共情基礎上對章昕采取了誠懇有力的麵質,恰到好處的表達了我們心理學對人們過去生活創傷所持的觀點,那就是積極地分析潛意識深處的壓抑,承認它的現實客觀性。羅醫生通過麵質幫助章昕來勇敢地麵對自己的內心。在這裏我要給大家講的是在做心理谘詢的過程中要做麵質的話必須要建立共情和谘詢者和來訪者已經建立了良好的資訪關係的基礎上來進行,否則的話可能會對來訪者造成傷害。所以說大家如果以後要做心理谘詢的話,對麵質技術的使用一定要謹慎。

  最後心理谘詢和治療的結果是讓章昕的父母親回來,讓她將由於父母親的忽視、拋棄的而產生的憤怒情緒宣泄出來,這裏使用的是心理治療中的宣泄療法。宣泄療法簡單地就是說對將壓抑在潛意識裏麵的痛苦發泄出來。宣泄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特別常見,比如說有人心情不好會大聲地喊叫等等,都是一種宣泄的方法。劇中章昕終於在她的父母麵前,無所顧忌的表達了自己壓抑多年的怨恨和委屈,當痛苦和負麵情緒最大限度的宣泄後,她的內心恢複了平衡。症狀消失了,“鬼”自然就被驅逐出去了。

  到這裏章昕的問題就得到了解決。在章昕的問題解決過程中,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沒,章昕對羅醫生產生了移情。表現為對羅醫生產生了感情。這裏我要說的是在谘詢過程中谘詢師和來訪者應該保持的是單純的資訪關係,否則的話就違反了心理谘詢中的感情限定原則,這樣對谘詢師和來訪者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是會對來訪者帶來更大的傷害。所以說,在做谘詢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感情限定的原則,妥善地處理好移情。當然,如果說資訪關係解除,已經認定來訪者沒有問題了,作為普通人,感情限定的原則就不再適用了。

  我們可以看到在章昕的整個心理谘詢和治療過程中,羅醫生分析到是由於她童年的痛苦經曆壓抑在內心,所以產生了抑鬱恐懼的情緒。而羅醫生是通過共情的方式解除章昕的阻抗心理,然後澄清事實,采用麵質和宣泄療法,來使章昕麵對自己,麵對現實,使章昕的心靈獲得救贖和解脫。

  下麵我們就要來分析羅醫生的問題。其實從羅醫生偷看章昕的日記前就已經顯現出他的問題了,羅醫生說:有些醫生喜歡給病人做催眠,而我不喜歡這樣的方法,他們不想記起的事,必定是段痛苦的經曆,為什麽一定要再讓他們麵臨這種痛苦呢。我們說,這種理論在心理治療中是不對的。如果不去挖掘來訪者的內心,也許隻是治療了表麵的問題,壓抑在潛意識的痛苦繼續在壓抑,一旦遇到刺激,可能會受到更大的傷害。而羅醫生認為醫生沒有必要去讓病人喚醒自己的記憶。他的這個理論並不是從他的專業知識角度去提出,而是他從自己的過往出發,為自己逃避他的前女友死亡的記憶而尋找的借口。就是心理防禦機製中的合理化。羅醫生本身也在逃避一些東西。

  我們可以看到由於初戀女友小魚在他麵前墜樓身亡。這件事情對羅傑的打擊非常大,他覺得是自己害死了小魚,為此背負著沉重的罪惡感。他塵封了所有和小魚有關的資料,強行把種種痛苦、不安、恐懼和自責一並埋葬。這在心理學上叫做強製性失憶的症狀,就是我們前麵說的把所有的痛苦強製性的壓抑在潛意識裏麵,而選擇了遺忘。這是一種防禦機製,在麵臨巨大創傷麵前,人會選擇把他遺忘,來減輕自己的痛苦。但是人的大腦很神奇,你選擇遺忘你不願記起的事情,但並不意味著這件事就消失了。隻是被我們壓抑在了潛意識裏麵,而章昕的自殺和在飯店裏遇到小魚的父母激活了羅醫生的這段記憶。

  於是羅醫生也陷入了幻覺了恐懼之中,而最後他是選擇了麵對心裏的恐懼,在高樓上與小魚的鬼魂對話。其實,畫麵中的小魚並非客觀存在的鬼魂,甚至某種程度上與小魚毫無關係,那隻是潛藏在羅傑心裏多年的陰影,是他自責、恐懼等情緒的化身,是他一直不肯接受的那部分自我。

  你越想忘記一些記憶創傷或者不開心的事情,其實你就會越牢記著。因為當你想著要忘記它時,其實你正加強那個記憶的存在;唯一解決的方法就是:我相信那個記憶是存在,我記著它,當你記著它,將它變成你生命合成的一部份時,它就會與你和平共處。也就是說要麵對自己。劇中羅醫生勇敢的直視,坦誠的對話,使他終於肯接受那個心魔了。也使自己得到了救贖。

  最後天邊已經亮起曙光,羅醫生和章昕相擁著坐在樓頂,等待新的一天到來。得到了救贖的心靈,終於可以開始嶄新的生活了。

  我們可以看到,影片最後是在一片綠意中,兩隻小鳥。暗含著羅醫生和章昕他們的內心都獲得了自由和救贖。

  現在影片的心理分析基本上就完了,我想影片想要反映的,更多的是一種對待生活的態度。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有一段憂傷和痛楚,這些痛楚可能來自一份刻骨的感情、一次道德的缺失、或者說一次失敗、一段病痛或災難。當這些痛楚通徹心扉的時候,我們或許想隱藏想要逃避。 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隱藏和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就像影片中說的“人最重要是學會一件事,就是要懂得調息自己和愛護自己。”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用不逃避、不否定、不對抗,以麵對、接納和愛的態度去應對生命中的每一次挫折和創傷,用愛去化解生活中的愴痛,從而擁有陽光,幸福和快樂!


  異度空間影評(三)

  《異度空間》是一部非常不錯的治療心理疾病的精神分析類電影。它講的就是這種陷於自我世界的走火入魔。

  還記得片中經典的台詞“長期失眠會變成一個惡性循環,沒食欲,沒精神,嚴重的就會精神恍惚,再嚴重的就會崩潰……中國人最要不得的是將精神病三個字跟瘋字掛鉤,失眠,是精神病。”我覺得說得非常對,中國人總是對精神病抱有偏見,使得很多患者不敢麵對,不敢承認而得不到應有的治療,結果惡性循環,情況越來越差。

  影片中林嘉欣飾演的女主角章昕是一個抑鬱症患者。她的第一次出場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頭發蓋住半邊臉,黑眼圈很嚴重,整個人精神狀態很不好,給人一種十分不正常的感覺。並且她經常產生幻覺,以為自己見了鬼。情節發展到後麵才知道,原來由於幼年父母離異,而且雙方都對女主角不聞不問,所以她以為是因為自己不夠乖,父母才離婚。對人很缺乏安全感,並且非常敏感,當她的男朋友也一個個地離她而去,她也越來越脆弱。後來在羅醫生的幫助下,章昕的父母專門從國外趕回來看她,使她擺脫了自己的心結——把對父母的怨恨發泄了出來。然後恢複了健康。

  影片中,張國榮所飾演的心理醫生Jim是一個一直在逃避自己的人。高中時他的女友在他麵前跳樓自盡,使他存在著心理陰影。並且在潛意識裏使自己忘記這件事。平時隻知道工作,性格上極其孤僻與封閉,常常獨處在家中,從不出去參加朋友聚會。後來當他把往事記起來,就開始精神不振,靠鎮靜劑維持,逐漸產生了幻覺,想象中的已故女友來到了他的身邊向他討債,最後一個情節是男主角跑到了天台上,準備以死來洗清自己的罪孽,在與幻想中女友的對白中,他學會了坦然麵對過去的事情,並且解開了心結。

  我非常讚同影片中心理醫生Jim在講座中所說的:我們的大腦從各種不同的途徑吸收信息,不但積累了知識和經驗,還吸收了很多‘鬼怪’,這些‘鬼怪’是通過各種不同的途徑反應到我們的大腦裏麵,令大家相信有“鬼怪”的事實,這些資訊在腦子裏化成影像,就變成了鬼。這就是為什麽章昕總是覺得自己見鬼和心理醫生最後見到麵目全非的女朋友來找他的原因,他們潛意識中所想的東西在精神極度敏感時仿佛就變成了現實。

  看了這部電影,我覺得張國榮的死和《異度空間》應該有著千絲萬屢的聯係,這部片子就像是演繹了張國榮的人生,片子裏Jim是個成功的醫生,就像張國榮是個成功的演員一樣。隨著事業和生活中的不斷出現的挫折,Jim的心理發生了變化。而張國榮也是在那段時間事業出現了瓶頸,追求完美的他變得焦慮,敏感,也開始像Jim一樣靠吃鎮靜劑來維持正常生活。在重重困擾下,他選擇了和他飾演的角色一樣的方法去解放自己,可惜的是他沒能像影片中的醫生一樣跨過自己那一關。如果說這部片子成為他自殺的某種因素的話,那麽如何麵對內心的困苦,是選擇逃避,還是勇敢麵對,就最後決定了每個人不同的結局。

  心理谘詢的職業標準規定醫生與病人之間必須有所距離的,他們之間不可以走得太近了,心理谘詢師與求助者之間不得產生和建立谘詢以外的任何關係。而在《異度空間》裏,心理醫生和患者不但沒有保持距離,而且還因為越來越走近病人的生活,而使自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最後激起自己潛意識裏隱藏的心理創傷,使自己也患上了抑鬱症。(www.)因而作為一個合格的專業心理谘詢師,一定要嚴格遵守職業道德,和患者保持適當的距離。

  影片中,Jim為了了解患者情況,而私自翻看了患者的日記,這是有違醫德的,即使是為了幫助患者找出症結所在,也不能侵犯他人的隱私。

  Jim在陷入精神困境後不敢承認自己有問題,逃避自己而不敢麵對,這是一個很嚴重的錯誤,他隻知道一味治療別人的疾病,卻忽略了自己的心理健康,當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後,又礙於麵子,不敢接受治療,導致病情越來越嚴重,最後差一點釀成悲劇。

  所以,當我們當麵對這種類型的精神病人時該怎麽辦呢?

  影片開始,章昕對羅醫生是不信任的,而羅醫生站在患者的角度,表明不否認世界上鬼的存在,耐心傾聽患者的哭訴,從而得到患者的信任,使得治療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所以,我們作為醫務工作者可以學習影片中的這一方法,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

  這部電影中心理治療的傾訴法就非常有用,兩個人都因為與目標對象進行傾訴得以解脫。片中Jim通過和幻想中女友的對白,得到了心靈的解脫。其實到最後是他自己在內心原諒了自己,放下了過去。還有章昕通過對父母的指責,通過傾訴,釋放了壓在心裏十幾年的不滿,克服了精神障礙。

  看了《異度空間》後,我感觸很深,所以我們應學會寬恕自己、愛惜自己。為壓力所累時要學會自我調節,在遇到困難時找個人傾訴是一個減壓的好辦法,不要讓過重的壓力壓跨了自己。

這篇關於異度空間影評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8月13日,歸檔到目錄觀後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