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氏孤兒影評

Aug11

  趙氏孤兒影評(一)

  電影《趙氏孤兒》是陳凱歌導演根據元代戲劇作家紀君祥的《趙氏孤兒》改編的一部電影,雖然電影的故事情節依然圍繞著宮廷權利鬥爭,一批正義的人士以自我犧牲為代價救孤,以及忍辱負重,伺機複仇的故事結構展開,但與元代曆史劇《趙氏孤兒》的主題思想與價值觀相比較,電影的主題與價值觀明顯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電影《趙氏孤兒》更多地折射出新的時代背景下的現代人價值觀念,我認為電影圍繞著現代文化下的生命價值與自我犧牲的主題、複仇主題、人性與愛的主題,表現出現代文化下的悲劇藝術。

  一、通過對傳統文化下忠義觀的反撥,表達現代意識下的生命價值與自我犧牲。

  中國傳統的生命價值觀是以理想人格為生命價值目標的。因此,傳統的生命價值觀往往與人的忠義聯係在一起,戲劇中,作為趙盾門客的程嬰的生命價值體現在用自己的孩子代替趙孤以報“吾主之恩”;韓厥雖然是屠岸賈的手下,但他也是忠義的化身,他是一個匡扶正義者,同時又是一個無法為主盡忠的人,所以在放孤之後,他自刎而死,以使忠義能夠兩全;原晉國大夫公孫杵臼為程嬰的義舉所感動,硬要以年邁之軀代替程嬰承擔隱藏趙氏孤兒的罪名,然後撞階而死。與這大忠大義相對的是屠岸賈的大奸大惡,他得知趙氏孤兒逃出,竟然下令殺光全國一月以上、半歲以下的嬰兒,違抗者殺全家誅九族。而在電影中,導演淡化了傳統文化中的忠義之說,著重反映出來的是現代價值觀下的對生命本身的珍視,電影中的程嬰不再是主動讓自己的孩子犧牲的“冷漠父親”,而是陰差陽錯地為救全城一百多個嬰兒而無奈犧牲自己妻兒的悲劇人物,在棄兒犧牲以後,他終日沉浸在酒醉之中,影片對他的失妻之痛和失子之痛大肆渲染,就是希望通過主人公的心酸與痛楚表現出對生命的珍重。影片中,韓厥也並非出於忠義而放孤,隻是對莊姬請求的無法拒絕而救孤,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一句“他不死,我就得死”,貪生惡死是人的本性,也是人對生命的一種珍視,韓厥被屠岸賈砍了一刀毀容後,苟且活著,在我看來,也是對生命的一種珍視。導演更多地對現代生命價值觀進行考慮,放棄了傳統文化中一些愚忠的成分,又保留了傳統文化中仁愛、正義、善良的道德品質,並淋漓盡致地體現在人物身上,並結合現代的生命價值觀,給予觀眾與傳統戲劇所不同的生命體驗。

  二、複仇在人性與愛之下的軟弱無力

  血親複仇故事是中國文學作品中較為常見的主題,無論是戲劇《趙氏孤兒》還是電影《趙氏孤兒》,複仇貫穿於故事的終始。傳統的宗法製家族,父子關係在家庭關係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趙孤不能因為血親家族的敗亡而脫離血親家族,更不能置家族之仇和忠義之士的“不共戴天”之仇不理,因此,在傳統文化觀念中,趙孤即使與血親素未謀麵,但他仍然要向對自己有養育之恩的屠岸賈血債血還,恩情道義在先天血緣麵前根本是不值一提,複仇因為血緣關係是毫不遲疑的事情。

  而在電影《趙氏孤兒》當中,雖然複仇仍然存在於作品的主題當中,但卻被人性與愛的本能衝淡了許多,導演更多地詮釋出人性中的情與愛,而複仇在人性麵前,變得更加複雜、無奈,更加無力。

  程嬰這個人物處處體現著人性的光芒,他愛自己的妻子和兒子,他是一個盡職的醫生。在一係列機緣巧合之後,他被迫擔當重任。推脫、恐懼、私心這些都是他自然的表現,但他卻在關鍵時刻做到了舍生取義。意外地喪妻失子後,他終日以酒為伴,阻斷自己對妻兒的眷戀。清醒後程嬰蓬頭垢麵給趙孤喂麵湯,自願做了屠岸賈的門客,忍辱負重地把趙氏孤兒撫養成人,等待著為自己妻兒複仇,他要把趙孤送到屠岸賈麵前,讓他們相親相愛,讓仇人生不如死。雖然抱著偌大的複仇決心,但在漫長的撫育趙孤的過程當中,他並沒有以灌輸仇恨的方式對待趙孤,而是用愛、寬容和信任給了他一個快樂的童年。這在與屠岸賈不同的教育方式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他小心翼翼地照顧孩子、尊重孩子讀書習武的意願,甚至幫助孩子報答命懸一線的殺子仇人,複仇的主題與人性主題交錯混雜,複仇在愛的麵前變得越來越模糊。

  觀眾對人物的仇源於人物的惡,在電影中,屠岸賈大奸大惡的形象較戲劇《趙氏孤兒》而言,忠奸的對比是大大地削弱了,導演以不偏不倚的態度對複仇之源頭,政治集團的鬥爭進行描述,國君在臣子中間的煽風點火讓人感到荒唐,趙家的驕橫跋扈讓人感到氣憤,而屠岸賈的失意陰暗在他們麵前似乎有了必然的理由與基礎。這是一場無奈的政治鬥爭,在這樣的鬥爭中,沒有善惡,沒有忠奸,隻有犧牲。複仇的主題在這種悲劇情懷之下變得不那麽強烈而正義有力,加上大奸大惡的屠岸賈轉身一變,成了處處散發人性光彩的人物之下,複仇主題更加模糊。

  屠岸賈雖然對趙家痛之入骨,但他對莊姬有情有愛,因此,他隻殺趙家的人,而不願意傷害莊姬,當他看到莊姬死在趙家大院中,輕輕為她合上雙眼,可以看出他內心悲痛與不舍的情誼;殺了他自認為是“趙孤”的嬰兒之後,他沒有再對城中的嬰兒進行大開殺戮,而是與程嬰一起把真正的趙孤撫養成人,在程勃身上延續自己對兒子的希望與父親的角色。尤其是在程勃被重兵包圍,獨力難撐的時候,屠岸賈開始在內心掙紮中斷然離去,但在程勃高呼數聲“幹爹就我”之後,屠岸賈也按捺不住內心的十五年來建立起的父子之情,轉身營救程勃,在這個過程當中,可以看到屠岸賈內心的親情撕扯與人性中的惻隱之心,在冷酷決絕的同時,人性中本能的一些親情與愛又毫無保留了流露出來,這才是真正的人的體現。

  複仇的主體是程勃,在現代文化意識下,十五年的養育之恩在這一個人的內心絕不會在得知恩人是仇人的同時便當然無存。在充滿稚氣的程勃麵前,恩人即仇人的事實被認為是一個玩笑與恐嚇,而在確知這是事實的時候,複仇同樣在十五年養育之恩麵前顯得難以抉擇,直至屠岸賈的劍刺入程嬰的身體裏麵時,新仇舊恨才壓倒了養育之恩的猶豫,程勃才決然地刺死屠岸賈,但在報仇的時刻,痛苦不單單毫無減輕,相反地濃重了許多,所有的痛苦無奈都源於人性的本能,其實就是一個情字。

  因此,電影《趙氏孤兒》融入了西方悲劇理論,使中國式的善惡相對的悲劇變成西方現代意義下的人物內心衝突,並剔除了一些傳統文化中與現代觀念中相悖的元素,更加體現出人性的本能,注重人情的詮釋,是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悲劇。但這樣的主題,我不認為它與傳統戲劇《趙氏孤兒》主題孰對孰錯的比較,因為每個時代都有其背景與文化意識,我們不能用某個時代的文化意識去判別另一個時代中的文學作品主題的優劣錯對,因此,即使電影《趙氏孤兒》符合我們現代人的審美取向,但我並不認為它的主題由於戲劇《趙氏孤兒》,因為兩者並不具備較量的條件,我們隻能比較兩個的差異,而不能比較它們的優劣。


  趙氏孤兒影評(二)

  從《左傳》到《史記》再到元雜劇,趙氏孤兒的故事已在中國流傳了兩千餘年。一個情節並不複雜的故事鋪展於曆史的長河中如此之久,能夠與各個時代的人產生精神共鳴而不衰竭,它便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而成為文化。電影《趙氏孤兒》在元雜劇基礎上主要做了些改動。那麽電影到底如何呢?

  1、影片最初重要人物的出場及那場血雨腥風的宮廷爭鬥拍得極為精彩,宮廷政變一幕的壯麗與慘烈,可以與大多數史詩電影傑作並列而無愧色。趙家的滅門慘案把整個氣氛推上了OK。這個時候你以為好戲剛剛開始,其實很遺憾,好戲已經結束了。開頭劇情緊湊,人物命運一直在牽著人往下走,確實做到了如海報上所言“盡管我們都知道結局,還是忍不住揪心到最後一分鍾”。劇情從屠岸賈到公孫杵臼府上要人開始有些鬆懈,不過還有個小OK在等著,那就是屠岸賈摔死孩子那“砰”的一聲。從此以後,劇力開始無可救藥地走向鬆弛。

  2、影片在一場千古大血案之後,非常詫異地轉換成了一個疑似單親家庭教育片,或者三個男人在對孩子教育問題上的分歧與糾結。程嬰和屠岸賈比賽誰教育孩子教育得好,程嬰本以為自己更有能力,結果發現大壞蛋屠岸賈才招程勃喜歡。因為屠岸賈武藝高強,性格外向,有錢有馬,不像程嬰那樣不讓孩子上學,隻偶爾請吃麵條(盡管那時還沒有麵條這個詞),還經常跟刀疤臉韓厥陰鬱密謀。程嬰白天和屠岸賈像夫妻,在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上分歧很大,晚上和韓厥像情人一樣幽會,黃曉明那曖昧的眼神和笑容讓他的刀疤成了一種殘缺之美。經典的悲劇已經蕩然無存,而影片本身則成了杯具。

  3、晉靈公一心挑事,想看兩家爭鬥不止,那這個高潮當然要用你的命來開啟了,也算讓他得償所願。

  4、程嬰隻是一個小人物,無意卷入爭鬥,隻是陰差陽錯被迫成為了“忠義之士”。整部影片可以歸納為“民幹了士該幹的事”。並且,這個民不是像士一樣出於某種信念去主動犧牲,而是當命運把他卷入到這個漩渦中來時,在蘇醒的人性麵前,幾乎被動地完成了他的義舉。當莊姬“托孤”之時,程嬰並非不怕,是對趙孤的同情使他選擇了冒險;當屠岸賈全城“搜孤”時,程嬰也像所有的父母一樣首先想到的是救自己的孩子,是程妻無意間的舉動導致了最後的犧牲;之後在公孫府上,當藏在隔牆中的妻兒被發現時,程嬰才真正地麵對一種道德決斷:是犧牲自己家的孩子還是讓一百多嬰兒遭受屠戮?這時,他意識到這就是他的命,接著他做出了選擇。程嬰不是任何傳統意義上的英雄,他不是為了忠與義去選擇犧牲,他是最真實意義上的普通人,但這普通人卻幹了英雄才能幹的事。

  5、整個故事裏隻有莊姬一個人活明白了,莊姬死前對程嬰說“不要告訴他父母是誰,也不要告訴他仇人是誰,讓他去過普通人的生活。”說這句話是整個電影裏最感人至深,最真切也是最實在的一句話。這份諒解是出於母親對兒子的大愛。她不想讓孩子在仇恨中長大,不想孩子因為仇恨而冒險,也許,她根本從一開始就很明白,這就是政治,不是殺人,就是被殺,別人殺你,你要報仇,你報了仇,仇人的親人也會報仇……莊姬求的,不過是孩子活著平安快樂。而程嬰毀的也許正是這個。但由於這個孤兒讓程嬰遭受如此大的慘劇,他在撫養這個孩子的過程裏,其實已經將這個孩子變成了一個複仇的工具。他要讓這個孩子認屠岸賈為幹爹,讓老年無子的屠岸賈視趙氏孤兒為親生兒子,然後,再用他親手殺掉屠岸賈。這是一個殘忍的計劃,最不可思議的複仇,不是殺人,是殺心。

  6、本來,醫生程嬰有無數機會毒死仇人屠岸賈,但程大夫一心隻想:“我要把這個孩子撫養長大,讓他們相親相愛,再把孩子帶到他麵前,告訴他孩子是誰,我是誰!”為了實現這一願景,程嬰忍著沒殺屠岸賈。片尾,程嬰的偉大構想卻被很簡單很窩囊的破壞了,屠岸賈提前察覺出程勃的真實身份,複仇計劃遭閹割,程嬰跟屠岸賈一起報銷了。這等於憋了兩小時的勁兒,零點五秒就報廢了。早知如此,不如早早毒死好,還讓十五歲孩子親眼目睹人倫慘劇,太不劃算了。

  7、影片將一個忠義的故事轉化為一個詮釋仇恨的故事,但用這種極端的方式來詮釋忠義,實在是離人性太遠——人可以大義滅親,卻不能以子謀義,這是一個人性的底線。一個偉大的人,可以偉大到為救別人而犧牲自己(比如公孫大人),但偉大不到為救別人的孩子主動犧牲自己的孩子。真正有意識去犧牲的,隻有這一個公孫杵臼!張豐毅演的公孫大人知道程妻懷裏的孩子不是趙氏孤兒的時候,已經決定了用自己的命讓屠岸賈相信——程勃就是趙氏孤兒!

  8、屠岸賈雖非善類,但也並非真正十惡不赦的壞蛋,將其推向倒行逆施邊緣的還是趙盾父子的飛揚跋扈、目中無人和不可一世,他們的被滅門倒是應了做人不能太囂張的道理。這樣的趙氏為什麽不殺?對皇上來說,功高蓋主且每天裝模作樣的告訴他要做一個聖明的主上;對屠岸賈來說,權重且猖狂,趙盾和他同輩,同朝為臣,趙朔可以搶他兵權,難道還可以當麵對他嘲諷:“屠大人的兒子如果還活著,應該也要生孩子了吧?”——能說出這話,就已經代表不打算和平相處,既然趙家已當他為敵,那他為什麽不能先下手為強?電影前半部分中屠岸賈誅殺趙氏親族的冷血、揮刀劈向韓厥臉部的凶狠以及摔死程嬰兒子時的陰毒到電影後半部分完全消失了,在繼子麵前,他成了一位慈父,一個讓人尊敬的長者,一個快樂地享受著天倫時光的老人。

  9、本片的動作戲並不多,但趙盾的義仆舍命救主的場麵還是拍得有聲有色,用血肉之軀代替車輪的情節可謂是神來之筆,令人動容。

  10、影片賦予黃曉明扮演的韓厥這一人物以怨婦氣質,讓他與程嬰之間的交流充滿了喜感,以至於圍繞著趙氏孤兒的整個的人物關係和走向都發生了偏差,程嬰是單身父親,屠岸賈成了溺愛孩子的爺爺,韓厥則是試圖進入這個家庭的後媽。而程嬰與韓厥之間的對話所引發的曖昧聯想,讓一出悲情大戲被破壞殆盡!黃曉明既毀容又毀掉電影,他的韓厥角色基本起到了娛樂效果,大大衝淡了片子的悲劇色彩!他真的不適合演這類戲。做一個比喻,他的演技就好似和武林高手對打,人家是出拳於無影中,他虛張聲勢,拳拳不在點上。

  11、範冰冰真是美極了,雖然隻有不到十場戲,但那張臉一露麵就驚豔動人。尤其是大屏幕上看,五官精致。相比下,扮演葛優媳婦的海清真像一個大媽。

  12、群眾演員實在令人難以忍受。尤其是眾父母跪地一場,寅時是最後通牒,他們深知屠岸賈掌握所有孩子生死,應該是極度忐忑不安的,而當屠岸賈開門宣布“寅時已到”時,卻沒有任何人有任何呼天搶地的表示,所有人都是直勾勾的盯著鏡頭,他們此刻應該以為自己的孩子即將性命不保了呀。同樣的,在之後宣布“你們的孩子得救了”時,也沒有出現眾人欣喜若狂的情景。倒不是說對他們的演技要求有多高,畢竟他們也隻是混碗飯而已,但既然安排了這個情景,總也該適當表現出一點符合情景的人物行為吧?

  13、韓厥由於反水放走趙氏孤兒,他被屠岸賈往眼睛上劃了一刀,然後就徹底反水,開始整天想怎麽把屠岸賈給幹掉。將官也做不成了,穿得破破爛爛披頭散發的,晚上沒事就找程嬰敘敘舊,商量謀殺計劃。黃曉明的眼神實在太曖昧、太撫媚了。這個時候的韓厥,應該是滿懷深仇大恨,要找屠岸賈算總賬的那類人,但每次他和葛優扮演的程嬰密探的時候,他總是用一種柔情似水的、曖昧纏綿的、幽幽得令人心碎的眼神望向程嬰,加上一些極其柔情似水、極其曖昧纏綿、極其幽幽得令人心碎的台詞,來配合黃曉明的眼神。聽聽黃曉明的那些嬌嗔的台詞:“這可好了,孩子都跑了,教什麽教!”“你追,還是我追?”

  14、影片《趙氏孤兒》的英文片名叫“Sacrifice”,直譯過來是“犧牲”。“犧牲”這個詞有“為堅持信仰而死”的含義,當程嬰做出了家人、歲月、友誼和尊嚴等等犧牲之後,他所堅持的信仰是什麽呢?程嬰的犧牲換來的是什麽?人心的複雜、人性的光輝、對個體生命的尊重,還有背負了太多秘密的孩子,他身上又有多少掙紮多少痛苦?實際上,電影除了有表現過對程嬰死去的孩子的尊重,其他的部分都在表現上力有不逮。電影裏,程嬰與妻子犧牲自己的孩子更像是被一步步逼上梁山的,而不是經曆過巨大掙紮後的訣擇;公孫大人的犧牲有一點輕描淡寫了;程嬰妻子也為此事死去,程嬰日後的複仇卻更多的表現為義仇,私仇的部分被淡化了。

  15、最觸動的鏡頭,是程勃十五歲正要初征沙場,斜陽下著一身華美甲胄蹬蹬蹬穿過庭院,站定在義父屠岸賈麵前,坦率無忌地笑著。屠岸賈為這少年神駿光潔的身容而目光恍惚,與為父的柔情一道升騰起的是久違的嗅見敵人的戰栗。“回去,再跑過來一次。”他這樣吩咐程勃,少年也興致勃勃地遵命。屠岸賈細細端詳,眼神無比渾濁。

  16、複仇,一直讓程嬰糾結著。他時而堅定複仇的信念,時而搖擺不定,模棱兩可。漸漸蒼老的程嬰似乎已經忘記了複仇計劃,在他告訴趙氏孤兒身世卻被趙氏孤兒輕描淡寫的一句“你編什麽故事都不能阻止我上戰場”後,他在搖擺中徹底退縮。不是因為愛,不是因為看見了什麽人性的光輝,不是因為放開了胸懷,而似乎是因為他懦弱無能,複仇不能,那就算了。暗合了那句他對趙氏孤兒說的“打不贏,就跑!”。在複仇這件事上,程嬰毫無疑問也是這麽做的,“複仇不了,就算了!”不是幡然醒悟的複仇中止,而是複仇未遂,然後“算了!”。程嬰又不是一個豁然開朗的人,算了就算了,最後一刻,他又突然跑上去,一片混亂中,死在屠岸賈的劍下。原來他想了想,還是要複仇,可是再想了想,都這樣了,還複仇嗎?想來想去想不明白,驚慌失措,死於混亂。那個亂啊!

  17、程勃雖然不是程嬰親生,但是在漫長的時光歲月中,程嬰早就對程勃視同己出,他就不應該再將他推上複仇的舞台。趙家滅門慘案雖慘烈,但故人已亡,程勃要繼續他的人生,程嬰根本就不該告訴他什麽身世的真相。他告訴他了,並且告訴了兩次,還讓屠岸賈親口證實了。這是多麽殘忍,多麽冷酷,多麽無情的做法!這是程嬰在卸下自己的心理負擔,他為了讓自己好過,而將程勃推入了一個黑暗的深淵!

  18、陳凱歌也為到底複仇不複仇而矛盾糾結著。如果說整個故事裏有什麽是偉大的話,那就是趙氏孤兒程勃的生命。整個故事裏最有力量去承載愛、承載光輝、承載美好的,就是趙氏孤兒程勃的純潔的靈魂。所謂人性的光輝,所謂大愛,應該是在生命中萌生出來的靜悄悄的、不帶任何雜質的包容和溫和。這是一個生命對所有生命的接納和包容,更是所有生命對每一個生命的尊重和愛。程勃同時沐浴在父親和幹爹的愛中,同時享受著拘束的愛(父親)和寬容的愛(幹爹屠岸賈)。屠岸賈和程嬰,一個像嚴父,一個像慈母,而程勃就在兩份關愛中成長,他是幸福的。其他的一切,三百口人命,複仇,敵人,自相殘殺,對他來說根本不存在。他不應該去承擔那些東西,那些和他的個體生命無關。可後麵又發生了什麽?原來程勃不是不去承擔,而是他根本沒相信!(www.)直到屠岸賈證實了有那個仇恨的存在,程勃突然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變。沒有掙紮,沒有猶豫,突然之間,自覺自願的淪為了複仇的工具,氣勢洶洶的向屠岸拔出了劍。十五年來度過的幸福的日日夜夜算什麽?陽光青草地上父子情濃算什麽?難道這些不是他真實的人生,不是他真實的體會嗎?這些點點滴滴的生活,才是一個人真實的人生,難道這真實的人生,刹那間就被一個仇恨的概念輕易抹殺?陳凱歌沒明白,我們當然也不明白。

  19、我一直很同情那個被屠岸賈摔死的孩子。程嬰要做大仁義的英雄,你可以去犧牲你的財富你的性命,但你有什麽權利去替那個孩子做決定呢?他連表達的能力都還沒有,就已經被剝奪了表達的權利。無論他是否具有表達的權利,都早已有人替他做好了決定。

  20、影片中屠岸賈可能是個精神分裂症患者!他可以殺人家全家,心狠手辣,但是他又菩薩心腸,當兩個嬰兒當中肯定有一個是對手的最後的血脈的時候,不能兩個都殺了,一定得留下一個,就算這是冒險留下了禍根都在所不惜。畢竟也是一條生命!屠岸賈尊重生命,尊重人權,頭天殺了人家300多人,現在卻左思右想,該不該多殺一人,以絕後患。屠岸賈懷疑程勃就是趙孤的時候,想通過戰爭讓他去死(程勃一句幹爹就我就心軟了),這樣至少,自己就不用親自動手,就不會那麽痛了吧,可他居然下不去手,多麽可笑?心狠手辣的屠岸賈居然心軟了。當趙孤走到他的麵前要為程嬰報仇的時候,他又給了他一次機會。當他對趙孤說,我已經給了你兩次機會,我不會再讓你了,他還是讓了他,他有很多次的機會,可是他都手軟了。

  21、影片是一本爛尾戲,好似號召大家趕緊圍觀程嬰的悲劇命運,家毀人亡好悲慘。整個複仇過程沒有懸念,打得輕飄飄,簡直毀掉了葛優在前麵幾十分鍾的忍辱負重。

  22、一個好的作品,最高境界應該是精神上獲得感召,其次是心理上得到慰籍,最後才該是生理上得到愉悅。

這篇關於趙氏孤兒影評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8月11日,歸檔到目錄觀後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