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本好書讀後感

Jul31

  讀一本好書讀後感(一)

  ——《六四班的追新族》讀後感

  在這個有歡快又無聊暑假中,我看了我夢寐以求的書——《六四班的追新族》,這可是“大作家”伍美珍寫的,這裏麵有兩個故事——《六四班的追星族》和《長大拒絕變虛偽》,在這些故事中,我收到了一絲暗示。

  在小學的六(4)班,是一個追星班,大家都有偶像,比如說三個丸子軍團喜歡飛輪海和S·H·E,見到他們是一生的榮幸;“泡泡魚丸”盧競為了維護偶像與死黨翻臉;而華汪德最喜歡劉謙,愛都愛到把6000說成劉謙。可見偶像的吸引力比地球引力還大!追星是人人能追的,因為隻是體現一種潮流,因為這是追捧自己喜歡的人,因為這是代表花季雨季的標誌。我從中懂得了追星要適當而至,再追星班裏,盧競竟把3700元的壓歲錢全用來買追星畫報,畢竟家裏人的錢不是天天在地上撿的。我認為要從追星當中找到奮鬥的目標,學習他們的那種執著,還要從中找到對親情的反思。用書中黃小月的話說:“你這種追星隻是盲目的追星,你買那麽多東西幹嗎呢?你認識他,你追逐他,把他認定為你的偶像;但是,他是不可能永遠也不會認識你的!”

  一個十二歲的男孩:洪英傑,他心直口快,容易得罪老師,愛打抱不平,在他媽媽口中是愛管閑事。媽媽認為長大會吃虧,可洪英傑不識趣,反而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現在許多人都成了第二個洪英傑,變得虛偽起來。

  這本書是一本兒童故事書,換一個角度的話,是一本兒童啟迪書,為我們寫出了心聲,還令我們快樂的讀完這本書,《六四班的追星族》真是“珍品”,哈哈!


  讀一本好書讀後感(二)

  ——《愛的教育》讀後感

  這個星期我讀了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一本書《愛的教育》。這本書通過對生活樸素的描寫,使我感受到人類多麽需要相互關心,相互理解,相互幫助!我認為這種關心、理解和幫助,都離不開一個最根本的東西—愛!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封父親的信《要學會愛人》,主要內容是講,安利柯的父親看見安利柯走路時不小心撞了一個婦人,連對不起也沒說就走了,感到非常生氣,並告訴他今後應該怎樣尊敬別人,培養好的品德。

  說實話,其實我有時也和安利柯差不多,每當有家長陪同時我都很有禮貌,但當家長不在時我就變懶了,見到誰就當沒看見,頭一低就過去了,連句話都懶得說。

  記得有一次,在上學的路上,碰見我家對門的阿姨,我連理也沒理,低著頭就往前走,裝做沒有看見,也不知人家是怎麽想的,是不是從此把我看成一個壞孩子呢?總之,我這樣是非常不禮貌的。

  還有一次,也是在上學的路上,當我走到馬路口時剛剛變紅燈了,我便停了下來,這時一位年過六旬的老奶奶因沒看見紅燈,繼續往前走,眼看對麵的車就要過來了,本來這時應該趕緊把老奶奶拉回來,可我還在猶豫,到底去還是不去呢?正當我猶豫不決時,我身旁的一位阿姨連忙把老奶奶拉回來,並對她說:“紅燈了,先不能過。”之後,又把那位老奶奶送過了馬路。看到這些,我非常的後悔,後悔我當時猶豫什麽。我發現我的愛心突然間全都飛走了。我對自己說,以後可千萬不能再這樣了。

  一個人要培養好的品德,必須從小事做起。小事不注意,將來就成不了大事。

  今後,我要學會關愛他人。如果看見有小同學摔倒了,就連忙扶起來;看見有人遇到困難,要及時幫助;包括給老人讓路、給盲人引路、見窮人施舍、見傷員施救這都是文明的表現,這都是愛的表現。

  我真希望全世界的人都充滿愛心!


  讀一本好書讀後感(三)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

  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對話。”這話一點不假,《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本書就是一本好書,讀了書中的那一個個案例,及王曉春老師的精辟點評,受益匪淺。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身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愛學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隻有既有愛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書育人。

  愛究竟是什麽?它像空氣一樣,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但又因為它無影無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們忽略。但我們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義已經融入我們的生命。而麵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愛的教育》中有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如果我們對學生的愛是無私的,沒有功利性的,老師對學生的鼓勵,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是一個無意的微笑,讓孩子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感受愛,並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與愛心同等重要”這是王曉春老師點評案例1的標題,是啊,對學生每個老師都傾注了愛,但愛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們的身邊這種現象數不勝數。學生病了,老師上門探望,課落下了,利用業餘時間補,校內跌了,碰了,小心嗬護,及時與家長聯係。但結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會令其家長感動,令周圍的同仁稱讚。(www.)但有時真不能讓學生從根本上改變。我想,收效不明顯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還不夠,沒有能解決他真正的心理問題,客觀的家庭問題等。

  學生之間打打鬧鬧,鬥嘴絆腳,我總認為是小兒科的事,所以總是用很簡單的談話和互相道歉來解決。卻很少會想到去找找發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還是和家庭環境有關。王老師告訴我們,學一點心理學,走進一點學生,花一點耐心,這樣我們的收獲會讓我們驚喜。

  如何走進孩子的世界,我在書上看到這樣一個詞——換位思考。並不陌生,卻有那麽陌生。它喚醒了我沉睡的心靈,讓我豁然開朗,使我不斷設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麽?假如是我的孩子,我會怎麽做?換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會多一種教育的方法,就會讓自己讓學生多一份快樂。換位思考讓我不知不覺地走進孩子的心靈,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細膩、透明、五彩的童心,換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們零距離溝通的一條無障礙通道。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麵對一個個活生生的孩子,應當把陽光灑在他們每一個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們、研究他們。”一語道出我們班主任比別人更要用心,不僅對每一個學生用心,要用心關注“優秀生”、“偏才少年”、“灰色兒童”、“潛能生”,慧眼識金,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助其自主成長。做教師的千萬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學生,每個學生都是“變數”,在發展,在變化,教師對他們投入細致的感情,加溫到一定程度,他們會成長,會進步。每個學生都有被人賞識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我們要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他們一些寬容和鼓勵,多給他們一些關注,最大限度地為他們創造表現的機會。使每一位學生在教學中都有所得!

這篇關於讀一本好書讀後感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7月31日,歸檔到目錄讀後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