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革命電影觀後感

Jul29

  紅色革命電影觀後感(一)

  ——《紅色娘子軍》觀後感

  在風光秀麗的萬泉河邊,青山綠水中有一塊綠草坪。恰似仙境般的人間佳境,綠樹成蔭,鳥語花香。這就是娘子軍連的駐地,一群花樣年華的紅軍女戰士,就在這兒落腳。看了電視中把紅軍置入如此美麗的地方駐防,真令人羨慕,讓人會萌生出去當一回黨代表的想法。後來因駐地被南霸天查知,娘子軍連再度轉移,這一次所到之地更美,儼然一個天然渡假村,陽光、海浪、沙灘,還有一群朝氣蓬勃的姑娘。洪常青和吳瓊花被姑娘們有意地掇合到沙灘上散步,那碧水雲天,佳人作伴的場景,看了以後誰都會為之心動。

  《曆史的天空》中飾演東方聞櫻的演員殷桃,在《紅色娘子軍》中出演主角吳瓊花,給我們帶來了一個青春偶像版的紅色經典新形象,與電影中的吳瓊花有著不同的氣質,與樣板戲中的吳清華則更是相去甚遠,電視中的吳瓊花總體表現得更是青春靚麗。

  電視中新加入了一個角色,由南洋歸來參加革命的姑娘,同伴們稱她為南洋女。以我看,這個南洋女才是令人喜歡的角色。南洋女漂亮“洋氣”見過世麵,知書達禮,心胸寬闊,意誌堅定,吃苦耐勞,懂得體貼,把整個娘子軍連的姑娘們襯托得土氣十足。她告訴姑娘們黨代表常作的手勢“V”代表著勝利,她理所當然地成為教員教姑娘們識字;她的射擊技術因曾經在南洋常玩獵槍而技高一籌,她在南洋是遊泳冠軍,所以吳瓊花與她比遊泳技術時隻得甘拜下風而“耍賴皮”。

  南洋女在電視中雖然隻是吳瓊花的陪襯,但事實上更討人喜歡,形象更為高大。當假特派員到來,派工作組把南洋女當作奸細抓了之後,她表現出的高風亮節實為一個女人很難做到的。後來被南霸天俘獲,她與一同歸來的未婚夫,在父老鄉親麵前舉行了一場類式於“刑場上的婚禮”而被殺害。南洋女的形象完整謝幕,令人唏噓不已。

  新版《紅色娘子軍》比以往的電影和樣板戲好看,主要是摒棄了那種時代的“左”的影響。南霸天的角色也很豐滿,以我看,如果說南霸天是一個開明紳士的話,則比以前所有影視作品的類似角色更飽滿,一方麵,他飽讀詩書、舉止風雅、仗義疏財,簡直是不可多得的一個“人才”;另一方麵,他財大勢大,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也不乏巧取豪奪,有著內心殘忍和惡毒的一麵,對其他鄉紳勢力也形成極大威脅。他為了籠絡紅軍家屬,施以懷柔政策,竟然能做到開倉放糧。電視中對南霸天的總體形象描述也顯得極其自然,很少雕做的痕跡。吳瓊花與南霸天結下不共戴天之仇,起因是南霸天的手下放火燒了吳瓊花的家,事實上也是南霸天放任手下的所作所為,最終霸占了她家的地,欠下了燒死三個家人的血債。

  吳瓊花的形象,隨劇情的進展,逐漸變得公式化了。開始階段,她天不怕地不怕,敢作敢為,反叛精神強烈,表現得極為突出,是一個可愛可敬的角色。按南霸天的說法,她“殺人放火,無所不作,非常曆害”。後來,在娘子軍連表現進步,雖有很多衝動出格之處,但逐漸成熟,“進步”很大,也就磨平了她性格中那種桀驁不馴的棱角,成長起來。不過,由於演員殷桃的長相氣質,後來的成熟總覺得缺乏某種成熟的韻味,而更像是難以脫離青春偶像般的表演。

  新版《紅色娘子軍》在細節上有很多缺陷,特別值得一說的是“假特派員”的情節。也許這是當今所有的革命題材作品都無法逾越過去的原因,所以電視中也隻能以“假特派員”來代替。實際上,同時期,全國蘇區都在“肅反”。如果真象電視中所述,師長都被假特派員關了起來,那麽整個紅軍獨立師則完全被控製在這個“國軍袁處長”手中,哪還需要“剿匪”,假特派員完全可以隨便發一個命令就毀掉整個紅軍瓊崖獨立師。


  紅色革命電影觀後感(二)

  ——《董存瑞》觀後感

  故事講述的是1945年春,董存瑞在因種種原因的困擾下,終於參加了當地抗日自衛隊,同年參加了八路軍。在隊伍中,董存瑞和他的夥伴都不滿20歲,但卻有著驚人的膽識和勇敢的魄力,在戰鬥中他屢次立功,讓連長和隊友刮目相看。

  故事的OK發生在1948年5月25日,進攻隆化縣城的戰鬥打響。董存瑞所在的6連負責拔除敵人核心陣地——隆化中學。臨出發前,身為爆破組組長的董存瑞,代表大家表決心:“我就是死後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學的外壕裏去,讓大家踩著我們把隆化拿下來!”他帶領戰友接連炸毀了敵人3個炮樓5個地堡。在打開隆化中學東北角的外圍工事之後,敵人隱藏在圍牆外幹河道上橋形暗堡的機槍突然開火,部隊遭受嚴重傷亡,突擊受阻,而派去爆破的戰友又一個個在中途倒下。

  麵對敵人碉堡的凶猛火力,董存瑞再次請戰,在戰友的掩護下衝到橋底。此時,他的左腿被敵人的機槍打斷,暗堡的底部離幹涸的河床還有段高度,河道兩側護堤陡滑,他兩次安放的炸藥因沒有木托都滑了下來。此時,衝鋒號已經吹響,拖延一分鍾就會有更多的戰友犧牲。董存瑞毅然用身體做支架,左手托起炸藥包,右手拉燃了導火索。隨著天崩地裂的一聲巨響,敵人的橋形暗堡被炸毀,紅旗插進了隆化中學。董存瑞用自己年輕的生命為部隊的勝利開辟了道路,犧牲時年僅19歲。

  看完電影時,我的心中感慨萬千。一個年僅19歲的青年,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為戰鬥奉獻出寶貴的生命。想想董存瑞,在進革命隊伍、入黨等過程中遭受了重重困難,但他還是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使自己完成了自己的目標。當他在炸暗堡時,那種為革命事業奉獻、為祖國和人民付出的勇氣深深的打動了我。

  董存瑞比我大5歲,沒上念過幾本書,沒受過良好的教育,卻又一顆為祖國無悔獻軀的赤字忠心,他雖然年僅19歲。但在我心中,也是在很多人心中,是我們所敬仰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他彰顯了中國革命烈士的偉大精神,詮釋了生命的意義!

  從這部電影中,我深刻的體會到一個人就應該向董存瑞那樣,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它的寬度和厚度,有些人碌碌終生,若幹年後,被世界遺忘;但董存瑞,年僅19歲,沒念過書,沒上過學,卻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榜樣!

  董存瑞——一個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的共產黨員。董存瑞——一個頂天立地的革命戰士!


  紅色革命電影觀後感(三)

  ——《辛亥革命》觀後感

  在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活動即將拉開帷幕之際,紀錄片《辛亥革命》開始播放了。作為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學者,我感到十分有意義。

  任何一個中國人都知道,現在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名副其實的大國,在國際社會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盡管中國自身仍麵臨許多挑戰,但是社會發展的堅冰已經被打破,實現中華民族複興的大趨勢已經不可逆轉。而在這一時刻,回顧近代中國走過的曲折道路,回顧百年前的先人們為改變中國麵貌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奮鬥與犧牲,仍然是激勵我們繼續前進的寶貴資源。

  近代前的中國曾經是大國、強國,但是近代以來,由於政治的腐朽與經濟的衰退,無法扼製西方列強的侵略與壓迫,在一次次列強的進攻麵前敗下陣來。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都是中國被迫割地賠款,被迫簽訂一係列不平等條約,進而引起列強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國聯軍進入中國並強迫簽訂《辛醜條約》,迫使中國“將大沽炮台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務,而外國軍隊則駐紮於中國京畿周圍的要地,實行永久軍事占領。中國在西方殖民主義強加的不平等條約體係束縛下一步一步地“沉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中國人民當然不甘心承認備受列強欺淩的侵略現實,麵對列強侵略的加深也掀起過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動。民族複興的追求是幾代人的目標、理想。但是,實現近代中國的複興則麵臨十分艱巨的困難:擺脫帝國主義的外來幹涉侵略與壓迫是中華民族複興的第一步,而使廣大人民擺脫貧困,使中國作為大國富強起來,則是中華民族複興更艱巨的一步。曆史上,許多人為這一目標曾經進行了多次嚐試,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從事的努力。中國近代史就是人們以這樣一種精神支撐著從坎坷中走過來的曆史。

  我們重視辛亥革命,是因為盡管1911年的革命有著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掃除了兩千年來的封建製度,消滅了皇帝製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襲的製度。此後發生過兩次帝製複辟的活動,但都不能成功,說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這是相當重要的功績。

  列寧曾就中國的辛亥革命表達過這樣的觀點:“沒有真實的民主主義OK,中國人民就不可能擺脫曆來的奴隸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隻有這種高潮才能激發勞動群眾,使他們創造奇跡。在孫中山綱領的每一句話中都可以看出這種高潮。”

  辛亥革命吸納了當時幾乎所有的中國先進分子,他們獻身革命,同時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斷修正改變積貧積弱中國的想法。孫中山作為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與當時的誌士仁人們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後中國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奪取革命果實而導致封建複辟,日本軍國主義提出企圖獨占中國的“二十一條”加劇了中國主權淪喪。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黨人陷於苦悶的時候,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給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新的世界觀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後,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共產黨人重新考慮中國的問題,科學地明確了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動力、性質和前途等一係列重大問題,認識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勝利的保障,是曆史的主人,自覺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喚起人民,並將其團結在自己的周圍,使之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主體力量,終於使複興的理想得以實現,使中國的麵貌發生了巨變。

  百年後的人們已經很難切身體會辛亥時期的社會狀況,甚至不能理解當時的革命誌士們的曆史性的抉擇。所以在辛亥百年後的今天,社會上流行著一些模糊的認識:如認為“辛亥革命給社會造成的破壞大於建設,延緩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進程”,或者認為革命的設計“超越了中國的國情”,“搞君主立憲會更好些,政治局麵會更穩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進主義思想的產物”,還是避免為好。

  其實,辛亥革命的親曆者們如何不歡迎以溫和的沒有犧牲的方式改變封建中國的麵貌呢對辛亥革命時期革命者的人生經曆整體考察後即可看出:他們並非從一開始就醉心於以激進手段改變中國落後局麵,但是在經曆了一再的失敗與挫折,意識到清王朝決不可能真心實意地退出權力的中心而實施“立憲”,而當時的政治環境也並沒有開明到可以以和平請願的手段而推動立憲的時候,他們才選擇了被認為是“激進”的革命道路,這其實是當時條件下應當做出的正確選擇。看了紀錄片,對革命者的選擇就會有更清醒的認識。

  《辛亥革命》導演張黎,是電視劇《走向共和》、《人間正道是滄桑》的導演,這個背景,使《辛亥革命》被放在一個更長遠的中國曆史視野裏,表現1911年4月27日(廣州起義)至1912年2月12日孫中山辭任臨時大總統,圍繞武昌首義前後的曆史畫卷。

  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曆史片表現著當代人對曆史的認識與態度。

  《辛亥革命》以秋瑾就義開始,廣州起義的準備、過程與失敗,孫中山在美國的募捐演講,試圖回答第一個問題:為什麽要革命?為什麽一個女人、母親寧可犧牲生命要去革命?為什麽參加廣州起義的20多歲的小夥子們要犧牲生命去革命?為什麽海外的華僑要捐款甚至賣掉祖宅讚助革命?

  孫中山在演講中回答的非常清楚:因為滿清政府已經不可能給中國人生活的尊嚴,中國要擺脫被世界歧視的命運,隻有革命這一條路。

  武昌首義後,黎元洪指揮漢口炮台兩炮轟走了蔭昌的軍艦,成為袁世凱出山的導火索。袁世凱率領北洋軍順利攻克武昌後,停止了進攻,開始在清廷與革命黨之間尋找押注的機會。

  革命之火在軍事上完全可以被撲滅,但袁世凱太明白自己的命運,他不能再給滿清權貴一個兔死狗烹的機會,實際上,確實是袁世凱的私心,是清廷覆滅的真正推手。

  滿清入關,是吳三桂的反水成為明朝滅亡的真正推手;晚晴的滅亡,同樣是由於另一個軍事權臣袁世凱的反水,可謂起於斯、亡於斯,清廷滅亡豈不正是曆史的報應?

  辛苦革命為什麽不是普通的兵變、暴亂或改朝換代呢?

  是孫中山及同盟會高舉的“共和”理念,成為推翻清廷以及中國3000年君權專製的“思想杠杆”----從辛亥革命之後,中國大地上任何一個企圖複辟帝製做皇帝的人,不管他有多大的軍權,都注定成為人民公敵。

  這就是思想的力量。辛亥革命的最重要成果,就是讓這一思想開始中國人心中紮根。即使還有懷念皇帝的遺老遺少,也改變不了共和理念成為中國曆史的潮流。

  在晚清,隻有孫中山自1895年起,就堅定地高舉革命、共和的大旗。談共和,則必談孫中山。孫中山就是共和體製的旗幟。

  孫中山回國後,力排眾議,堅決提出要早定國體,即以民國、共和取代君主專製,以總統、總理、議會取代君主立憲。不能等待袁世凱的逼宮(清廷退位),而要創造一個共和政體,哪怕讓袁世凱這樣的陰謀家來做民國的大總統。

  當孫中山被17省代表選舉為臨時大總統的時候,孫中山指出,大總統的意義不在於誰去做,而是打破了中國幾千年專製君主的傳統,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由人民選舉產生的國家元首。

  為此,孫中山將民國大總統一職,作為推動袁世凱造反的誘餌。國家元首,國之大寶,非如此如何能令袁世凱率領中國唯一有實力的軍隊(北洋軍)歸順民國呢?

  《辛亥革命》在表現這段曆史的脈絡上,很見功力。不是過去史學家所謂革命黨放棄了革命的領導權,導致辛亥革命沒有實現真正的目的,袁世凱最後複辟帝製。

  《辛亥革命》不僅為革命人的“無私”進行了有力的辯護,而且為孫中山超越曆史的洞察力進行了辯護。

  辛亥革命是什麽?

  不是為一家一姓的權力爭奪、改朝換代,而是為國體的新生,確立主權在民的共和政體。是樹立自下而上、國家、政府由人民選舉產生,元首、官員是人民公仆的新政治理念,改變王權天授、王土王民、殺伐隨意的專製獨裁政體。

  這是中國曆史的真正進化。

  《辛亥革命》還未所有的革命者,為革命捐款、奉獻生命的所有人進行了感人的辯護:從秋瑾、廣州起義烈士(實際可考人名為89人)、武昌首義將士,以及舊體製內的同情者,清朝駐英大使的女兒唐曼柔,為孫中山遊說西方財團停止對清廷貸款勇敢地站在舊體製及父親的對立麵,最後隨父親一起自殺的女性。

  林覺民的《與妻書》代表了年輕的革命黨人,為什麽拋妻棄子、放棄富裕的家庭、個人的前途,去進行看不到前途的革命----因為革命代表了中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即使明知自己看不到勝利,也要為革命奉獻的精神。

  革命者不全是不得已的逼上梁山者。中國近現代曆史最感人之處,就是很多富裕家庭、包括舊體製家庭的年輕人,甘願拋棄優越幸福的生活,投身到理想、奉獻給革命,這些人是先知先覺者,是中華民族新生的不滅的源泉,魯迅所說的舍生取義的誌士。

  今天的人們,不應忘記這些民族的脊梁。也不應容許那些將自己的家庭、個人幸福奉為最高人生標準的人對革命者進行肆意及陰險的誹謗。

  革命也許不能完成所有的曆史使命,革命或許會留下曆史的遺憾,但中國近代曆史革命的進步意義,不容抹殺。智者如楊度、康有為讚成君主立憲,主張所謂理性地改良政治,曆史已經給了這些有學問而無見識的學者以響亮的耳光。

  在中國,隻有徹底的共和、民主才能洗刷3000年君主專製的毒害,才能讓人民有過上有尊嚴生活的機會。

  這是辛亥革命的曆史貢獻,也是照亮中國未來的希望之光。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紀念日。這是一場空前絕後的革命,在中國曆史舞台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我們去回顧它、銘記它,並必將把它給我們傳遞的一種精神和曆史使命延續到以後的無止盡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去。時光流逝,曆史遠去。歲月可以改變滄海桑田,但是永遠無法抹去曆史在此間留下的烙印,那震耳發聵的槍聲將永遠定格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可以這樣說,隨著硝煙散去的那一刻起,人們就一直在探究這段曆史以期從中吸取有益的借鑒。

  當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失敗之後,當轉瞬即逝的戊戌變法落幕之時。資產階級一場救國圖強的立憲運動在當時外寇橫行、內政腐朽的曆史背景下有條不紊的開展起來。廢帝製促共和為民族民權民生擔起天者大任;興同盟倡博愛號聯俄聯共聯心創生國之新元。一大批知識分子和有識之士滿懷著一腔熱血,用生命譜寫著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那一腔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的熱忱,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敬畏。

  曆史總將這場革命一分為二的看待,說它既成功了又失敗了。我不否認它最終的勝利果實被賣國賊所竊取的失敗,但我覺得它的成功經驗遠比它的失敗教訓更值得銘刻在曆史的車輪上。它推翻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給水深火熱的中國燃起了新的希望;它推動了中國資產階級先進力量的進步,為新思想與新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它讓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不論之後何人再複辟帝製,人們都會拿起武器去戰鬥,去維護自己的利益,去捍衛自己的尊嚴。

  一個世紀的光陰猶如彈指一揮間,曆史不容假設,所以我很難想像,如果100年前,沒有這樣一部分人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拋頭顱灑熱血的方式執著的追尋新的希望,那麽如今的中國該是怎樣的一種場麵?不過,既然曆史沒有留給我們血雨腥風的生活,沒有留給我們戎馬疆場的機會,那麽我們就該以新的方式開拓進取,去尋找利國利民的新道路。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古人雲: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我們,這些生活在安樂世界裏的人們,怎該忘記這段曆史?如今的我們要做的已不是追尋夢境中童話般的天真,而是在現實世界裏腳踏實地的去踐行黨和國家賦予的光榮使命!要將孫中山先生“博愛”的思想發揚光大,即使道路崎嶇、布滿荊棘,也該微笑著握緊拳頭,因為: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

  今天,我在電影院觀看了紅色大片《辛亥革命》,這部電影生動地展示了那段時期波瀾壯闊的革命曆程,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先驅孫文——孫中山的光輝形象,深刻地揭露了竊國大盜袁世凱假立憲,真複辟的醜惡麵目。看完這部電影,我感觸很多。

  其中,令我印象尤為深刻的是那次廣州起義失敗時的畫麵。(www.)那麽多戰士的屍體橫放著,這兒是,那兒是,漫山遍野全都是。徐宗漢步履難行,跪在地上,抱起一個個犧牲了的戰友,低頭無聲,冰涼的雨水從空中傾瀉而下,夾雜著眼淚從她的臉頰滑下。那些戰士們身上的血跡還未幹,還留有炮火擦過的痕跡。他們已經離我們很遠,但我想戰士們心中的革命精神依然存在,革命的火焰還在他們身上燃燒。走到今天,也許他們並不後悔,遺憾的隻是革命尚未成功和對親人的不舍。

  時光荏苒,到了今天,革命曆程的血雨腥風都已成為過去,取而代之的是人們幸福快樂的生活,但這幸福生活又是多麽來之不易。從革命,到發展,到振興,這之中經曆了太多慘烈的戰爭,太多的生離死別,是那些偉大的革命者們用他們的努力,鮮血,乃至是生命,換來了我們的和諧生活,這是多麽大的代價。因此,我們更應該珍惜現有的美滿生活。

  清政府為什麽腐敗無能?這是我在觀看影片時的一個疑問。現在,我已經有了答案:萬眾一心,才會有強大的力量。昔日的清政府,皇室墨守成規,官員們要麽阿諛奉承,要麽隻認己見,沒有齊心協力,都隻為自己而活,何來團結?何來力量?最終,才會導致革命,導致國家衰敗,從而走向滅亡。由此可見,要想讓國家富強,我們要有全新的思想和團結的力量。

  讓人民的生活更好,祖國更富強,是我們每個人的心願,也是革命的起始點和終結點。

這篇關於紅色革命電影觀後感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7月29日,歸檔到目錄觀後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