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影片觀後感

Jul24

  愛國主義影片觀後感(一)

  ——《集結號》觀後感

  文/李雪菁

  集結號響了,我卻聽不見……

  ——題記

  戰爭,猶如一場死神的盛宴。一旦踏上戰場,就等於隨時準備獻出寶貴的生命。戰鬥的號角早已吹響,在戰場上拚搏、廝殺……周圍的兄弟一個個倒下,集結號卻還沒有響起。

  集結號響了嗎?難道我聽不見?

  這是一群頑強的戰士,不消滅最後一個敵人,他們絕不離開。47名戰士,47個奮鬥的生命,在那一聲轟爆聲中升華。

  我的戰友呢?戰鬥結束了嗎?九連連長穀子地,他還活著,但被解放軍當做敵軍俘虜。他打聽到自己原來的部隊番號已經取消。怎麽回去,回到自己的部隊?

  穀子地就是穀子地,就是有一股別人沒有的衝勁兒。他設法加入了解放軍炮兵部隊,南征北伐,他隻為給死去的戰友找回應有的榮譽。

  或許是天意,或許是努力。穀子地這麽多年來的找尋終於當年負責吹響集結號的吹號手。當穀子地內疚地說,戰鬥那時,戰友們都聽到了集結號響,自己的耳朵被炮火震聾了,聽不見,執意要戰鬥,結果犧牲了那麽多戰友……“集結號響了,我卻聽不見,聽不見!”可吹號手卻告訴他——集結號,沒有響,真的,沒有響!

  每個故事都要有一個完美的收場。穀子地在煤礦下——當年血戰的舊窯場找到了47位戰友,建起了一座“九連紀念碑”。榮譽屬於這些“拋頭顱,灑熱血”的勇士們。縱使時光飛逝事過境遷,或許曆史會漸漸被人淡忘,曾經的那份兄弟情義卻絲毫不減,穀子地的腦海裏時常浮起他的那些兄弟的影子:王金存,焦大鵬,薑茂才,呂寬溝……集結號,吹響了,這次真的響了。

  看到最後,沒有淚。心裏隻有一股無法平靜的波瀾:是為戰爭的殘酷,是為穀子地的執著,還是為在硝煙年代戰友情誼?

  努力就會有結果。穀子地證明了這句話。在炮火中摸索前進,在硝煙中堅持戰鬥,因為——集結號還沒有響,我們不能撤退,這是軍令!他們堅持!穀子地堅持!這場仗沒打完,他絕不放棄;不找到自己的部隊,不還戰友一個榮譽,他絕不放棄;不到最後,他絕不放棄。他從未放棄。從穀子地身上,我看到一種叫“堅持”的東西,一種叫“信念”支柱。

  說到《集結號》,就不得不談到戰爭。“戰爭”二字足以顯示生命的脆弱,一場戰役之後,殘酷的戰爭讓多少有故事的人和他們的故事一起被曆史掩埋,被人們遺忘。“白鴿飛舞的年代,你不會認識我,我的綠軍裝是最普通的顏色。假如一天風雨來,風雨中會顯出我軍人的本色。”如果沒有戰爭,或許他們已經忙著耕種了;如果沒有戰爭,或許他們還活得好好的;如果沒戰爭,或許一切悲劇都不會發生……

  集結號響了,它召喚著我們去奮鬥、去堅持,這不是戰爭的召喚,但要銘記曆史;這是前進的召喚,這是和平的召喚。你,聽見了嗎?


  愛國主義影片觀後感(二)

  ——《青春之歌》觀後感

  文/何琪

  青春,是一朵嬌豔的花,永不凋謝;青春,是熾熱的驕陽,永掛天邊;青春,是一首壯烈的讚歌,永遠回旋於心房。《青春之歌》通過青年知識分子林道靜的成長和進步來反映了一場曆史大風暴,展現了從“九·一八”到“一二·九”這個曆史時期,北京的一批大學生為了反對封建統治,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而進行頑強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真實生動地揭示了青年一代知識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我們作為熱血青年,更加應該把握青春,學會成長。人,總是要一天天長大的,任何人都回避不了這個事實。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成長起來的,它需要我們的勇氣。(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用知識武裝頭腦。增長知識的同時多累積生活閱曆。學著去麵對,學著在逆境中生存,學著在困境中磨練心誌,逐漸成熟。幸福的生活得來不易。那是我們一代代的革命先烈用鮮血換取來的,他們用鮮血譜寫新的曆史,他們用鮮血澆灌大地,我們要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依然勇於扛上曆史的重任,把自己的生命與祖國母親的關懷下茁壯地成長起來的精神。林道靜那充滿坎坷、充滿荊棘的,但又豐富多彩的人生隨著她一步步成長,一步步成熟,這也是黨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寫照。我們青年一代要勇於成長,善於成長,牢記革命精神!

這篇關於愛國主義影片觀後感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7月24日,歸檔到目錄觀後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