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讀後感1500字

Jul09

  呐喊讀後感1500字(一)

  魯迅的小說是中國現代白話小說的經典之作,它無窮的魅力,風行了大半個世紀,至今不衰。中學階段我們己經學習了不少魯迅的文章,多出自第一部小說集《呐喊》。

  《呐喊》收入了魯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說。這些小說反映了五四前後中國社會被壓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

  在《呐喊》自序中,魯迅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曆,反應了他思想發展的過程和從事文學工作的目的和態度。同時也說明了這些小說的由來和起名的原由。

  《狂人日記》塑造了一個反封建戰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過狂人的敘述,揭露了舊社會是一段吃人的曆史;披著“仁義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製度和封建禮教,其本質是吃人。作者在描寫狂人的多疑、妄想時語言似雜亂而實敏銳,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點,又道出了被壓迫者的心聲從而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卻是象征著一位反封建戰士的形象。

  《孔乙己》也是我們此較熟悉的一篇文章,本文塑造了一個封建社會中沒落知識分子的經典形象,窮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深受封建科舉製度的毒害,作者抨擊了民眾精神的麻木和社會對苦難者的冷漠,同時譴責了腐朽的封建科舉製度。本篇的結構嚴謹,先是開端,交待了環境和氣氛;其次發展,介紹人物;再是OK,提示了社會的冷酷無情。本文在描寫人物性格方麵十分出色,多用側麵描寫用第一人稱“我”——酒店小夥計來歡察孔乙己,本文的語言也極精煉簡潔。孔乙己結結吧吧地為自己靠不住的清白辯解時,那一句自欺欺人的“竊書不能算偷”,將舊時代知識分子自命清高,迂腐不堪的形象畢現無餘。

  《明天》是魯迅著力反映婦女悲慘命運的小說之一。本文通過寡婦單四嫂子痛失獨子描寫,展示了一副中國婦女孤立無助的圖景,同時抨擊了黑暗社會的吃人本質。

  《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的代表作,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名篇。本文塑造的阿q的形象可謂是深入民心,本文講述了一個個即獨立又關聯的故事,形象的刻畫了“阿q”的性格特征,及其精神勝利法,往往能引起讀者會心一笑。但笑過以後卻又不禁同情阿q,本文的語言可渭是獨具匠心,卻又恰倒好處,如“阿q”調戲了小尼姑而“十分得意的笑”,酒店裏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阿q從城裏發財回來,大名從“淺閨”傳到“深閨”裏去了。相對於“深閨”的“淺閨”和相對於“十分”的“九分”,用得十分形象而幽默。給人以別致之感。

  《社戲》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少年時代在農村看社戲經久不忘,到了成年,在北京看的京戲卻索然無味。在回憶的對比中讚美了農民子女的優秀品質,農村是作者少年時代的樂土,可以不必讀書,可以釣魚放牛,可以看社戲,作者描摹出孩子的真實心理。而且,作本文的心理描寫也非常出色,例如對看社戲雇不到船時的急切和有船時的輕鬆兩種心情,刻畫的十分真實。作品對人物的刻畫,也相當生動形象,突出了其個性:雙喜熱情、機靈,直率;阿發無私、能幹;六一公公純樸,大度,都隻用了簡簡單單的幾筆便勾畫出了他們各自的特征。作者用抒情的文字描寫自然山水景致,諸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月色的朦朧,笛聲的宛轉悠揚,營造了一種恬靜淡雅的夜景,給本文增添了不少魅力,演社戲看社戲的習俗風情都發出濃厚的鄉土氣息,民風的描述起了襯托作用,使作品讀起來親切感人。

  沒有華麗的語言,故事也並不引入入勝,在魯迅的作品裏,表現的是他那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感,是他對中華民族的深深熱愛。他的作品尖銳有力評擊地評擊了不合理的封建製度,他的言語犀利,像尖刀一樣直刺敵人的心髒。同時,魯迅先生也對生活在這樣社會的人們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希望通過《呐喊》小說集的呐喊,喚醒麻木的靈魂,被壓迫的人們。


  呐喊讀後感1500字(二)

  我已經很久沒哭了,應該差不多快半年了。

  不哭,總覺得有點不踏實(特別是像我這種愛哭的人),它也許讓你太過於理性,似乎把所有的事情都看得一清二楚,而缺少了那份屬於自己的感性認識,不恰當的比喻一下,有點像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

  下午,我看了《呐喊》,從《狂人日記》到《社戲》,看是說看完了,可覺的沒有老師的講解,心裏總是空空的,隻把它當作一片普通的小說在進行閱讀。

  晚上,我一個人看了《十月圍城》,也許有了下午的鋪墊,晚上不知怎的,竟然哭了。

  可能文字不如影像來的那麽深入人心,但在看電影的時候腦海裏竟全是魯迅筆下的那一群群看客,魯鎮的點點滴滴在我的腦海裏浮現……

  革命,是十月圍城的背景,在革命的道路上,一位位戰士犧牲的場景曆曆在目,他們有的懷揣夢想,和孫中山先生“醫治”中國人腐朽的心靈;有的雖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國家大事,但為了報答恩情,他們義無反顧的走向了革命這條不歸路。他們的作用和魯迅是相同的。他們呐喊,希望腐朽的中國人站起來說不;他們犧牲,為了新中國更美好的明天。一切的一切,文人和武士都是為了兩個字——國家。

  “吃人”是狂人日記中的一個關鍵詞。主人公認定這個世界是一個吃人的社會,他勇敢發出挑戰,相信將來的社會容不下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心聲。十月圍城中的李少白就像是其中的主人公。他教書,教給學生先進的西方思想,創立《中國日報》,帶領學生上街發報紙,搞遊行,告訴人們封建的君主專製需要改革,中國人民需要一個新的中國。

  然而,麻痹的中國人沒有覺悟,吃人的社會在繼續蔓延。在這樣的社會中,滋生出一種叫做看客的一群人,他們更加可怕,不但數目龐大,而且人數增長極快。他們不動手殺人,用的隻是一雙眼睛和一張嘴。

  在觀看日本人殘害中國人時,中國洋留學生在笑,他們是一群看客;在看到八大義士在奮力脫險時,他們圍成一個圈,指手畫腳,似乎這不是一場拯救中國的行動,而是一場“精彩絕倫”的功夫表演。

  《藥》是最能揭露這群看客真麵目的一篇文章,華老栓用被統治階級殺害的革命人夏瑜的鮮血蘸成八血饅頭治病。一個革命者為群眾解放慷慨犧牲,他的鮮血卻被人們當作治病的良藥,這種強烈的反差讓我意識到了長期的封建統治對人們的傷害有多大,他們漸漸變得麻木而愚昧。

  “今天,如果再道何為革命,我會說: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經文明之痛苦。(堅持做下來,需要用心。

  我想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呐喊》這本書也許就是去了它存在的價值了。

這篇關於呐喊讀後感1500字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7月09日,歸檔到目錄讀後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