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心得有感

Jun20

  讀論語心得有感(一)

  百家講壇,於丹講“論語心得”我沒看,學校每人發了一本書“於丹論語心得”看過後感觸頗深,對於丹的某些論點我不敢句同,但看完心得,很是受益。

  於丹“論語心得”使我受益的原因是她以平和的心態,質撲的語言,淺顯的哲理,通俗的講解了中華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道德觀,解讀了交友理念,人格修養,人的良知與意誌,寬懷與仁愛,正直與氣節等。讀來平易,絲毫無那種造作,故弄玄虛,裝腔作勢的感覺,也沒教師爺的嘴臉,讓我感覺離孔子很近,更覺此書真的“道不遠人”並引導我輩走近傳統文化的源地,在世風日下,物欲橫流的今天,能讀到這樣一本書,令我耳目一新,心曠神宜,也受到很大的啟發。

  有人認為因為國人普遍缺少精神信仰,而論語節目的推出,於丹的大膽演繹,在國人貧瘠的精神世界裏,依稀看到了精神的歸宿,所以《論語》走紅,於丹成名,都是水道渠成的美事。而我自己的感覺,是我自己的判斷,先前成長過程中的種種疑惑,在聽於丹說論語後,居然也找到了一些答案,原來論語可以這樣來解讀。於丹果然有其獨到之處,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是真實的感覺,而不是無病的呻吟。

  談到論語,必談孔子。孔子是儒家的靈魂人物,古今褒貶不一,反差極大。在封建王朝裏是不可爭議的聖人,是萬世師表。而在今天的世界裏,他一度被打倒,我也是在聽著打倒孔老二的口號聲中長大的一代。所以在我開始主動接觸論語的時候,我對孔子仍心存那麽一絲芥蒂,我早期憤恨中庸之道,以為那是中國衰弱的原因,它掩飾了純真的人性,使人漸漸失去血性和創造力,使人習慣於被規則約束,所謂天朝上國不就是因為這樣而沉淪的嗎?

  然而在今天,我卻希望自己在論語中找到心靈的歸宿,時間積累下來的問題需要一個很好的解釋,論語恰能給我這樣的答案。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誠不欺我也。我按照自己的規則行事,留下傷痕累累,才悟出中庸的大道之理,它至少能讓我保持被世俗力量折磨後,心中能有那麽一點坦然。我明白了我是對的,但我卻不可能成功的道理。君子在這個世界上,要讓自己的內心堅持與世俗世界的流行規則很好地結合起來,這樣的君子,才能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抱負。才能做好入世的事業,不流於空談。

  現代中國人的種種心靈困惑,在於不相信精神信仰的力量。有信仰總比無信仰的好,我秉持這樣的觀點,在我們心中有太多問號的時候,看看論語吧,聽聽於丹的論語心得吧,圓滑處世,並不困難,讓自己擁有快樂的靈魂,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努力做到。我們在與周遭的世界有機融合後,也可以巧妙地保持自己的個人操守和原則。

  這就是所謂高尚成功的含義吧。

  在網上也看了許多有關“論語心得”的資料,沒想到在網上卻看到對於女士大加口誅筆伐揮舞大棒的文章,還有聯名封殺及史學權威的暴跳,大有將於女士至於死地而後快之感,這不僅讓我想起文革時產生的文霸,真是文革遺風仍存,張姚後人重來,一篇心得感受,竟幹戈四起,又同是作學文的人,學術探討,各抒己見“橫看成嶺側成峰”對同一事物,各有不同看法很正常,在探討中,在爭鳴中求得正源,(人總是在錯誤中不斷的修正自己,完善自己。)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不可思議的是動不動就封殺,就棒喝,那還有什麽學術探討了?況且於女士的心得則是個人所見,獨家感受啊。豈不知千人看心得,有千種之體會,千人讀論語,則有千人之感受,大家都有權談論語,都有自由寫心得,能被大眾所接受,這就是正確,這就是成功的標誌。於女士的文章即便不是鮮花,但也決不是毒草,如果讓反對她的人也寫一篇“心得”也許未必如於女士。又何必何必橫眉冷對?這正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正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看看現在屏幕上充斥的超女,胡編亂造的垃圾電視劇。為一夜成名不顧一切的逐名奪利。人們精神的困惑,道德水準的失恒。更有那良心的喪失。我們的孩子不知道有屈原,嶽飛,不知道李白杜甫,過幾年連我的孫子都不知他爺爺的名了,我想,這是件可悲可怕的事情,國民需要一種精神,民族需要自己的文化,我們更希望多有象於女士這樣的文人,多寫這樣的心得,能讓我們對傳統文化有新的認知與理解。心得成書,閱過受益,善亦大焉,感謝於女士的推動做用。

  以上一點體會和大家一起探討,有言語過激之處請諒解,畢竟是個人見解。同時我也希望我們的學者,文士,博士們還有權威的史學家們,都能象於女士一樣寫出更好更多的“心得”讓大家共同學習體會。


  讀論語心得有感(二)

  在2013年寒假中,我讀了《論語》這本書。其中有幾篇我深有感觸:

  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至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說:“學習知識的同時又時常去複習,不是很快樂嗎?有誌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是讓人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而我不去怨恨,不也是一個君子嗎?”。“學習”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最重要的;“學習”不隻限於書本,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做事,孔子也是這樣認為的,因此,孔子非常重視學習中的“實踐”,就是把所學的東西反複實踐才能真正掌握,並體會到其中的喜悅。因為好學者的心胸是敞開的,願意與誌同道合的人切磋,既然遠方有人來講道論學,近處的人也向自己請教,這不正是學有所成的快樂嗎?再者,當他人不了解自己時,也不去怨恨他人,這是君子的涵養。

  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孔子說:“年輕人在家就要孝敬父母,在外就要尊敬師長,做事情要謹慎,說話要誠實,要愛護眾人,與有仁德的人親近。如果之後還有精力,就去學文化知識”。古代對少年兒童的基本要求正是孔子所說的這段話。在我國古代,書本知識似乎不是教育少年兒童的基本內容,而主要是把少年兒童培養成孝敬父母、謙遜待人、講究信用、團結他人而又向往高尚品德的人。今天與孔子所處的時代不同了,書本知識的學習成為少年兒童學習的主要內容,一個人如果不把精力放在學習知識上,就很難勝任以後的工作。學習做人的品質與學習書本的過程是同時進行的。因此,今天的教育要求更加全麵,學生要在德、智、體、美、勞這幾個方麵發展。古今社會的發展給了教育更高的要求。

  讀了《論語》這本書,我知道了許多知識,懂得了孝敬父母、為人處事,這本書真的很好,建議大家來讀《論語》吧!


  讀論語心得有感(三)

  《論語十篇》是我們學校發給我們五、六年級的書,裏麵內容豐富,我很喜歡,一有時間我就會拿來讀讀,裏麵有這樣一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孔子四處講學,有一天,他正坐車趕路,卻被一個小孩堆的一座土城擋住了去路。(www.)孔子下了車,微笑著說:“你怎麽不知道車來了要讓路呢?”小孩子抬起頭來,鎮定地說:“從古至今,隻聽說車要繞城而過,哪有城要避開車的道理?”孔子聽了非常詫異,決定考考他,就問道:“什麽水中沒有魚?什麽火沒有煙?什麽時候白天短?什麽樹不長丫杈?”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井水,螢火,枯木。”說完,小孩又反問了幾個問題,結果孔子一個也答不上來。孔子又說:“我車中有棋,要不咱們賭一盤吧。”小孩馬上拒絕了,說:“天子好賭,就無心治理國家;農民好賭,就會錯過耕種的時機;做學問的好賭,就會忘了讀書;小孩好賭,就會挨揍。賭博原來時無聊、無用的事,學它做什麽?”孔子一聽,頓時由讚賞變成了敬佩,於是拜他為師。這個7歲的孩子就是項橐,從此,這個7歲的孩子名聲揚,而孔子以聖人之身,不恥以孩童為師,其舉動也為天下人稱讚。

  我從這個故事中了解了橐小時候的故事,也讓我真正體會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含義。

這篇關於讀論語心得有感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6月20日,歸檔到目錄讀後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