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波5萬元起家 如今年出口額上千萬

Jan07

  10年前,頗有美術天分的造船廠技術人員張東波出於對傳統編織工藝的熱愛,轉行做起了鄞州一家工藝品廠的設計師,從此便一發不可收,一門心思投入到手工編織這個原本陌生的行業。離開工藝品廠個人創業的8年時間裏,張東波不斷調整、翻新編織工藝,迎合市場需求,將小手工作坊苦心經營成一家擁有年出口額上千萬元的工藝品有限公司,產品遠銷20多個國家。

  5萬元本金險些打“水漂”

  1998年7月,張東波放棄了一家工藝品廠設計室主任的職位,向親戚朋友借來5萬元本金,招收了六七個手工編織熟練工,在體育場路一個又小又悶的倉庫間裏開始創業。

  憑著原來在工藝品廠的人際關係,他得到了一位日本客戶13萬元的手工編織地毯訂單。因為資金緊缺,張東波找來兩個朋友合夥接下這第一筆訂單。由於交貨時間緊迫,張東波委托染色廠染色後直接發貨到日本。沒料到的是,染色廠把客戶要求的紅色錯染成了咖啡色,收到貨物的日本客戶連夜打來電話要求退貨。張東波和合夥人急了:如果退貨,手工作坊將麵臨破產倒閉的境地。經過商討,日本客戶接受了貨物打折處理的辦法,張東波的手工作坊才化險為夷。

  摸索靈活的加工模式

  創業初期,張東波愁的不是銷路,而是原料。張東波把絕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尋覓材料供應商上。然而,原料供應問題解決後,隨著訂單越來越多,手工編織的人手又開始吃緊。張東波和妻子一合計,想出了一個妙招:選派廠裏的熟練工到寧波的10多個街道免費傳授手工編織技術,居民自發學技術,學會後認領原料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半成品加工,以件計算薪酬。這個辦法當時受到大批下崗女工的歡迎,廠裏的原料一到各個街道就被一搶而空。外發加工的模式不僅給下崗女工增加了收入,也使張東波的生產成本大大降低。

  主動開發新工藝

  市場越做越大,張東波的工藝品廠規模也越來越大。麵對種類繁多的手工藝術品,他開始探索開發有特色的手工原料和手工產品。有段時間,他出門找靈感,閑來逛商場,溜達路邊小店,發現有什麽新鮮的手工製品或已有產品的新樣式,都會買下來,回家仔細研究,連酒店裏的裝飾品也不放過。看到公園裏美麗的花朵,他也會用相機隨手拍下來,回去沿著花型畫畫。漸漸地,工藝品的品種越來越豐富,原料材質也越來越多樣。

  去年,他別出心裁地用一種手感較好的化纖混合料做成圍巾、手套和帽子,僅半年時間就攬到300萬元的出口額。張東波說: “社會流行什麽,我就做什麽;市場需要什麽,我就開發什麽。”他認為工藝品必須要與外國人的生活習俗及市場需求結合起來,這樣企業才能發展壯大。

  張東波認為,在創造財富過程中,激情和全身心投入最難能可貴。因為激情能感染員工,讓員工感受到人文關懷和歸屬感,而全身心投入能給合作夥伴一種信任感。他深有感觸地告訴記者:“做生意講究誠信,說一不二,這樣才能把資金盤活。”見習記者龐錦燕文

這篇關於張東波5萬元起家 如今年出口額上千萬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7日,歸檔到目錄創業故事
相關的標簽: 青年創業網 張東波5萬元起家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