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大臣:杜如晦

Jan04

  杜如晦(585~630 年),唐初大臣。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陝西長安縣)人。他是唐太宗李世民奪取政權、開創貞觀之治的主要謀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被認為是貞觀初年的名相。

杜如晦出身於世宦之家,少年好學。隋煬帝大業年間,吏部侍郎高孝基器重他機敏善應變,遂將他補為滏陽縣(今河北磁縣)尉。他見隋朝政治腐敗,又認為縣尉之職卑微,因而棄官歸家。

大業十三年(627)底,李淵父子率軍隊攻克長安,次年建立唐朝。秦王李世民聞知杜如晦足智多謀,便召進府中任兵曹參軍。唐政權初建,需要向各地選派官員。時秦王府聚集了許多有才能的幕僚,一部分已被調出去任職。房玄齡對李世民說:“杜如晦聰明有膽識,是一個難得的人才。你以後要建立帝業,必須得此人輔佐。別的人全調走不足惜,唯社如晦不可舍。”李世民聽到此說,立即上奏唐高祖,要求將社如晦留任秦王府。從此後,杜如晦跟隨李世民左右,參讚機戎,成為李世民智囊集團中的核心人物。

武德元年(628)八月,盤據今隴右一帶的薛舉兵強馬壯,趁李唐政權立足未穩,出兵東犯。高祖派李世民統兵征討,杜如晦隨軍參讚,經兩次交戰,唐軍徹底打垮了西秦的勢力,解除了西北方麵的威脅。李淵為嘉獎李世民的戰功,命其出為使持節陝東道大行台。杜如晦隨行任大行台司勳郎中,封建平縣男,食邑三百戶。其後,李世民連續統兵東征劉武周、宋金剛、王世充等武裝割據勢力,杜如晦每每隨行,為之參謀帷幄,決勝於疆場。他遇事善斷,處理公務迅速無誤,是同僚中最為幹練的人才。武德四年(622)十月,李世民為了籠絡人才,研究文籍,設立了文學館,置十八學士,杜如晦被選為學士。

隨著唐政權的鞏固和發展,在皇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間,逐步展開了一場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杜如晦和房玄齡為李世民出謀劃策,鼓動他先發製人,發動政變,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建成和元吉也在加緊策劃,打算分化瓦解秦王府中的骨幹力量,他深知“秦王府中所可憚者,唯社如晦與房玄齡耳。”①於是,便向高祖上奏,說房、社二人對朝廷不利。高祖便令將房、社二人趕出秦王府,並不許以後私見李世民。當李世民下定決心要與建成、元首進行最後決戰時,便密派尉遲敬德去召房玄齡、杜如晦人府計議。杜如晦化裝成道士模樣,隨長孫無忌潛人秦王府。在經過一番周密安排之後,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淩晨,李世民率杜如晦、尉遲敬德等一班親兵親將,發動了有名的“玄武門事變”,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消滅了政敵。李世民為皇太子,拜如晦為太子左庶子。

是年八月,李淵被迫退位,李世民當了皇帝。杜如晦多年隨李世民參讚戎機,尤其是在策劃政變,幫助李世民奪取皇位的過程中有功,被擢升為兵部尚書,封蔡國公,食邑2300戶。貞觀二年(628),又以本官檢校侍中,改任支部尚書,總監東官兵馬事。三年二月,升為尚書右仆射,仍然掌管選拔官吏的事,與房玄齡共同掌管朝政。當年十二月,因病辭職。

李世民當皇帝之初,勵精圖治,開展了一係列政治改革。杜如晦作為李世民的主要謀臣,發揮了重要作用。凡軍政大事,皆參與議定,在協助唐太宗建立朝章製度、選用官吏、確立法製等各方麵發揮了作用。當時,統治階級吸取隋王朝滅亡的教訓,對農民采取了一些讓步政策,使生產力得到發展,國家政治形勢趨於穩定,經濟逐步繁榮,開創了曆史上有名的 “貞觀之治”。時論認為:房玄齡善謀,杜如晦善斷,是當時的名相。

貞觀四年(630)初,杜如晦病重,太宗曾親去其家探望。是年十二月,杜如晦因病而卒,時年46歲。太宗為他廢朝三日,以示哀悼。又命虞世南為其撰碑文。詔贈開府儀同三司,加司空,改封萊國公。


作者: 來源: 這篇關於唐初大臣:杜如晦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4日,歸檔到目錄名人傳記
相關的標簽:唐初 大臣 杜如晦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