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吸才大法是如何練成的?

Jan05

曹董的第一謀士是荀彧,曹操稱荀彧是“吾子房也”。這位被曹操看作是輔佐劉邦打天下的張良式人物,原本是袁紹集團的骨幹,是他自己主動棄袁投曹的。孫董的第一謀士是張昭,孫權“待張昭以師父之禮”,張昭是個扶孫權上馬之人,他是孫權從父兄班底中繼承下來的。劉董的第一謀士是諸葛亮,用劉備的話講,二人的關係是“猶魚之有水”,而這位大名鼎鼎的孔明,是劉備三顧茅廬,費了好大勁親自請來的。請,反映了真正的人才是難得的;繼,說明了用人者和被用的人,一旦建立了共同的事業,是不會輕易離異的;而投,則更突出反映了人才的渴求舉動。

三大集團脫胎於漢末,“大漢集團”的創始人劉邦自己承認不如蕭何、張良、韓信這三個人,但他能用這三傑,所以得了天下。他的兒孫兩輩在用人這方麵均有建樹。可是幾代之後,“大漢集團”繼任的董事長們便進入了曆代王朝不可避免的怪圈,由進取變為保守,用人製度走向了腐朽。到了漢中後期,當官隻有兩條路,一條是死讀經書,詳細注解,所謂“明經取士”;一條是委當孝子,爭取“舉孝廉”,得到一官半職。久而久之,在死讀書的隊伍中,越來越多地出現了書呆子,在“舉孝廉”的隊伍中,越來越多地產生了欺世盜名地騙子。名門士族和徒有其名的人,壟斷人事大權,而真正有才幹的人不是被壓製,就是被埋沒。曹董對此深有體會,看得真切,他一開始創業,便抱定了“任天下之智力”的決心,衝破阻力,一步步地推開了變革用人機製的方針。 曹操用人機製的改革有一個突出特點,即:既重廣泛製造輿論,更重實際行動。用今天的話講,叫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他的創業前期,側重的是實際行動,不管出身貴賤,也不計較與自己是否親疏,不問曆史上有何汙點,也不在乎是罵我,還是捧我,隻要有本事、有作為,便千方百計爭取過來,利用起來,兼容並蓄,不拘一格。在他的中後期,側重的是運用手中的權力,靠強大的輿論感召,吸引各類人才。他一生中,以集團紅頭文件的形式,鄭重其事地先後下達了三次“求賢令”。有識之才,聽曹操所言,更觀其行,做出判斷,認定曹操確是能幹大事業的人,便紛紛湧進曹操集團。集團很快出現了文有謀臣、武有猛將、翼衛左右、共同圖起的局麵。對比起來,孫權、劉備集團也各有一大批能征善戰、運籌帷幄的武將文臣,但從人才整體上看,都少於和弱於曹操集團。劉備和孫權,在選人和用人上,也都打破了不少世俗偏見,但論改革的膽略和措施,遠遠遜於曹操。得人才者得天下,正因為曹董大力改革用人機製,從而練就了超一流的“吸才大法”,以至於全國眾多優秀的人才都被他的“吸才大法”吸附過來全力輔佐集團運營,最終以三分之二的市場占有率一舉成為全國的龍頭企業。 這篇關於曹操的吸才大法是如何練成的?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5日,歸檔到目錄人力資源
相關的標簽:如何 大法 人才 集團 用人 機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