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自己:布裏丹毛驢效應

Jan05

  決策過程中這種猶豫不定、遲疑不決的現象稱之為“布裏丹毛驢效應”。

  《聊齋誌異》中有這樣一則故事:兩個牧童進深山,入狼窩,發現兩隻小狼崽。他倆各抱一隻分別爬上大要,兩樹相距數十步,片刻老狼來尋子。一個牧童在樹上掐小狼的耳朵,弄得小狼嗷叫連天,老狼聞聲奔來,氣急敗壞地在樹下亂抓亂咬。

  此時,另一棵樹上的牧童擰小狼的腿,這隻小狼也連聲嗷叫,老狼又聞聲趕去,就不停地奔波於兩樹之間,終於累得氣絕身亡。

  這隻狼之所以累死,原因就在於它企圖救回自己的兩隻狼崽,一隻都不想。實際上,隻要它守住其中一棵樹,用不了多久就能至少救回一隻。

  這隻狼之所以累死,是因為它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布裏丹毛驢效應。更為可悲的是,它不僅在實質上,而且在形式上也完整地再現了這一效應的形成過程。

  法國家布裏丹養了一頭小毛驢,每天向附近的農民買一堆草料來喂。

  這天,送草的農民出於對家的景仰,額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邊。這下子,毛驢站在兩堆數量、質量和與它的距離完全相等的幹草之間,可是為難壞了。它雖然享有充分的選擇自由,但由於兩堆幹草相等,客觀上無法分辨優劣於是它左看看,右瞅瞅,始終也無法分清究竟選擇哪一堆好。

  於是,這頭可憐的的毛驢就這樣站在原地,一會兒考慮數量,一會兒考慮質量,一會兒分析顏色,一會兒分析新新鮮度,猶猶豫豫,來來回回,在無所適從中活活地餓死了。

  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中也經常麵臨著種種抉擇,如何選擇對的得失關係極,因而人們都希望得到最佳的抉擇,常常在抉擇之前反複權衡利弊,再三仔細斟酌,甚至猶豫不決,舉棋不定。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機會稍縱即逝,並沒有留下足夠的讓我們去反複思考,反而要求我們當機立斷,迅速決策。如果我們猶豫不決,就會兩手空空,一無所獲。 這篇關於你所不知道的自己:布裏丹毛驢效應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5日,歸檔到目錄勵誌文章
相關的標簽:效應 自己 知道 決策 我們 一個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