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關係,都自帶分寸感

Feb21
文/程千尋

  1

  前幾天和朋友參加了一場婚禮,新郎是我們的大學同學。當我們正興致勃勃地看新郎和新娘喝交杯酒時,坐在朋友旁邊的陌生阿姨突然小聲問她:“有男朋友了嗎?”

  “還沒有呢。”

  “年齡到了,該找了,一定要找有房子的,這樣將來能省好多事兒。這都是經驗,為你好。”那個阿姨一臉的自信。

  朋友“嗯”了一聲,就把臉扭過去,往我坐的方向挪了挪,不想再繼續這個話題。可那個阿姨依舊不依不饒:“哎呀我跟你說,你現在26歲是吧,過了這個年紀就不好找對象了,趁著這兩年趕緊找,聽我的。”

  朋友覺得很尷尬,笑了笑,然後拉著我坐到了別的桌子。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幾乎已經成了聊天終結的必殺技,而且伴隨著我們升學、擇業、辭職、找對象、結婚生子的每一個選擇。每當遇見岔路口的時候,就會聽到無數個“為你好”的建議。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就像是:你所有的選擇都是錯的,你必須聽我的。

  2

  有一檔綜藝節目專門討論過“我是為你好”這句話有沒有道理。

  一位嘉賓在節目中說:做一個善良的人,對別人好,這很棒,但不必去證明你的善良,時間自然會證明。

  很多人覺得說“我是為你好”是苦口婆心,其實給身邊人建議的時候,直接分析利弊就好。加上“我是為你好”這幾個字,往往顯得自己站在“絕對正確”的高地,剝奪了對方試錯的權利。這種做法,有時跨越了人際交往的邊界。

  關係再親密,分寸也不可失。自以為熟、跨越邊界,反而容易生嫌隙。

  之前熱播的電視劇《歡樂頌》中,安迪的辦事風格一直可圈可點。麵對邱瑩瑩和應勤的感情危機,以仗義出名的曲筱綃直接在地下停車場暴打應勤,怒懟應勤媽媽。雖然觀眾大呼過癮,但卻不能被當事人接受,說到底,這是邱瑩瑩自己的選擇。

  而安迪的做法是關心而不幹涉,顯然要有分寸得多。作為朋友,要尊重他們的價值觀,遇到不同意見,可以善意提醒,但不必過多插手。

  有句話一直令我印象深刻:所謂的界限,就是到那裏為止的意思。許多看似善意的幹涉都是打著關心和愛的旗號,何嚐不是越了界。

  3

  昨天剛上大學的表妹跟我打電話抱怨,說跟室友關係一直處不好,因為室友老是不經過她的同意,就隨便用她的化妝品。

  表妹委婉地提醒了幾次,但還是發現自己擺放整齊的化妝品,經常莫名其妙移動了位置,於是跟室友發了一通脾氣,結果被對方懟回來:我們關係都這麽熟了,用用怎麽了。

  說到底,還是人際交往邊界不明的問題。每個人都有所謂的“心理界限”,它指的是我們在心理上能夠接受的極限,如果超過了某個特定的範圍,就會有一種被勉強的感覺。

  在生活裏,我們常常有這樣的體驗。有時候我們的出發點是好的,我們掏心掏肺地想要對一個人好,可是卻傷了別人的尊嚴。

  因為為一個人好,必須要用對方法,必須要用對的方式說。要不然,我們一心一意為他好,他卻一心一意覺得反感。

  4

  同樣的,我們既不能侵犯他人的心理邊界,也要守住自己的心理邊界。

  在偶像劇中有一個很典型的人物——便利貼女孩,她是“無法拒絕型”人格的教科書,麵對別人的要求總是一股腦地接受。即使違背心願,不在自己的計劃之內,也要委屈自己,遷就別人。麵對別人客套的道謝,還要擠出禮貌的笑容:沒事兒沒事兒,小忙而已。

  其實,這樣的人大都過得不開心,因為不懂得拒絕別人的要求,所以自己的底線被一次又一次降低。這也是一種心理界限不清的表現,常常會讓自己處於矛盾、糾結的狀態。

  人和人之間的交往,有時候很微妙。有人說:人就像寒冬裏的刺蝟,互相靠得太緊,會覺得刺痛;彼此離得太遠,又會感覺寒冷。

  保持合適的距離,明晰自己的邊界,才能擁有簡單的人際關係,活得輕鬆自在。

  來源:精讀(ID:Jingdu999) 這篇關於好的關係,都自帶分寸感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9年02月21日,歸檔到目錄為人處世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