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獨處的人,越有這三個跡象,人生層次越高

Sep17

很多人會把獨處和孤獨混為一談,甚至抹黑獨處,醜化獨處,其實,真正意義上的獨處,會升華你的人生境界,提高你的人生層次。換句話說,經常獨處的人,越有這三個跡象,人生層次越高。

(1)跡象1:獨處遠離的是自己內心的紛擾,而不是社會關係

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這自然是獨處,可是真正意義上的獨處,不應該隻是這些。你除了可以一個人看電影,還可以一群人看電影,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獨處。

獨處不是為了把自己與世界隔離,也不是為了讓自己永遠處於自我封閉的狀態,而是為了讓你可以一個人也能生活得很好。

小蘭是一個性格孤僻的人,因而沒什麽朋友,經常自己一個人看書,一個人吃飯。我認識她的時候,是在電影院,她看到一個動情的情節時,哭了,我遞給她一塊紙巾。

“你為什麽要給我紙巾,我們又不認識。”小蘭當時很是不知所措,就好像她從來就不懂得人情世故上的禮儀,也不知道人與人之間不需要那麽多為什麽。

“我說你這小丫頭,你哭了,我剛好有紙巾,就順手給你,哪有那麽多為什麽?”我接著說,

“你要不要,不要我給別人了。”

“你凶什麽啊......”她哭得更厲害了。

就這樣,我們成為了某種意義上的朋友,經常一起去看電影,但也僅此而已。每次我約她出來吃飯,約她玩,她都會很不知所措地婉拒。

其實像小蘭這樣的獨處,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獨處,而是一種孤獨,這樣的孤獨讓她與社會脫節,甚至不知道怎麽和別人相處。而真正意義上的獨處,遠離的是內心的紛擾,而不是社會的關係。

(2)跡象2:獨處是為了了解自己,而不是為了麻痹自己

我曾經采訪過很多性格孤僻的人,她們大多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會習慣性地麻痹自己,讓自己處於一個隻有自己的空間,不願意與社會接觸。

她們會經常說“我不喜歡熱鬧”“一個人挺好”“習慣了”這樣冠冕堂皇的話,可是當她們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也時常會幻想著自己是一個“自來熟”,好朋友在自己傷心的時候會突然地出現。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心理舒適區”,可以理解為一個人習慣某種狀態,包括獨處。其實,經常獨處的人,不願意去社交,甚至厭惡社交,是走不出自己的“心理舒適區”,害怕改變所帶來的焦慮。

因此,她們會在這種“心理舒適區”裏麻醉自己,逐漸失去自我。

(3)跡象3:獨處隻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

區分獨處與孤獨的一個好方法,就是看獨處的時間比重。真正意義上的獨處,是在一天24小時裏(或一周的某一天裏),劃出一個時間段,讓自己一個人與自己相處,遠離塵世的繁雜。

這段時間周期可以是一周,一天,也可以是一個小時,但是不會是一直處於這樣的狀態。獨處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工作,學習,看書,娛樂,生活一樣,它隻是占據你人生的一個很小的部分,而不是全部。

如果你經常是一個人,沒有朋友,甚至沒有網絡社交,那麽你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獨處,而是一個人的孤獨。

獨處是一種藝術,它隻是為你的生活增加色彩,而不是做擦除,隻有符合這些跡象的獨處,你的人生層次才會越來越高。

這篇關於經常獨處的人,越有這三個跡象,人生層次越高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9月17日,歸檔到目錄為人處世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