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著前行的求學之路勵誌人物故事

Jul25

  高考時,周成剛的英語成績在江陰市考了第一,從小夢想著成為一名出色外交家的他,毫不猶豫地報考了北京外交學院。憑借當時英語筆試口試第一的分數,周成剛完全有可能被錄取,然而陰差陽錯,他與北京外交學院失之交臂,最終進入蘇州大學英語係。而同班同學俞敏洪他們紛紛考入北大、複旦等名牌大學,周成剛的心情可想而知。

  似乎悲痛的情緒還沒有化開,周成剛不得不麵臨一個對他來說很嚴峻的問題:畢業後到中學還是留校?就像莎士比亞筆下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喃喃低語:“To be or not to be, is a question.”

  那時畢業後完全由國家分配,沒有人告訴周成剛,什麽東西應該成為他的追求,如何才能擺脫困境。“我隻有兩條路:畢業之後去中學教書,或者爭取留校任教。我很清楚地知道,到中學教書隻會讓我離想要的生活越來越遠。”心中的委屈反而成了奮進的動力,周成剛成功地當上了大學教師。

  “人的欲望是無限的,但不可能在所有方向都獲得那麽多。”因此我們需要學會取舍,學會對紛繁複雜的世界進行清醒的分析和判斷。“多年後我再去看,發現自己的英語比大學的其他同學更堅實,保持著更開闊的眼界。十年之後,我到澳洲留學,去英國工作,我和那些到中學教書的同學之間的差距更遙遠了。我不是在評價兩種生活的好壞,但可以肯定的是,當初的決定使我離夢想的生活越來越近。”

  誰都知道應該努力,但究竟應該朝哪個方向努力?“一定是具體的、清晰的、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不要想十年以後的事,三年之內能做到什麽,才是我們需要想清楚的。”

  自從得了高考英語第一名,周成剛發現了自己在語言上的天賦,他開始刻意地培養自己,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學習電視廣播的主持人如何表述、演講家如何演講;閱讀大量西方哲學著作,比如《西方哲學史》、《蘇菲的世界》和《大問題》。“哲學著作對培養人的思辨能力很有幫助,而語言表達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邏輯思辨力。”這樣的思辨能力讓他在新東方的“萬人演講”上贏得如雷掌聲,讓他在45分鍾和兩個半小時的不同演講中收放自如,更讓他在麵臨各種人生抉擇的時候,總能做出最正確的選擇。

  看得遠些總沒錯

  有的時候,清醒的判斷意味著將目光放得更長遠。1995年,周成剛自費赴澳大利亞留學。在留學的最初,他曾經將英語視為研究對象,一心想在畢業後繼續從事教學的工作。到了澳洲,他才意識到在一個講英語的國家,把英語作為研究對象並非明智之舉,必須同時精通其他的專業知識。因此,盡管當時已經開學了,轉校也非常困難,周成剛依然毅然決然地轉到了另一所大學主攻新聞傳播專業。

  留學的生活很清苦,許多留學生邊讀書邊打工掙錢養活自己。周成剛也去打工,在家具廠裏做最重最累的活——扛木板、鋸木板,但他始終沒有忘記出國的初衷,“既然選擇了留學,就必須把書念好,要為日後找工作做準備。”拿到傳播學碩士學位時,周成剛在好幾百人的競爭中,以筆試口試第一名的成績,成為1998年澳洲唯一一名被BBC錄取的記者,當時的薪水比澳洲當地白領的薪水還要多幾倍。而早已爛熟於心的新聞價值、二級傳播、議程設置這些新聞傳播專業的理論,在他BBC的新聞記者生涯中運用自如。

  年輕時的周成剛一心紮在英語研究上,寫論文、做翻譯,這都使他對英漢雙語的駕馭能力遊刃有餘,“那時還是上世紀80年代,一個二十幾歲的小青年竟然翻譯外國書,周圍的人都非常驚訝。當時翻譯稿還是手抄的;抄一遍、修改一遍、謄寫一遍。這些基本功,終於有一天,在BBC的工作中全派上了用場。”

  BBC的高效和對記者的嚴格在圈子裏是出了名的。當時,周成剛在BBC國際部亞太區的“時事節目”負責國際新聞,他一個人既要采訪,又要錄音合成,還要輪流做節目主持,“早上8點上班,11點節目就要在電台裏播出,像和時間賽跑一樣。我通常是先做國際電話采訪,然後立即把稿子翻譯成中文,幾乎是過目成‘譯’,同時十指還要不停地在鍵盤上敲擊。”而周成剛隻用了最初的三個月來適應這一切。

  回憶起在BBC度過的兩年生活,周成剛用“專業”和“敬業”來表達;也正是這種專業和敬業,讓周成剛在不久之後取得了成功創建上海新東方,並革新北京新東方的業績。

  還是選擇當校長

  2000年,周成剛回國探親,遇到中學時代同班同學俞敏洪,此時的新東方學校已如日中天,在北京蓬蓬勃勃地發展著。“中國市場那麽大,機會那麽多,為何還要留在英國為帝國主義賣命?”俞敏洪一句有意無意的玩笑話,深深地刺進周成剛的心。

  “我毫不懷疑自己能在BBC做一名優秀的、專業的新聞記者,但在一個白人統治的世界裏,華人要做到出類拔萃非常困難。而選擇另一條道路,同樣的時間和精力,也許取得的成就更高,你會走得更遠,那為什麽不走這條路呢?”經過透徹的考慮,他最終做出決定,放棄取得英國永久居住權和全家移民加拿大的機會,更衝破了親友的阻力,回國加盟新東方。“確實,在BBC工作可以拿高薪,辦護照、永久合同、福利保障等一樣都不少。但是,比起我回國創業的激情,這些東西又算得了什麽?”

  2003年,成功創辦上海新東方並在上海灘上掀起一次又一次“新東方風暴”的周成剛臨危受命,被調到了北京新東方,單槍匹馬深入到一個樹大根深的企業中推行管理改革。那時,北京新東方已經有十幾年的發展曆史,整個團隊架構錯綜複雜,正處在調整和內部危機中。機製不健全,一個部門就像一個小學校,各自為政,使新東方人力成本急劇上升,甚至部門之間互相搶奪生源。

  說不清楚一個盤根錯節的企業有多少地方需要改革,但周成剛明白,隻有業績才能服眾。他顧不上種種反對意見,統一了至關重要的教務部和市場部,“當企業謀求長遠發展時,必然要建立一套體係去維護。所以我所做的就是將部門全部打通,實現業務體係化、製度化,將新東方重新整合成一支驍勇善戰的隊伍”,而這又大大節約了企業成本。那一年,北京新東方取得了曆史上最好的業績。

  周成剛說,英語徹底地改變了他的生活,給了他精神上、物質上的豐富;而清醒的判斷,則給了他自信,給了他人生的業績和成就感。

這篇關於清醒著前行的求學之路勵誌人物故事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7月25日,歸檔到目錄勵誌文章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