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活有這3種跡象,說明你在走上坡路

May25

你知道一個人什麽時候開始變好嗎?是開始有了不錯的收入?還是形象氣質有了明顯的提升?其實,真正開始變好,是要學會不糾結小事,懂得包容;學會放下執念,接納身邊不同的處事方式以及學會堅持讀書,自我提升。

這幾點往往能與母親的相處中體現出來。學會包容母親的小錯誤,學會接受因代溝而產生的不同的生活方式,把這些經驗運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去。當你的生活開始出現這三種跡象時,說明你在慢慢變好了。

- 01 -

接納不同

不再囿於瑣碎

我媽媽是個脾氣暴躁的家庭主婦。

她對家中諸事,都特別不滿。她每天都在生氣,生氣的原因總是千篇一律:我們不好好吃飯、衣服亂扔、襪子不洗……

其實我想說的不是我媽,而是我。成家之後,我變成了另一個“我媽”。

結婚這幾年,最困擾我的,是家人在小事上的“屢教不改”。

舉個例子,我認為牙膏應該從尾巴處往上擠,這樣下一個人用起來會很方便。可是先生總是從中間擠,而且他擠完的牙膏,會呈現出嘲諷的形狀。而兒子,刷完牙之後,總是會把牙刷頭栽進杯子裏,那樣很容易滋生細菌。

於是,我幾乎每天晚上都會重複這句話,“牙膏從後麵擠,牙刷倒過來放!說了幾千遍了,怎麽就都記不住呢?”每次說這句話,我都充滿怨氣。

我從沒覺得自己有什麽問題,直到有一次,在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中,讀到了這樣一個細節。

在書中,楊絳喜歡將毛巾折得有棱有角,可錢鍾書和阿圓用過,總是隨意地團起來扔過去。楊絳說過幾次,發現他們沒聽進去,便不再說。她會自己把毛巾團打開,折得有棱有角,再放回去。

那一刻,我忽然意識到,自己想要改變先生擠牙膏、兒子放牙刷的方式,十分幼稚。在一件那麽那麽小的事情上,消耗了太多情緒。

我們包容他人,但是不改造他人。家庭關係中,包容比改造更重要,親密比正確更重要。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

合上書,我走進衛生間,把兒子的牙刷倒過來,再把先生的牙膏從尾部擠回來。做完這件事,心情莫名的舒暢。

從那以後,我每天都會心情愉悅地做那兩件事,沒再為牙刷和牙膏指責過他倆一次。看到他們襪子亂扔、書本亂放時,也不會再發脾氣。

更讓我驚喜的是,因為我的改變,家人的習慣也在發生轉變。沒有了指責,他們反而能自覺改善自己的行為,並盡量減少他人的麻煩。

一個家庭的氛圍,往往由媽媽的心情來主導。我在瑣事上的一點點改變,後來擴大成了家庭的幸福感。

不再糾結小事,人生寬闊了許多。

成年人的煩惱,一半以上都來自於別人。

當一個人開始放棄改變別人,學著接納不同,就是他開始變好的第一個跡象。

- 02 -

放下執念

與心中的自己和解

每個人的成長,都會受一些傷。

我父母是那種口碑特別好的人。旁人對他們的印象是:優秀、溫和、熱情、周到、體貼,能力很強,同時又特別隨和,所以人緣特別好。

可是,那種評價對我來說,卻是傷害。因為,父母對我們,不是那樣的。他們嚴厲到苛刻,且從不表揚。

哪怕拚盡全力,也得不到他們的一句“你很棒”。可隻要做不好,就一定會受到劈頭蓋臉的指責。

青春期時,因為成長的叛逆,也因為求而不得的無助,“以後一定要離父母遠遠的”這種想法開始瘋狂生長。

後來,我真的四處漂泊,然後在外紮根。每年都會回去住些日子,但心卻從沒回去過。而且,每次回去雖說相處不多,卻總是會爆發新的衝突,關係半點沒修複,距離還越來越遠。

我心裏那個青春期的叛逆女孩,再也不肯長大,她總是在問:為什麽我最愛的父母,卻在我最脆弱時,沒給我一絲安慰?

這個問題,在我的心中藏了十幾年。後來我生了孩子,卻並沒有養兒方知父母恩,相反,內心的執念越來越深重。我對孩子越好,心中那個叛逆少女,就越不平衡,“為什麽我的父母,不能像你這樣溫柔?”

對啊,為什麽?

後來我懂得了接納和共情,開始試著換位思考,努力與父母和內心的自己和解,但仍然不得其法。

有一天,我讀到了一本書,那個作者說了她和媽媽的故事。

她和我一樣,雖然對媽媽很好,內心從沒和媽媽和解。可是,有一天,她接到家人的電話,說她母親過世了。

掛掉電話,她忽然看明白了母親的一生。經曆了戰爭,經曆了饑餓,經曆了離婚,一個弱女子,把兩個孩子養大,已經是費勁全身的力氣了。

而她,從未體諒母親所承受的辛苦,卻一心抱怨母親將負麵情緒發泄在她的身上。

直到母親過世,她才理解,母親的那些負麵情緒,是多麽的理所應當。母親給她的那些傷害,比起母親自己所承受的,簡直輕如鴻毛。

看到這裏,我嚎啕大哭。

那天,我一直哭了兩個多小時。內心的那個叛逆少女,她的怨,她的委屈,終於消解了。

她其實一直都不肯承認,父母也不過是世間在苦難中行走的兩個普通人,她一直在苛責他們的不完美。現在,她接受了。

某種程度上來說,能否放下心中執念,與內心的父母和解,決定一個人獲得幸福的能力。

放下執念,是一個人變好的第二個跡象。

從那天起,我能夠在和父母聊天時,說出“我愛你”,也能夠在和他們意見不合時,耐心地去傾聽,去解釋。也有了耐心,去把自己的世界,展示給他們。

也許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孩子,他們停留在某個階段,再也不肯長大。

可是,當我與自己內心的那個孩子和解,以一個成年人的身份去和父母溝通,才震驚地發現:原來父母的心中,也有那樣一個長不大的孩子,期待有人去擁抱。

家庭的真相,居然這麽柔軟。

- 03 -

不斷更新

為自己的生命賦能

漂泊有時看上去很酷,但更多的是無助。

比如,我生了孩子,父母和公婆都沒有辦法來幫忙。我隻好辭職,做家庭主婦,困囿於廚房和愛。

在生育之後的幾年裏,整個人忙忙碌碌又傻乎乎,或者,沉浸在孩子的吃喝拉撒屎尿屁裏,或者,站在爺爺奶奶保姆阿姨的隊伍中,在小區遛孩子,完全沒了自己。

孩子三歲多時,和他的好朋友聊天。好朋友問他,“我的爸爸媽媽都是老師,你媽媽是做什麽的?”

他大聲說,“我媽媽是打掃衛生的!”

那句話,莫名刺痛了我。內心有個聲音對我說:除了打掃衛生,你應該去尋找更大的價值。

重返職場,仍然是一個不現實的選項。於是我開始思考,自己可以做點什麽?

然後,我想到了寫作。

帶孩子這幾年,我唯一堅持的事情就是:會強迫自己去看一些書,好把自己從俗事中,偶爾拉出來。

因為毫無目的性,所以那些書裏寫了什麽,我全都忘記了。可是,當我開始寫作,卻發現它們還在,就在那裏,在我的頭腦裏,血液裏。

開始寫時,是很難的,每一篇都是艱難成文。可是一年之後,那扇門對我敞開了,我的一篇《謝謝你,願意做我的孩子》爆紅全網,創造了上億閱讀量。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是相互滋養。我原本以為自己為你付出了一切,到最後才發現,成全的,原來是我自己。”

因為這句話,我被千萬讀者熟知。因為這篇文章,我得到了各大公號的邀約,成為簽約作者。我的新書,也將很快出版。

過去,我的標簽是家庭主婦,而現在,我的標簽是當紅寫手。

過去,朋友們看到《我媽媽是個沒用的家庭主婦》這種文章,都會順手轉發給我,而現在,他們看到我的文章,會順手轉發到朋友圈,並且自豪地說,“作者是我的好朋友哦!”

當一個人開始尋找自己更大的價值,就是他變好的第三個跡象。

之後,你會發現,原來自己,能比想象中做的更好。

這篇關於當生活有這3種跡象,說明你在走上坡路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5月25日,歸檔到目錄為人處世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