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自己迷茫而無力?你該梳理一下自我驅動力了

Feb21
作者:趙曉璃

 

寫在前麵

 

朋友圈裏,“比你……比你……”神句刷屏,我們被告知,“比你好看”“比你有背景”“比你有錢”“比你優秀”“比你聰明”“比你年輕”“比你fashion”……等各種“比你”,都不約而同地“比你努力”。有沒有覺得先是戳中淚點,但戳著戳著淚點就越來越高了?

 

想必你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練級狂人:有個小夥伴已經熬到企業高管,但每天依然5點鍾起床辛勤寫文,一年下來已經出書了;有的小夥伴已經在創業了,身家億萬卻連好好吃頓飯的時間都吝惜,隻深情款款地盯著自己的產品,每天動力滿滿樂此不疲……

 

而你,總在迷茫中不知所措:上班盼下班,剛周一就盼周五,回家就拿起手機,各種刷刷刷……麻木的生活中,驚喜越來越少。一邊想著,昨天見到的妹子真美我該減肥了,一邊盤算著,今天晚上吃點啥呢?

 

和迷茫人生如影隨形的,是各種心理不適:厭倦、麻木、僵硬、煩躁、焦慮、抑鬱……

 

事實上,我接觸過大量的谘詢者發現,迷茫不是不知道應該努力,而是不知道為啥自己不能踐行努力?

 

我的答案是:或許,是時候梳理下自己的人生驅動力了。

 

 

關於“自我驅動力”這個話題,我倒是想起了一位作者,水湄物語。

 

今天你看到的這篇文章,是出自她的兩篇文章《自我驅動力是個嘛玩意兒》、《自我驅動力養成計劃》,我把這兩篇文章進行了加工與整理,希望能給你帶來不一樣的啟發。

 

 

1.

>>>關於“自我驅動力”<<<

我在日記裏寫過一件事,我曾經有兩位下屬小夥伴。一位名校本科畢業,一位是不知名學校大專出身。

 

有一次我所在的NGO舉辦完一場大型活動,需要收集媒體報道的資料,那位名校畢業的小夥伴,出門去找了附近的兩個書報亭,回來跟我雙手一攤說,“我問了,那份報紙都賣完了”。我大發雷霆,說“你至少給我找上個10個書報亭,或者去網上征集,或者直接去報紙索要,總之你給我搞定這件事。” 結果他去到第四個書報亭的時候,就已經找到了。


那位大專出身的小夥伴,也是一次大型活動前夕,那時候還沒微信這玩意兒,我們通知都是通過短信服務器統一發送的,大概二百個人左右。可是那次短信服務器癱瘓了,短時間之內沒法修好。其實我們之前郵件和電話也都通知過與會人員了,短信不發問題也不能算太大。結果那個小夥伴硬是對照通訊錄,用自己手機,把200多個人的通知短信全發掉了。


有些管理書籍裏,管這個叫做“執行力”,這當然也行,但在我看來,這是每個人做事的動機不同,或者洋氣一點的叫法,就叫自我驅動力。

我被招聘過,也招聘過不少人,當過員工,也做過幾次老板,所以大概兩者的心態我都能揣摩一點。從上司和老板的角度來說,我願意把招聘名額的100%,用於招聘具有自我驅動力的人。

 

這玩意兒有些是與生俱來,有些是經過巨大挫折而產生的,總之我不太相信,一個公司能夠招進一群沒有強烈自我驅動力的人,最後又把他們改造成了具有強烈自我驅動力的人。

 

所以我寧願在麵試的一開始,就把這些作為我最看重的品質。 

 

《富爸爸窮爸爸》在一開始就講了一個故事,富爸爸讓9歲的清崎去他的超市打工,每小時10美分,作者備注說“即便以1956年的標準,以9歲男孩的標準,10美分也是很低的”。也就是說,公司老板給了員工一份工作,但是薪水很低。

結果沒幾個星期,清崎就不幹了,他跑去質問富爸爸說“我工作努力,我甚至放棄看棒球比賽來工作,可是你隻關心錢,而絲毫不關心你的員工 ---- ”

 

富爸爸笑著說,“不到1個月,你已經有點像我其它的員工了。”

 

清崎生氣極了, 說“10美分1小時!哈,我應該到政府那兒告你!你知道,我們有《童工法》”。


“哇!”富爸爸叫道:“現在你看上去就像大多數給我幹過活的人了,他們要麽被解雇要麽辭職不幹了。” 

看到沒有,這是我經常聽到的小夥伴們的抱怨,甚至是我自己剛入職場時候的想法,“靠,老板就給我這點薪水,還指望我給他幹什麽?”“創業公司裏,都是些大忽悠,薪水低,幹活累,無休假,前途渺茫-  - -”。

 

想法。簡單來說,有些人工作就是為了老板給他的錢,有些人則是為了自己而工作。具有自我驅動力的人,是後者。無論你9歲還是19歲還是29歲,很多人甚至工作到退休,內心都一直是這樣的。

 

《資本論》最堅強的基礎,就是資本家是靠壓榨勞動力剩餘價值為自己帶來財富的,我覺得做員工的孩子真的要明白這個道理。做老板的,就是要讓你用最少的錢,幹最多的活兒,而做員工的,則希望幹最少的活兒,拿最多的錢。這兩者都不可能實現,所以最後達到的,肯定是雙方博弈的一個中間平衡點。

 

這個平衡點如何破,有些人覺得我少做一點,不就合算了嗎?汗,你少幹一點,老板也能看到啊。 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你多幹一點,多增加自己的價值,這樣,因為你對老板的價值更大,聰明的老板就會再多給一點。或者,至少,你可以再去尋找願意出價更高的老板。

社會不會永遠埋沒一個人真正的價值,也就是說,當你價值增長的時候,你可以選擇要老板加薪,或者跳槽。所以,你的工作不是為你的老板,也不是為那點薪水,而是為了自己的價值增值,這是誰也奪不走的東西。 這種幹活出發點根本性的不同,在我看來就是自我驅動力的真正表現。 

 

再談及創業公司,聽過不少人抱怨創業公司薪水少,福利少,未來渺茫。其實創業公司本來就是高風險高收益的,有些人又期望在創業公司得到能力的鍛煉,又期望未來有很好的期權回報,又期望拿到高於市場平均的薪水,這魚與熊掌兼得的事,可能嗎?這是選擇創業公司的時候就必須想明白的事。


從投資的角度來說,高收益肯定是伴隨高風險的,你選擇了一個投資對象,要求每年現金分紅8%,必須要無風險,還要未來有很高的成長性,50%的增長,還要短期,最好1年就能實現,最好還不需要你投入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如果有這麽好的事,請你告訴我,我叫上小夥伴們一起來看上帝!

 

總結一下,其實自我驅動力在我看來,就是你到底是為啥幹活的,是為那天可憐的薪水,為那個你也許並不喜歡的老板,還是為你自己。


回到開頭那個故事,去了2個書報亭就說我已經完成了任務的小夥伴,是為了那點薪水幹活的,他讓我的感受是,你還不值得那點薪水。而用自己手機發了200條短信的小夥伴,明白一切結果皆由她自己負責,她的能力增長之後,不加薪水我肯定就留不住她了。 

2.

>>>自我驅動力的養成<<<

我遇見過不少具有強烈自我驅動力的小夥伴,感覺有些真的是天生的,從小到大就是雞血仔,這種不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從我自己來說,我沒有天生的自我驅動力,從小略有點好強是真的,但也不是很好強的那種好強。

 

剛工作的時候經常被上司罵,說你這麽粗心怎麽辦? 其實後來才明白,粗心就是自我驅動力弱,覺得這事差不離就行了,何必這麽吹毛求疵。

我在做公務員的時候,有一次適逢3年一次的政府某部門換屆選舉,看著幾位頂頭上司每天質問我們,這句話為什麽用逗號而不是分號的時候,覺得他們真是吃飽了撐的。 逗號和分號到底有什麽區別,就算有區別吧?對於這麽大型的換屆選舉活動又有什麽影響?真的會有人看這些狗屁文件嗎?還真的有人糾結標點符號用得不對嗎?

 

你看,我並沒有像之前有些小夥伴所指責的,天生是一個暴虐的老板,或者總是沒事撒狗血,我那時候的不耐煩,還沒社交網絡可以發泄呢。

 

直到現在,我自己來負責一項大型活動的時候,才明白糾結這些細節的可貴。組織活動永遠是“不完美任務”,任何一場大型活動,演唱會也好、政府換屆選舉也好、慈善晚宴也好,在旁觀者眼中或者光鮮亮麗,但在真正的組織者眼中,總是漏洞百出,隻能說是在事先盡可能想到所有的可能性,做好最充分的準備,哪怕是很小的細節也不要放過,這樣才有可能有驚無險地度過。

這就要講到“執行力”的問題了。 我以前講過我一位師兄去應聘很著名的一家投行,他巴拉巴拉說了一堆。最後說,“雖然有些事情最後失敗了,但是我學到了很多東西。”結果招聘的人告訴他,“作為公司,我們永遠結果導向型,無論過程有多麽美妙,無論你多麽努力,隻要結果失敗的,或者是錯誤的,那你那些努力就是白費的。

 

這句話我當時不太理解,但是一直記得很牢,現在一路走來,每次想起來都覺得回味無窮。

 

前文提及,自我驅動力從某一個維度,表現的是“對自己負責”,而不是對“老板或者薪水負責”。那這一次我們來講另外一個維度,就是“對結果負責”。

 

有人質疑說我不應該派名校本科生去買報紙,這是對他能力的侮辱。“為什麽要讓名校本科生做跟專科生一樣的事呢?”有人問。

 

首先我並不是要黑名校生,但對於一個上司來說“結果導向型”是我關注的重點,而不是“名校還是普通,一本還是大專”。一項工作分派下去,我要的就是“做完,最好是做好。”隻要沒做完,無論有什麽理由,結果隻有一個,就是“工作沒做好。”

 

你可以給我很多很多的理由,“我是名校本科,為什麽要去買報紙呢?”“為什麽領導你事先沒有想好收集報紙,直接問記者要呢?”“為什麽領導你早兩天不說,非要等報紙賣完了再說呢?”“為什麽公司附近書報亭那麽少呢?”“為什麽周五下午你才跟我說,這不是耽誤我晚上約會嗎?”

 

我管你這麽多為什麽呢?我要的隻有“結果”。

 

我在讀MBA的第一個實習是去B谘詢公司,接的第一個項目客戶是雪鐵龍。歐洲同學想通了,要把部分零配件外包給便宜的發展中國家,所以法國同事會做所謂的戰略谘詢,而中國同事,做的是在中國地區,尋找符合客戶要求的外包公司。

 

我作為一個小實習生,要做的就是找行業內最好的幾家公司,打電話給公司老大,說我們代表雪鐵龍,要來考察你的資質,你們符合要求的話,就能給雪鐵龍供貨了。

 

找公司不算太難,找到聯係方式也不算難,可是我遇見一個難題,就是  —— 我沒辦法讓公司前台給我轉老大的電話。 閻王好騙小鬼難纏,你一個陌生電話就要指明找老大,還說給雪鐵龍公司供貨,不是騙子是啥。

 

開始的時候,我每天打50個電話,但是能找到老大的幾率幾乎為零。我很沮喪,去找當時的頂頭上司,上司就給我一句話“自己搞定”(Get things done)。我幾乎委屈地落淚,心想我這麽個小實習生,你公司又不給任何資源- -  - 我怎麽可能搞定嚒?!

 

回頭來說,這個時候我已經不同了,因為我在讀MBA期間第一次創業,創業的經曆讓我逐步變成一個具有自我驅動力的人。道理很簡單,創業這玩意兒,你隻能對自己負責,客戶不來付錢,你跟誰哭訴去?你跟誰抱怨去?全部得自己搞定!

 

而且絕對是結果導向型,我做的是一個培訓公司,總不能說,我已經做了這麽多宣傳了,我貼了2000張小廣告了,我找到最好的老師來上課了,客戶就是不來交錢,這不是我的責任啊。 --  - - - 創業這件事讓我明白,“沒有借口,結果就是一切。”

 

 

所以我在B公司搞定了那件事,我打電話給前台,用英語說,前台立即就慌了,剛想找人來應付我。我就改用略帶台灣口音的普通話抱歉的說“我的中文還不太好,大概是這麽一件事,雪鐵龍巴拉巴拉。”

 

這招屢試屢靈,不知道為什麽,所有公司前台就是對“英文”和“不標準普通話”特別買賬,就算不能直接轉到老大的電話,也會轉到相關業務負責人手上。接下來的事就好辦多了,很少有業務負責人會放棄一個大業務的機會的。

 

我每天打50個電話,平均能搞定3-5家公司。給上司匯報之後,上司就又給了我一句話,“畢業後如果我們有招聘名額,希望你能來投簡曆。”

 

職場不是學校,沒有人在乎你是不是花了很多時間(其實學校也是一樣,學習成績很長,但考試成績不佳,也是無用),在職場裏,要的就是結果!結果!結果!

這篇關於感覺自己迷茫而無力?你該梳理一下自我驅動力了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21日,歸檔到目錄職場勵誌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