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成長故事

Feb20

  

 張愛玲是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作家,她的小說大多寫的是上海沒落淑女的傳奇故事,她把自己的小說集也命名為《傳奇》,而她的身世本身也是一部蒼涼哀婉而精彩動人的女性傳奇。     張愛玲生於1920年9月30日,(比魯迅小39歲,比老舍小21歲,比曹禺小10歲),卒於1995年(終年75歲),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原名張英。     張愛玲的祖父張佩綸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菊耦則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鴻章之女。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然完全敗落。父親屬於遺少型的少爺,母親則是一個時髦的新女性。3歲時張愛玲隨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個短暫的幸福童年。受父親風雅能文的影響,張愛玲從小就會背唐詩,給了她一些古典文學的啟蒙,鼓勵了她的文學嗜好。同時也受母親向往西方文化的影響,生活情趣及藝術品味都是西洋化的。然而好景不長,父親娶姨太太後,母親不但勇敢地衝出了家庭的牢籠,而且更勇敢地與姑姑一起出洋留學,而年幼的張愛玲,則在失去了母愛之後,還要承受舊家庭的汙濁。因此,張愛玲後來在文學創作中總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亂世中的文明"作為文化背景。     張愛玲是一個天才兒童,6歲入私塾,在讀詩背經的同時,就開始小說創作。如果說第一篇小說寫一個家庭悲劇,可以看出家庭環境對她的影響,那麽第二篇小說寫一個女郎失戀自殺的故事,則充分顯示了她的文學創造力。此外,她還寫過一篇名為《快樂村》的類似烏托邦式的小說,寄托了她對未來的幻想。1927年,7歲的張愛玲隨家回到上海,不久,母親回國,她又跟著母親學畫畫、鋼琴和英文。張愛玲對色彩、音符和文字都極為敏感,她曾說:"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九歲時,我躊躇著不知道應當選擇音樂或美術作我終身的事業。看了一張描寫窮困的畫家的影片後,我哭了一場,決定做一個鋼琴家,在富麗堂皇的音樂廳裏演奏"。因此,張愛玲筆下的女人都是怕窮的,為了不過窮日子,在當時女性無路可走的情況下,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婚姻作為自己的奮鬥方式和目標。     1929年(9歲)入小學,報名時母親一時躊躇,覺得"張英"不夠響亮,"胡亂譯兩個字",取名"張愛玲"。後來,她在《必也正名乎》一文中說:"我自己有一個惡俗不堪的名字,明知其俗而不打算換一個……"其原因就在於對母親送她上學的珍貴回憶。跟著母親讀老舍發表在《小說月報》上的《二馬》,並從此喜歡上老舍的小說。後父母協議離婚,父親再娶,母親再次出洋。父親和後母都吸鴉片,家裏總是雲霧彌漫。   1931年秋,母親將11歲的張愛玲送入上海聖瑪利亞女子中學後,再次出洋。張愛玲也願意住在學校,很少回家。家庭的不幸使得有家不能歸的張愛玲把幾乎所有的情感都投入到學習和寫作中,曾以現代社會為背景寫過小說《摩登紅樓夢》,並時有習作(包括中文和英文)刊載於學校的校刊《鳳藻》和校外的《國光》等報刊雜誌。1937年夏天張愛玲畢業時,母親再次回國,向父親提出讓張愛玲留學英國的要求,遭到拒絕,後母借此與張愛玲發生衝突,父親歇斯底裏地將張愛玲禁閉在家中。張愛玲病在床上,多日無人照應,幾乎喪命。     1938年,在困境中終於長成大姑娘的張愛玲再一次接受了命運的考驗。她雖然考取了英國的倫敦大學,卻因為戰事激烈無法前往。1939年秋,張愛玲終於時來運轉,得到了改入香港大學文學係的機會。此時,《西風》月刊也發表了她的散文處女作《天才夢》。然而,張愛玲仍然未能擺脫多舛的命運,1942年,因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攻香港,香港大學停辦,張愛玲未能畢業就與她的終生好友炎櫻同船返回上海。後報考上海聖約翰大學,又因"國文不及格"而未被錄取。於是,為了生活的自立,隻得為《泰吾士報》和《20世紀》等英文雜誌撰稿。 這篇關於張愛玲的成長故事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20日,歸檔到目錄勵誌故事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