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下麵具,做真實的自己

Feb19
人生有所求有所不求,不要去追求那些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做真實的自己,不媚俗、不沉淪,種下幸福、收獲幸福。想要活得精彩,就一定要卸下麵具,也許你會從此改變,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
  
  荷蘭伊拉斯謨大學對中國人分別做了幾次關於幸福指數的調查,調查顯示:從1990年到2010年,國民幸福指數分別經曆了幾個階段:6.64(1990)、7.08(1995)、6.60(2001)??2010年,中國人的幸福感仍在下降。原因何在?現代的中國人,大多沒有為自己而活,換言之,我們做的,並不是真實的自己。
  
  真實的自己有多重要?真實的自己,一定是快樂的,是簡單的,是隨性的,絕不是被金錢和利益包裹的,被房子和車子挾持的。做真實的自己,能聽到花開的聲音,嗅到泥土的芬芳,能擁有無比的快樂。
  
  1957年,泰國的一所寺院麵臨遷址,其中一群僧人負責搬運一尊巨型泥塑佛像。搬運途中,僧人發現了一個問題——佛像表麵,有一條細細的裂縫。因為擔心毀壞佛像,所以他們決定暫時停工。
  
  有一位僧人顯得更加緊張一些,他拿著手電筒到佛像跟前細細檢查。當手電筒的光束照到裂縫上時,僧人的眼睛被反射的光線灼了一下。在好奇心的驅動下,他用小錘子和鑿子一點點剝去佛像身上的泥,佛像的光亮逐漸顯露出來。原來,這尊佛像竟然是一尊巨大的金鑄佛像,舉世罕見。據曆史學家推測,當年僧人是為了保護佛像不被敵軍掠取,才將泥塗在佛像表麵,而他們卻不幸遇害,所以直至今日,佛像的價值才被發現。
  
  很多時候,“外殼”是保護一個人免受外界傷害的有效工具,可是也正是因為“外殼”的存在,一個人的內在被隱藏起來,而隱藏起來的,正是你真正的價值所在。
  
  社會心理學家對人們不願做真實的自己進行了分析,發現人們喜歡在不知不覺中陷入“比較”的怪圈,比財富、比權勢??以至於欲望日益膨脹,幸福感越來越差。可是,如果幸福沒有了,還要其他的東西做什麽呢?
  
  老話說“知足常樂”。可是,沒房子的人,想著能有房子;有房子的,想著能有大房子;有工作的,想著能有高收入;有高收入的,想著去當高層??無休止的欲望,讓人不停地奔波勞碌,能不累嗎?
  
  生活中本來是有很多陽光地帶的,可是人們都過於關注自己的“不幸”,從而忽略了那些陽光地帶,也經常有人去放大別人的幸福,而忽略了自己的快樂。試想一下,如果人們每天都處在一種煩躁不安的狀態中,時時想的都是購房、買車、生兒育女、照顧老人等“重擔”,怎麽能感覺到幸福呢?
  
  生活就是由無窮無盡的瑣事構成的,並不是每一件事都能夠做到最好。每個人都有其來到這個世上的職責,如果什麽事情都想做好,什麽東西都想擁有,結果隻會讓自己的生命負擔太重。
  
  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在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後,他的生活就陷入了因為榮譽而帶來的各種瑣事之中。他不但要參加來自政府的各種嘉獎儀式,還要到一些大學做關於日本文學的客串講座。同時,他作為各種行業協會的名譽會員,還要為一些活動而奔忙。除了這些以外,他還要因為自己的作品被改編成電影而去做宣傳等。
  
  在獲得諾貝爾獎三年之後,他幾乎再沒有什麽有分量的新作品麵世。這樣一個才華橫溢的作家,因為瑣事纏身沒有時間寫作而選擇了自殺。甚至在自殺之前,他還因為要籌集一筆經費而心力交瘁,整日苦悶。如果川端康成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後依然堅持做真實的自己,懂得取舍,以他的才華和智慧,或許會有更好的作品留傳於世,而不至於隻留下如此遺憾。
  
  當你被名利所累,被瑣事包裹,不妨問問自己的內心,這是真實的你嗎?你喜歡這樣的自己嗎?也許你就是那尊塗了泥巴的大佛,還沒有體現出自己真正的價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處境,與其盲目地羨慕別人,不如守住自己擁有的東西,活在自己的自在裏。 這篇關於卸下麵具,做真實的自己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為人處世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