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成功的人,在於做好了選擇並懂得做減法

Sep11

  那些成功的人,在於做好了選擇並懂得做減法

  文/良大師

  1

  阿遠是我在深圳最早的同事,他的經曆異常的豐富,所以覺得他挺適合學習寫作。

  3個月前推薦他參加網上的寫作學習營,199元學費很爽快的交了,可僅僅過去2周,就再也沒有聲響,文章的更新永遠停留在最早的兩篇。

  有意思的是,他最後一篇文章竟然是寫堅持的。

  於是我問他原因,他回到:

  事太多,沒時間寫,而且發現自己也不適合,半路出家搞不出什麽名堂,算了......

  他的回答並不讓我意外,想想他這10多年豐富的經曆總是和“算了”兩字如此相關。

  我們曾一起做知識產權代理,需要頻繁和工商局、科技局等政府部門打交道,阿遠做了不到1年就離職了,因為這些官老爺太難伺候了,算了......

  後來,他去做壽險,可不到半年,又離職了。原因是:壽險太難做了,真正賺到錢的人很少,都是在忽悠人,算了......

  再後來,他去淘寶上賣獼猴桃,堅持了8個月又撤了,他告訴我:現在淘寶生意太難做了,本來芝麻大點的利潤,都交給快遞公司和平台了......

  差不多10年,阿遠還沒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差不多10年,他把自己修煉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困難雜貨鋪”,如果想了解哪個行業的難處,問問他,準能給你聊出點門道。

  2

  如果一定要把人為成兩類,我比較傾向分為:做加法的人和做減法的人。

  前者思考的出發點是:“我想要什麽?”而後者則是:“我不想要什麽?”

  前者的注意力全然於目標,被石頭絆倒了,爬起來,把石頭揣口袋裏,接著跑。

  後者的注意力聚焦在阻礙,被石頭絆了,攤坐在地上,大罵石頭不長眼,轉回起點,再找條路。

  其實這種做“減法”的人還真不少。

  就拿上簡書首頁這事說吧,編輯審稿的數量,各板塊的平衡、文章的認可與理解,都可能是造成拒稿原因。

  可有些人並不從自身找原因,開始和編輯死磕,每每看到編輯發表的文章,總不忘在留言區撒上一泡。

  “就這也叫文章?”“你恐怕根本不懂文學吧?”

  說完這些,似乎才解氣。

  其實這種做法就是典型的損人不利已,一點意義也沒有。

  有這功夫,還不如去研究那些熱文的寫作方式,或者幹脆多寫幾篇,通過的機率自然也高。

  曾經在知乎上看到一條熱門提問:在那些牛逼的人眼中,這個世界是怎樣的?

  有這樣一條回答簡短而深刻的話:沒有什麽問題是不能溝通的,沒有什麽矛盾是不能解決的。

  就我的觀察,現實中也確實如此,成功的人各有不同,但總有一個共同點:

  在思想上都篤信“方法總比困難多”,在行動上都有和困難死磕到底的傻勁。

  而平庸的人往往都是發現困難的天才,他們似乎在刻意尋找困難,坐等困難出現,最終被困難打敗。

  然後安慰自己說:“原來選擇真的比努力重要......”

  3

  人文科學中任何一個概念都需要有前提假設,否則很容易被斷章取義。

  就說“選擇”這事,它的前提假設是:理性。

  當你積累了一定信息,以及具備了一定的判斷能力後,選擇這事才有意義。否則,就僅僅成了遇到挫敗後,打退堂鼓的一種借口。

  所以,你應該明白,一個工作10年的人離職與一個工作半年的人離職,在本質上是不同的。

  如果你明白這個理兒,我們才能有往下談的基礎。

  AngelaLee曾經在TED論壇做過一次演講:《毅力是成功的關鍵》。

  她對多個孩子的成長經曆進行追蹤,發現預測一個孩子成功的關鍵要素,不是智商、外貌或體質,而是對待挫敗的態度。

  AngelaLee的發現其實並不令我們驚訝,僅僅是對正確觀點的再次論證與肯定。

  隻是,人之本性都是趨利避害的,怎麽會有人全然醉心於受挫?這也太不正常了。

  雖然AngelaLee並沒給出答案,但我想並非是成功的人都不正常,而是他們應具有一些共通的心理表征。

  根據廣泛的閱讀和對現實的觀察,我總結了三條,這也許是打敗畏難,通往進取的一條道路。

  主動尋找意義建立反饋機製概率演化思維

  4

  為自己努力的事主動尋找意義。

  我們經常會把堅持與放棄與意誌力掛鉤,但真實的情況是:意誌力是不可靠的。

  凡可以長期堅持做的一件事,必定會給我們帶來某樣愉悅的東西,讓我們興趣盎然,欲罷不能。

  正如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通過試驗發現:在興趣這種內部動機的驅動下,人們完成同一任務的表現比在物質獎勵的驅動下更好。

  李笑來在其專欄中,曾大篇幅的談到“堅持”這個概念,核心結論就是在他的字典中根本就不存在“堅持”二字,因為他做的事都是自己感興趣,而不需要糾集“努力”、“堅持”這些勉為其難的元素來對抗。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如果你對所從事的事,壓根一點興趣沒有,該怎麽辦?

  李笑來的答案是:“賦予意義。”

  他還舉了一例子,他寫專欄其實很枯燥和辛苦,但他決定把專欄收入捐出去後,這事就“生產了意義”。

  因為按照價格倒推,他一篇文的價格就能幫助一百名大學生。這種意義讓他根本停不下來。

  笑來老師的境界著實讓人佩服,但我總覺得,也許所謂的意義不見得就要如此的高大上,從小事著眼,可以理解為:把這件事和自己的價值關聯起來。

  正如,我的寫作曆程,一開始百無聊賴,差點放棄。

  後來想到,為何不專注於職場寫作?

  因為我從事企業內訓工作,要學習大量的職場知識與技能。通過邊學邊寫的方式,逼迫自己將一個知識點延展、深化,學習效能自然提高。

  同時,也能有效傳播個人品牌。

  你看,這樣一舉兩得的事,自然意義凡響,興趣自然也就有了。

  這時,你應該明白,興趣這東西有時並非一開始就有的,往往需要我們的塑造,萬不可淺嚐輒止或者妄加評判,消耗了我們本來就不多的“意誌”。

  5

  建立反饋機製

  遊戲為何如此讓人上癮?

  你也許覺得是因為精美絢麗的圖麵,或是酣暢淋漓打怪升級?

  但根據神經學家的研究,最主要因素是“即時的反饋機製”,也就是你的每一次點擊馬上就會呈現出相應的結果,正是這種機製保證了玩家的樂此不疲。

  你反過來想,我們知難而退,堅持不下去的原因很多是由於沒有反饋造成的。

  沒有反饋,那些“困難”就仿佛存在於我們的想象中的一潭深淵,讓我們浮於情緒的表麵,無法深入,無法具體。

  一個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自己設計一套反饋機製,也就是把那些枯燥的事情,變的具有遊戲屬性。

  我很喜歡的一個小說家馮唐,其文風古韻十足,這都源於他對史書的大量閱讀。

  難道讀《24史》他真不覺得枯燥?

  非也,而是他和自己玩了一個遊戲:

  把自己相像成當時的皇帝,隻要書中出現大臣上奏,他就停下來,想想如果是自己會如何決策,然後再和書中的記述相互對照。

  這樣,他不但提高了讀史的興趣,更訓練了自己的判斷力。

  所以,當你看到那些強人不折不扣的堅持一件事時,千萬不要以為他真的是在利用意誌力,很可能僅僅是在和自己做遊戲而已。

  6

  概率演化式的思維。

  很多時候,我們被挫敗所傷,主要是因為挫敗所帶來的負麵聯想。

  這時,降低自己挫敗感的辦法就是建立“概率演化式的思維”。

  這種思維方式,能讓你把每次失敗僅僅當成整體進程中的一個數據,而不要賦予太多的負麵意義。

  我剛做銷售的時候,主要靠電話推銷,每每不是被冷漠掛斷就是被粗暴喝止,沒能成交一單,那種失敗感,仿佛身體被掏空,真想就此放棄。

  後來請教一位老業務,問他電話推銷有沒有什麽技巧,可以讓成交更容易?

  他問我一共打了多少個電話,我說差不多20多個了。

  他笑了一下說:技巧現在對你沒啥用,人家一般打120個電話才會成交一個,你先打著吧......

  於是,120個電話成為了我的目標,而不去體味每一通電話對方的態度。當我打到第88個電話時,終於成交了我的人生第一單業務。

  而且,在不斷的電話推銷過程中,話術也在不斷精進,最後我計算我的成交概率,發現基本都在1/50左右。

  你看,往往是這樣,一件很難的事,你隻需要把它量化,把每一次行動都當成概率值上分母的一次累計,累計的夠了,自然也就成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累加的過程中,你會自行尋找最優化的方式,概率值也會朝著你想要的方向演化。

  7

  當下的世界讓人很焦慮,很多人都在傾其所有的注意力,努力尋找解析成功的方程式,但事實的真相往往沒那麽複雜。

  你也許僅僅需要一種食肉動物的本能:咬住不放!

  畢竟很多人都是一有風吹草動,撒腿就跑的食草動物,所以成功的道路也並不擁擠。

  就如RandyPausch在他“最後的演講”中說到的:

  在我們追尋理想的道路上,我們一定會撞上很多牆,但是這些牆不是為了阻擋我們,它們隻是為了阻擋那些沒有渴望理想的人們。這些牆是為了給我們一個機會,去證明我們究竟有多想要得到那些東西。

這篇關於那些成功的人,在於做好了選擇並懂得做減法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7年09月11日,歸檔到目錄成功勵誌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