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笨的努力,就是沒有效率的勤奮

Feb19

  最笨的努力,就是沒有效率的勤奮

  文/楊熹文

  1

  一直很喜歡作家劉瑜的一段話:每當我一天什麽也沒幹的時候,我就開始焦慮。每當我兩天什麽都沒幹的時候,我就開始煩躁。每當我三天什麽都沒幹的時候,我就開始抓狂。不行啊,不行了,我三天什麽都沒幹啊,我寢食難安……

  這正是我三個月前的真實寫照。

  多年來,我已經養成一種習慣,絕不讓任何一分鍾死有餘辜:我在堵車的時候聽日語,在等人的時候寫文章,在上廁所的時候看書,在任意兩件事的銜接點那裏扒出細縫,用來回郵件、回短信……我以為這就是所謂的勤奮,也心安理得地享受著同伴的欽佩。

  但我很快就發現,我的工作時間越來越長,我的休息時間越來越短,我的情緒越來越焦躁,隻要有十分鍾的無作為,我就會變得非常慌張!而我的社交時間也不得不盡量地縮短,我甚至不再有功夫交朋友。

  更可怕的是,我的工作量明明沒有變化,可看起來每一天它都在成倍地遞增。我開始害怕夜幕降臨的那一刻,因為那意味著這一天有更多的事情被貼上了“沒完成”的標簽。

  我責備那是自己“無能”的表現,直到我意識到問題的關鍵——“沒有效率的勤奮,就是懶惰。”

  2

  很多學生都有過這樣的疑惑:“我每天不是上課就是自習室,為什麽考試成績還是沒有那個每天下課就去玩的室友好呢?”

  很多辛勤的白領在年終總結時詫異:“我加班、出差,把周末都貢獻給公司,為什麽感覺自己一點也沒有進步?”

  很多家庭主婦在一天結束後都會感慨:“明明一刻沒閑,怎麽一天下來屋子依舊這麽亂,賬單還是沒有整理?”

  作者蒂姆·費瑞斯曾在他的書中指出了忙碌和效率的重要區別:那些整天忙忙碌碌的人,可能是以犧牲有效性為代價而維持忙碌狀態的。

  我列出了當天自己的行為清單,發現如下幾個未曾察覺到的細節:我時常在缺乏計劃的無序狀態下開始新的一天;我習慣在工作前打開新聞瀏覽半個小時;我很容易因為收到郵件、短信而分心;當我思維卡殼的時候,我總是迅速起身去泡一杯咖啡而不是順著思路繼續找尋答案……

  就是這些不易察覺的小習慣,製約著我所擁有的時間發揮出最大功效。

  再去問問曾與我有同樣苦惱的學生、白領與主婦們,“自習室裏刷微博看朋友圈”“毫無計劃地加班”“看了幾集肥皂劇”,這些是大多數人“有付出沒收獲”的最主要原因。

  最笨的努力,就是沒有效率的勤奮。

  3

  這場三個月前達到頂點的“時間危機”,使我開始專注於學習時間的高效使用方式,我開始做一些新的嚐試。

  比如,手寫一天的工作計劃。每一個小時的計劃抵得上五個小時的執行,一筆一畫寫出來的計劃更令自己有想征服的欲望。寫下待辦事件,按照重要和緊急的程度去完成清單。

  比如,在自己最有精力的時候做最重要的事。有效的時間管理不僅僅是尋找一天中的額外時間,還要將你的有效時間和你的有效精力匹配起來。了解自己的精力巔峰並進行合理利用,這是用更少的時間達到更好的效果的高效原則之一。

  再如,遠離容易令你分心的事。我們總是“做不完”一件事,也許是因為我們並沒有真心實意地“想做完它”。如果想真正達成目的,那去自習室就不要一直盯著手機,處理棘手問題時就不要回複不太緊急的郵件,熬夜加班時不要隨手開了購物網站……“強行專注力”,這正是大多數高效率人士所擁有的能力。

  還有,勞逸結合。很多人都覺得運動是浪費時間,但研究顯示,運動可使一個人的工作效率提升。跑步、騎車、瑜伽、遊泳……每天隻需要30~60分鍾,就可以使人的管理能力、精神狀態和承壓能力都得到顯著提高。

  4

  曾有人做過一個項目,記錄一些非常忙碌的女人在1001天中每一日的行程。

  其中,一個女人在周三下班時發現家中的熱水器壞掉,地下室全是水,所以當晚她忙著清理,第二天請修理工來幫忙,第三天請專業人士來清潔地毯……一周中,那名女士花了7個小時來處理這件事。

  記錄人感慨:“如果你在一周的開始時問這位一直非常忙碌的女士,‘你有7個小時的餘閑嗎?’她一定會說,‘沒有,你難道看不到我有多忙嗎?’”

  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會給出的答案,因為我們並沒有意識到,時間是可以被高度拉伸的。隻要像對待“突然壞掉了的熱水器”那樣去對待工作,我們就能夠在一周裏得到那7個小時的富餘。

  這7個小時,也正是那一個個看起來很忙的“勤奮之人”,暗藏於生活中的“懶惰”的證據吧?

這篇關於最笨的努力,就是沒有效率的勤奮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青春勵誌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