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影評範文

Aug14

  專業影評範文(一)

  ——《一級恐懼》範文

  懷著對法律的崇敬,總認為法庭是一個發掘真相還世間正義的地方,而影片開頭,就赤裸裸地告訴觀影者:“想討回公道就去妓院,想受人淩辱就去法庭。”在這部影片中,一場以正義為名的審判,所謂正義與邪惡的交鋒背後充斥著各種人性的醜惡麵,大主教的偽善,律師的名利,州檢察長的私利,女檢察官的職位。而這些人統統都在這個法庭上遭受淩辱和審判,唯獨真正的凶手最終逃離了法律的製裁。且不討論艾倫殺死大主教的行為是否師出有名。來看一下這部影片中所反映的美國司法製度,討論一下最終凶手沒有收到法律製裁的製度因素。

  辯訴交易製度:從影片的一開始,馬丁律師就開始與州檢察長為他的委托人潘喬伊進行辯訴交易。檢察官助理憤怒地指出,潘喬伊是個亡命之徒,販毒、敲詐、洗錢。看起來是十惡不赦之徒,然而馬丁律師強調了“涉嫌”,這個詞不僅體現了無罪推定的原則,更是基於律師對於檢方證據不足,指控很難成立而胸有成竹。在證據不夠充分的時候,檢察官更傾向與選擇辯訴交易來避免敗訴的危險。果然檢察官提出了他的價碼:一百五十萬,他得離開本州。馬丁律師在與潘喬伊交流中,也告訴他最好要接受這個建議,除非他想用兩年時間上訴。辯訴交易製度在此看來是一個三贏的模式。檢察官不用承擔高成本審理後,嫌疑人被判處無罪的風險,能夠致力於更加嚴重的犯罪的訴訟。而嫌疑人也免去了長年累月的官司之苦,避開較重的刑罰。而代理人也可以在最後確定的嫌疑人支付的金額中獲得四成(該影片中對該案的提成)。之後影片又提到:潘喬伊表示,兩個月前,警察找到他,要他幫助警察指控阿德馬蒂納,然後提出交換條件,也是讓他離開本州(而不追究他的犯罪行為)。這是采用辯訴交易的另外一個原因,為了在對其他更嚴重的犯罪的起訴中獲得該被告人的合作。

  所謂的辯訴交易,是指檢察官與被告人或其辯護律師經過談判和討價還價來達成有被告人認罪換取較輕的定罪或量刑的協議。辯訴交易製度是最能反映美國刑事公訴職能特點的製度之一。美國的檢察官公訴職能的獨斷性表現於此。辯訴雙方達成協議之後,法院便不再對該案進行實質性審判,而僅在形式上確認雙方協議的內容。如今美國有90%的刑事案件是通過辯訴交易製度完成的,也就是說,事實上需要陪審團進行法庭審判的案件隻有10%。這對節約司法資源,提高司法效率有著很大的幫助。美國前首席大法官沃倫伯格曾說,如果辯訴交易在所有案件中的比例從當前的90%降到80%,就需要配備雙倍的人力、物力,包括法官、法庭書記員、法警、陪審員和審判場所等。然而對於辯訴交易製度的反對之聲也是一浪高過一浪,很多人認為,辯訴交易製度損害的司法的公正,讓本應接受法律製裁的犯罪者逍遙法外,而受害者的權利無法得到充分的保障。

  辯訴交易製度在美國的普遍實施有其背景。案件繁多而如果每一樁案件都要經曆召集陪審團的過程,將會使得案件的結案率大大降低,導致案件積壓,加重了司法係統的負擔和控辯雙方的負擔,而一些亟需得到經濟補償以進行醫療甚至生存的受害者由於案件的無法審結而陷入生存困境。這是一場關於公正與效率的博弈。“遲來的正義即非正義(Justicedelayerisjusticedenied)”。當然在辯訴交易製度的使用上,美國法律也作出了限製和要求,以保證正義的實現。

  在我國是否應當引入辯訴交易製度對於我國來說,近年來,案件數急劇增長,給有限的司法資源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在我國的刑事訴訟製度中也規定了簡易程序,普通程序簡化審的案件分流方法。那麽對於是否能夠引入辯訴交易製度呢2002年4月黑龍江牡丹江鐵路運輸法院借鑒美國的辯訴交易處理孟廣虎故意傷害案件,引發了媒體、法學界對辯訴製度引入的關注和討論。而我認為,辯訴製度的引入,最大的一個障礙點在於司法係統的公信力缺失以及民意對司法審判的影響過於嚴重。我國民眾對於法律的了解愈加深刻,愈明白司法係統中存在的種種不公正現象,引起了極大的民憤。而中國千百年來的道德傳統認為,殺人償命天經地義,有罪必究,辯訴交易製度在民間更易被看做是“以金錢換自由”“錢權交易”雲雲。對公信力已經極其薄弱的司法體係又將會造成多大的打擊也不得而知。正如死刑的存廢問題一樣,將會一石激起千層浪。因此,引入辯訴交易製度,如何以專家的話語權填平民意的鴻溝,存在很大的難度。

  律師製度:馬丁在看到艾倫被捕的消息之後,職業敏感性告訴他這將是一個搶手的案子,當時他想要接下此案的緣由並不是什麽伸張正義,而僅僅是為了出名,為了自己的執業生涯。在查到艾倫下落的時候,他迅速地會見了艾倫,並且要求成為他的律師,免費提供服務,並表示能夠為他免除牢獄之災。馬丁的話語中也透出了,如果艾倫不接受他而使用費用便宜的公設律師,將要準備把牢底坐穿。這也體現了美國社會的一個現實,有錢人才能聘請得起大律師為其辯護,並經過眾多律師的頭腦風暴最終免於牢獄之災,而窮人隻能接受法律援助,而援助質量不高,而不得不接受嚴苛的處罰。

  美國的律師享有很高的權利,在該片中當馬丁輕鬆的來訪於關押艾倫的“看守所”,獄警沒有任何阻撓,也沒有要求出示任何證件。律師會見其當事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馬丁還可以深入現場進行現場調查,第一次調查,對看守犯罪現場的警察出示了證明文件,然後警察僅僅告知了他,注意保持現場的原狀,就允許他進入現場調查。之後馬丁懷疑有第三人作案時,為了探明案情深入取證甚至“抓捕”證人阿力。馬丁在法庭上援引美國憲法修正案傳喚州檢察長作為證人得到了法官的允許。而我國的律師則局促的多,律師在偵查階段沒有閱卷權,不能調查取證,甚至在會見犯罪嫌疑人時,也受到偵查人員的在場監督。在這種強職權主義模式下,刑事辯護律師很難放開手腳,為委托人爭取應有的權利。

  特權規則:律師與委托人之間的特權是委托人有權拒絕透露與組織他人透露委托人與律師之間的秘密交談。所以,馬丁律師在與艾倫會談時,能夠無所不說,甚至教他如何擺出一副無辜的麵孔以博取陪審團的同情。美國的華爾茲教授指出:“特免權存在的一個基本理由是:社會期望通過保守秘密來促進某種關係。社會極度重視某些關係,寧願捍衛秘密,甚至不惜失去與案件結局有重大關係的情報,例如很難想象有什麽事情比‘律師——當事人’特權更能阻礙事實的查明。此外還有醫生與病人之間,夫妻之間,神職人員與懺悔者之間的特權。這些特權保障了社會一些基本道德的存在,使得社會機器能夠平穩運行。如果這些特權得不到保障,那麽社會一定會陷入一場令人恐慌的信任危機。這也就是本片結尾的時候,艾倫暴露出了他並不是真正的多重人格障礙患者,而是偽裝成存在精神病患而逃脫法律製裁,馬丁律師落寞地離開了看守所,而無法指證艾倫的殺人行為。

  這種特權製度,倒是與我國古代的“親親得相首匿”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我國現在的法律製度,總是過分強調實質正義,有錯必糾,而把程序正義放在一邊,但並不見得真正地實現了正義應有的內涵。

  證據展示製度:該片中,由於馬丁是提出無罪辯護,並一直在尋找一個所謂的第三人。因此,後來發現艾倫可能存在多重人格障礙問題時,無法改變當時的無罪辯護,隻能偷偷把發現的犯罪動機錄像丟在檢察官家門口,並且誘導女檢察官在交叉詢問時激發出艾倫的第二重人格。而在法庭上,當馬丁的辯護偏離無罪辯護時,檢察官能提出抗議,且法官也給與了馬丁警告。這是基於,如果辯護方準備在審判中提出被告人案發時存在精神問題的辯護,必須在法定期限內將此意圖書麵告訴公訴方和法庭。否則辯護方就不能做出這種辯護。如果辯護方準備在審判中出示被告患有精神病、神精缺陷或其他與承擔刑事責任相關的精神狀況和專家證言,也應當在法定期限內將此意圖書麵告知公訴方和法庭。法庭根據公訴方的請求,可以對該被告人的精神狀況進行強製檢查。如果被告方未能履行告知義務,或者不服從法庭的檢查命令,法庭可以排除其提出的有關專家證言。這種證據製度,能夠防止控辯的任何一方在法庭上提出新證據或者事前隱匿證據而在法庭上進行突襲,導致任何一方沒有防備而無法進行有效的防禦。

  最終法庭發現艾倫可能存在精神障礙時,由於與當時召集陪審團時進行審判的情況不符,法官解散了陪審團。明顯的,艾倫最終可能由於精神障礙而免於法律製裁。

  這種精神鑒定,在我國可以參考前些年的邱興華案。邱興華案一審被判死刑,不僅是對受害人,更是對所有保持著樸素道德觀的民眾的告慰,殺人償命。然而對邱興華進行精神病司法鑒定申請的提出,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各方巨大的反響。一邊是受害者家屬血和淚的控訴以及不殺不得已平民憤的民意沸騰聲;一邊是法律專家揮動著法治旗幟為精神鑒定奔走呼號,同時法官還承受著自身法律專業素養和道德情感的抗衡。民意與精英的對抗走在了風頭浪尖。這種精神狀況鑒定的法律程序缺失,是導致這種衝突的關鍵。也提醒著我國司法體係關於程序正義的關注和重構。以及如果向民眾解釋死刑的存廢。

  關於該片所體現的一些美國人的觀念。馬丁在與采訪他的媒體人在酒吧談天時,先是抱怨了律師所遭受的社會重大非議。然而,當媒體人問道:你為什麽辭去公職。馬丁的回答中有一句話:能上場打球何必當裁判。作為一名美國的刑事辯護律師,馬丁一定能為中國的刑事辯護律師所羨慕,美國司法體製為了保護人權,對於被告人權利的保護有眾多製度,如人們所熟知的證據製度,米蘭達規則等等。因此也賦予了律師很大的權利。在法庭上,律師的專業素養和辯護技巧,同樣也能夠呼風喚雨。甚至影響陪審團最終影響判決結果。而對於公權力的限製,法官與檢察官的行為也必須合法,避免了公權力的肆意妄為。因此,馬丁願意在上場打球,而不願隻做一名裁判者。而在中國的情勢完全不同,越來越擁擠的公務員考試獨木橋,更多的人願意走這條捷徑而進入裁判者的行列,因為裁判者意味著權力。權力本位的思想,讓人更願意做裁判者,而上場的人不關注實力和技巧而反投尋求製度外的幫助。

  藝術總是來源與生活而高於生活,此片在美國人的角度,更願意的是揭示美國司法製度中存在的總總弊端,而最終導致凶手逍遙法外。而對於司法改革口號震天響而雨點小的我國,則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專業影評範文(二)

  ——《十二怒漢》範文

  《十二怒漢》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紐約青年被指控殺死自己的父親,法庭有確鑿的證據及目擊證人,毫無疑問地將被判處一級謀殺的死刑。在十二位陪審團最後定奪該青年是否應被處以極刑時,有十一名陪審員判定有罪,隻有一位覺得事情可能另有別的原因,他堅持提出異議,憑耐心與機製的思考和判斷逐一說服其他陪審員改變原意,最終將這一宗幾乎已成定局的判決推翻。

  影片的主題說的是美國的陪審團這個“神聖組織”在司法判決中的作用。美國陪審團的陪審員們是隨機抽取的,他們各色皮膚,各種職業,各種文化程度,他們不受任何人操控,陪審員獨立於政府之外,獨立於司法係統之外,獨立於任何政治勢力之外。就是這樣的十二個人來最後裁決案件,這樣似乎就給了我們一種困惑——相信法製還是人製。電影開初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幅散亂嘈雜的會議室場景,上洗手間的、抽煙的、閑聊的、坐在桌上的、看報紙的、感冒擤鼻涕的、看著窗外風景的、羨慕對麵富人大廈的;對此無比厭倦的、因第一次參加陪審而感到莫名其妙激動的。這給人的印象就是法律裁判並不是一件嚴肅的事情。

  當所有的證據都在指向青年有罪,目擊證人的證詞更是給予了人們一種毋庸置疑的堅決,隻要陪審員們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隻要有一位陪審員提出的異議,案件都不能了結。陪審員們實在已受夠這樣拖遝的審判了;他們被鎖在這間悶熱的小屋裏,汗流浹背,焦躁不安;有人還惦記著自己的生意或下午的球賽。就是在這樣一個悶躁的氣氛下,他們開始對號入座,舉手表決:11票有罪對1票無罪,結果有一人異議,這意味著必須討論下去、給出懷疑無罪的理由。其他人當然不願意,爭論越來越激烈,人們越來越憤怒。隨著辯論的加劇和矛盾的不斷上升,一係列的疑惑被拋出來,殘疾老人的時間問題,聲稱親眼看見男孩殺父的女人的眼鏡問題,等等。整個過程跌宕起伏,陪審員們一次又一次的投票,口頭的、寫紙條的,票數從開始的11票有罪對1票無罪,一直到後麵的10比2、8比4、6比6、3比9,一直到最後的1:11,再到後來的唯一一位認為有罪的陪審員放棄堅持,整個辯論以集體通過“無罪”而告終。

  影片有其明確的現實意義。這部電影有對陪審團這個製度的優勢和缺陷的細微深入的描述,它的目的可能恰恰是在讓人們認識到一種製度之不足的時候增強對這種法律製度的確信。

  陪審團製度有其優點隻要一個正常的、謹慎的陪審員對案件的證據產生一個合乎情理的疑惑,被告就可以無罪。即使他僅僅隻是疑問,僅僅是猜測,僅僅是不確定。在真相無法明晰的情況下,作為有自己感情和個性的普通人,認為被告有罪的陪審員們照樣可以提出自己認為是充分的理由。

  在這樣的一個對峙的局麵裏,陪審員們開始用理性的思維來對待這件事情,至少大家已不得不以嚴肅的態度來看待法律,而不再是“玩遊戲”、“下棋”。在這個時候,你的情感偏見必須受到別人的質問,因為他們是和你同等地位的人,現在在履行著與你同樣的陪審員的職責。在這個時候,大家心目中的正義和良知起作用了。這種正義和良知正是維持人類社會的紐帶,在某種意義上它也有和法律契合的部分。當法律讓他們成為法律的守護神之時。在經過激烈的辯論之後,一個陪審員終於道出了自己對此的心聲:“我們的責任重大,我們擁有偉大的民主。我們被認可和信任為真正無辜的人洗脫嫌疑。我們擁有權力。這是我們強大的原因。”由此,我們才有可能審視這個製度所具有的好處和缺陷。正如那個堅強的陪審員所說,“普通人也會犯錯誤。”所以這個製度也許是比較脆弱的,脆弱得就像人的生命一樣;但這個製度無疑也是強大的,因為它是人類為了更好保衛自身、為了延續自己生命而創造出來的,它捍衛了人類基本的自由和權利、捍衛了神聖的尊嚴和價值。

  這個製度的缺陷我們在影片中能夠明顯的看出來:各個陪審員的私念和偏見都或隱或現地展示出來:有的想早早結束討論,以免誤了橄欖球賽;七號黑人陪審員以自己的本土出生為自豪,因此對移民的黑人少年抱有敵意;三號陪審員有一段不堪回首的父子恩怨,所以視天下所有的兒子為糞土,如此等等。

  影片並沒有讓陪審員去爭論哪些人是否存有偏見,因為今天我們可以確定,每個人都有偏見,或多或少而已,這是在探索真相的過程中無法避免的;影片隻是在圍繞事實真相本身進行討論,並且令人信服地說明,即使是充滿了偏見的人,例如七號和三號,隻要他們認可相互說理的合理規則,在相互說理的進程中也可以達到對真相的把握,也不得不放棄偏見。《十二怒漢》讓我們更加相信保留陪審團製度的必要性,讓我們對法律更有信心和希望。它的功能是用一種平等對待的立場,避免處於弱勢地位的個人生命受到威脅。

  真正的民主製度必須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礎上,而不是像社會契約論者所認為的那樣建立在人性“惡”的基礎上。在很大程度上依據社會契約論而構建起來的現代共同體製度,即民主製度,之所以還沒有淪喪為“暴民統治”,也恰恰要歸功於在人性中這種“善”的存在。


  專業影評範文(三)

  ——《起風了》影評範文

  首先,在寫入正文之前,滿懷崇敬之情,先向動漫大師宮崎駿致敬。感謝他的這麽多部經典的電影,給我們的世界帶來無限的奇幻、歡樂、感動以及溫暖暖的愛。——題記

  《起風了》這部動畫電影是宮崎駿先生的收山之作,想來十分傷感。藝術家都是獨一無二的,不知今後還能否有讓我們如此為之動容的動畫出現

  回想我最早接觸的宮崎駿先生的作品,是他的著名的動畫電影—《千與千尋》。在以前聽同學講宮崎駿先生的動畫怎麽怎麽好,心裏並不以為意。一次偶然的機會,在電視上看了一小段《千與千尋》,我就被徹底地征服了,然後成為了宮崎駿先生的忠實崇拜者。

  現在來詳細地討論這部最終之作—《起風了》。這部作品跟宮崎駿之前的作品,是有一些差別的。這次的主角堀越二郎在曆史上確有其人,是日本昭和時期著名的的航空工程師。以往作品的主角以及故事背景往往是虛構的,故事會借用一些超自然的神力,不過故事背景一定是來源於現實背景,隻不過宮崎駿先生把背景藝術化了,使得影片變得奇妙。但這部作品可以說是相當的現實化,具有相當的真實性。

  影片講堀越二郎從小就立誌要造出優秀的飛機,在其成長過程中,他始終不放棄,堅持自己的理想,從一而終。但是在日本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軍國主義盛行,二郎一邊製造飛機,一邊也陷入了苦惱之中。他開始隻是一個單純地喜愛航空機的少年,但因為戰爭的殘酷性他又不得不陷入了“是否應該製造(殺人機器)零戰”的深刻苦惱的泥淖中。影片中他與本莊的對話寫道:“日本要和誰打仗”。“中國,蘇聯,英國,法國,美國。”。“日本會滅亡”。“管他呢,我們又不是軍火商,我們隻是想製造出優秀的飛機而已”。最終他還是無法放棄設計製造飛機,這是他兒時就懷揣的夢想啊。

  影片一邊在寫二郎成長為航空工程師的過程,一邊又細致描寫了他與不幸的結核病少女菜穗子的相遇與愛情。他們最初的邂逅是在火車上,兩個少年同時走出車廂透氣,因為起風了吹走了二郎的帽子,菜穗子冒險給他接住了帽子,兩個少年得以相識。進入車廂前,少女說:Leventselève,少年回:ilfauttenterdevivre。這兩句日文翻譯為:起風了,唯有努力生存,電影名《起風了》即來源於此。另外有中文版翻譯為:縱有疾風起,人生不言棄。我認為這句也是極好的,哪個好都是個人喜好問題。而突然爆發的關東大地震使得菜穗子陷入困境,二郎此時伸出無私的援助之手,在少女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也為後文埋下伏筆。不過說實話這伏筆太明顯了。

  再次見到菜穗子是在二郎在賓館放鬆心情時期。宮崎駿的作品總是這麽浪漫,初識便是此生摯愛,機緣巧合使二人重逢,並且訂下終身。可是偏偏老天又不作美,菜穗子身患絕症,使得這部作品增添了悲傷的色彩,但也使得這部電影異常的感人。特別是影片後麵的情節,二郎一麵拚命工作,一麵又拚命珍惜與菜穗子的最後相處的時間,這段劇情讓無數觀眾潸然淚下,也包括我自己。

  影片最後的結局,很朦朧,但其實這樣就足矣了。我們已經知曉了過程的無限美好。菜穗子什麽時候離世的二郎後來是不是造出了更優秀的飛機以及其他一切的問題至少於我來講都沒有了意義。真正美好的東西我已經知曉了並且留下了。

  分析完劇情然後談談這部電影的意義。最初我觀看時,的確存在了一些不解。這部電影講的是二戰時期日本製造飛機進行戰爭的故事,最後謝幕時又有一句話是:向堀越二郎、崛辰雄先生致敬。然後我有些疑惑,我沒明白宮崎駿先生究竟想表達什麽意思。

  而在百度百科上關於這部電影的製作起源部分宮崎駿如是說:“這部電影既非對戰爭予以控訴,亦非意圖通過對零式戰鬥機的傑出之處之描寫來鼓舞日本的年輕人,卻也不想掩飾二郎真心打造民用飛機的心願,隻希望講述這麽一個忠於自己的夢想、不斷奮進之人的故事。”製作起源還有一段寫道:“一向以反戰立場著稱的動畫人,卻出於種種原因對殺人的戰鬥機和戰列艦無比癡迷,個中的矛盾性在這部極具個人化色彩的作品裏分外突出。也許正因為這份矛盾性以及無處不在的人生八苦況味,令宮崎駿最初全然沒有將其拍攝成動畫電影的意向。最終成功促成該企劃的正是宮崎駿的老搭檔吉卜力工作室製作人鈴木敏夫,他於漫畫連載之初便拋出映畫化的提案,但宮崎駿以"動畫電影應為兒童而非成人製作"為理由斷然拒絕。而鈴木製作人指出"宮崎駿應就其(作品中)的矛盾性給出自己的回答",此言準確擊中要害。”

  通過這些可以知曉宮崎駿先生因自身的矛盾性本意並不想以此為題材,但最終宮崎駿也想給自己一個回答才決定製作這部動畫,畢竟這是收山之作,以後不再有機會了。而這些資料可以把之前的我的臆斷否認了。但是貌似宮崎駿先生最終還是沒能就自身矛盾性給出一個明確的回答啊,不然我為什麽沒有清楚的體會到他的意願呢

  總的來說,這部作品還是很不錯的,還是一如宮崎駿的風格:畫麵依舊飄逸,音樂依舊靈動,感情依舊真摯。(www.)不過因為故事的部分真實性導致了宮崎駿以往作品中的無邊想象力和深刻批判力在這部作品中沒有突出出來。故事中的堀越二郎的經曆告訴我們要忠於自己的理想,不輕易放棄。而二郎的感情經曆正是人們追求的愛情的至高境界。

  宮崎駿有一種神奇的力量,用平靜的故事激起人們內心巨大的波瀾。像《龍貓》中的故事很樸素很平淡,但是卻給人以巨大的溫暖的感覺。《千與千尋》中的小千尋也因為是一個純潔善良的人而得到眾人幫助最終成功解救父母逃離神隱之地。而宮崎駿對和平的向往也正是無數人的願望。戰爭永遠是罪惡的,不論你以什麽冠冕堂皇的理由挑起。不要以為人定勝天,大自然有自己的法則,觸怒了大自然後果不是人類可以承受的。

  在文章最後,再一次向曾帶給我們無數光怪陸離的新世界以及無邊無際想象力的宮崎駿先生致敬。有時候我也會笑著想:如果世上不曾有過宮崎駿,世界會怎樣?

這篇關於專業影評範文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8月14日,歸檔到目錄觀後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